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审思与重构

审思与重构

  • 字数: 290千字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俊 著;董泽芳 丛书主编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22805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审思与重构: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使用女性主义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和特有的性别分析方法,将女性作为研究主体待之,把“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转变成为“女性主义认识论中的高等教育问题”。通过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性别观念,提出了女性(女性气质)与高深学问的悖论是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知识论根源,质疑了学科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了大学课程所蕴含的性别属性,反思了大学教学中的权力问题,解构了高等教育“知识中立” 、“价值无涉”的神话,指出要解决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就必须深入到认识论层次的批判,重新审视知识领域的性别意识形态,揭示高等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性别符码。
作者简介
王俊,女,曾用名王珺,教育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女性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和著作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及福特基金会项目、香港乐施会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相关刊物全文或论点转载10篇。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董泽芳,男,汉族,1945年9月出生,湖北红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主编。曾任华中师大教育系副系主任、学报主编、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荆州师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华中师大高教所所长等职务。兼职有中国教育社会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与高等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南地区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全国、省级课题26项。独著和主编《教育社会学》、《大学的理念与追求》等专著33部,参编多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全国、省级教学、科研奖31项,及省很好教师、曾宪梓基金很好教师奖等荣誉。
目录
导言:对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
一、从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到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高等
教育问题
二、女性主义与中国社会及中国高等教育
第二节 文献探讨
一、文献的选择与构成
二、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论
第三节 本论著的研究视角、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女性·知识·话语——女性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学术
一、女性主义界说
二、女性主义学术及其核心范畴“社会性别”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第二节 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第三节 重建的策略: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构想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三种形式
二、女性主义的认知构想
第四节 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评价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学术内部的争议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外部批评的回应:为女性主义认识论辩护
三、总体评价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女性的疏离
第一节 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状态
一、高等教育中的“缺席者”
二、高等教育中的“失语者”
三、高等教育中的“批判者”
第二节 男权文化的解释方式
一、基于生物决定论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解释
二、基于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决定论的男性中心解释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解释方式
一、重新定义“女性”
二、重新审读“高等教育”
第三章 “高深学问”与性别
第一节 社会性别制度
一、社会性别制度的提出
二、社会性别制度
第二节 女性与“高深学问”的悖论
一、“高深学问”观念的性别分析
二、“高深学问”建构的性别分析
三、“高深学问”主要论题的性别分析
四、“高深学问”研究方法论的性别分析
第三节 经典文本的性别解读:卢梭的《爱弥尔》
一、自然的女人:《爱弥尔》中的社会性别定位
二、插花的女人:《爱弥尔》中女性的存在状态
第四章 学科与性别
第一节 学科制度及其性别立场
一、学科的内涵
二、学科制度化及其性别意识形态
三、解读“男性学科”与“女性学科”
第二节 女性主义对学科的反思与重构
一、女性主义对学科建构主体的反思
二、女性主义对学科分类、学科价值分层的反思
三、女性主义对学科重构的尝试——在学科化与跨学科、非学科之间
第三节 “女性学”跨学科的组织策略及其启示
一、“多学科”与“跨学科”
二、西方女性学发展的组织策略与困境
三、中国女性学学科发展的组织策略
四、女性学对大学跨学科组织实践的启示
第五章 课程与性别
第一节 作为性别文本的课程
一、背景知识
二、课程及其话语的性别分析
第二节 女性主义对课程文化的认识论批判
一、对课程来源“男性经验中心”的批判
二、对课程性质“客观主义”的批判
三、对课程研究 中“实证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女性学与大学课程改革
一、女性学——女性主义课程重构的尝试
二、中国的女性学课程:知识的建构与传承
第六章 教学与性别
第一节 传统教学论与性别
一、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性别立场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第二节 女性主义教学论与大学教学改革
一、女性主义教学论的内涵及其核心概念
二、女性主义教学论的理念、基本原则与教学策略
三、女性的学习与认知方式
四、女性主义教学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一个女性主义教学法的案例分析
一、经济学课堂中的女性主义教学法
二、思考与讨论
结语:在路上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