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类学家还会造汽车?

人类学家还会造汽车?

"最受韩国青少年喜爱的职业百科全书 韩国出版文化协会年度最佳青少年图书 韩国《学校图书馆月刊》推荐图书 全彩漫画打造最萌职业百科,专家解读十大超高含金量行业 趣味故事解答奇思妙想,职业体验启迪未来规划。 帮你了解未来最挣钱的职业,不用等到高考再抓狂!"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韩)金赞镐 著;(韩)李康熏 绘;吴荣华 译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60360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3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类学家还会造汽车?
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群体——商品怎样更好卖?问人类学家啊!
食人族每天都吃人吗?
害羞的性格也来自遗传吗?
现代人为什么容易患肥胖症?
理解他人为什么这么难?
……
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方便、群体的认同,同时也对我们有所限制,把我们和他人区分开来。文化对人们有如此重要的影响,让无数的文化人类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文化,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金赞镐,大学期间专修社会学,现为圣公会大学客座教授,主讲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讲演、撰稿等社会活动。著书有《看社会的逻辑》《文化的发现》《教育的想象力》《手机的告白》《一生的发现》《钱的人文学》等。
李康熏,首尔大学产业设计专业毕业,现在主要为图书、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美术设计,偶尔也进行故事创作。曾为《怪徒20假面》《高龄化家族》《总统阁下》等200多本书画过插画。著书有《东京低俗小说》《我的地中海式礼节》《犯规帝国》等。
目录
写在前面 你知道“人”是什么动物吗?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的奇幻之旅
如何解开文化之谜?
理解对方并非易事 |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 实地调查,深入研究
人类为什么如此多样?
害羞的性格也是遗传? | 人的大脑,虽大却空的“括弧” | 文化是内心和行为的写照
工具和语言有多神奇?
火,颠倒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力量 | 直立、大拇指,以及石斧 |
语言,装载人类世界的“大容器”
自然与文化的界限在哪里?
农业曾经是冒险行业 | 人类的自律形成了社会秩序 | 洁净与肮脏的界限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快乐吗?
世上最危险的动物 | 协作是最伟大的能力 | 文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游戏
第二章 向文化人类学的大师致敬
列维·斯特劳斯:原始人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吗?
从壁画到亚马孙探险 | 结构主义,寻找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
部族社会的消亡
鲁思·本尼迪克特:国民性是怎么形成的?
文化造就性格 | 外语发音为什么这么难 | 日本人的两面性
第三章 文化人类学,我的趣味知识辞典
01.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02.文化人类学是如何起源的?
03.文化人类学家们现在还到亚马孙等未知土地去考察吗?
04.想学好文化人类学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才智?
05.文化人类学家也参与汽车设计?
06.市场营销也需要文化人类学?
07.世上真的有食人族吗?
08.现代人为什么容易患肥胖症?
09.婚姻制度会改变吗?
10.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不断产生对立和冲突?
摘要
"心理学家都会读心术? 人心,真的看不见摸不着吗? 我们生活的社会又被称为人间。人间,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时间”是一个时刻与另一个时刻之间的关系,“空间”是一个地点与另一个地点 之间的关系一样。 “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这些常用词中都带有一个“间”字,说明形单影只的人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社会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必须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就像在寒冬中靠在一起取暖的两只刺猬 一样,远则不暖,近则互伤,不远不近才是恰到好处。 那么,究竟多远的距离才是恰到好处呢?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基本的了解。而了解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情感阅历。 举例来看,如果一个婴儿哭闹,婴儿的母亲或其他有丰富育儿经验的成人很容易就能解读出婴儿哭闹的原因;可要是大人哭了,小孩子就很难弄清楚个中缘由了 ,因为相对于孩子的阅历来说,大人流泪的原因实在是太复杂了。 那么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彼此之间就能很容易地猜透对方的心思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与孩子相比,成年人更善于伪装,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言谈举止往往不会直 接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任何两个成年人在性格、品行、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必定存在差异,面对同一问题也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做出完全不 同的决定。因此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唯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甚至动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手段才有可能对另 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窥探一二。 像这样通过观察他人的外在表现推断其内心活动,努力了解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这就是心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为了解自己和他人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由哲学派生出来的心理学更是力求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人类的内心活动,回答人类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这么想的问题。本书从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实例入手,解析背后隐藏的心理学知识,希望能够以此激发同学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如果有同学因 阅读本书而萌生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愿望,我将倍感荣幸。 人类学家也会造汽车? 你知道“人”是什么动物吗? 精神病院里来了一位患者,他向医生这样述说自己的症状:“最近我总觉得自己像一条狗。吃饭像狗,走路像狗,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做着狗梦——总而言之,无 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像一条狗。”医生问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察觉到自己像一条狗的?”患者思考片刻说:“从我还是小狗的时候就这么觉得了。” 精神病患者并不是天生异类。不安、抑郁、强迫、妄想、自闭、分裂症、攻击性等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现,只是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如果症 状严重,那就必须去医院接受治疗。上述例子中的患者原先也跟我们一样是正常人,只因过分地陷入某种苦恼而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事实上,严格说来,我 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类似症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观念。最初可能只是一些偶然的、简单的想法,时间久了,这些想法慢慢积淀、补充、交织,便逐渐强化成了某种固定观念。这种固定观 念一旦形成,自私的人类就把自己牢牢地圈在自己的想法之中,不管那个想法是对是错。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于是不停地与别人发生争吵。而当某 几个人拥有某个共同的想法时,这个想法就变得更加顽固。一个群体的固定观念是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人类社会中派别争斗的背后往往是这些固定观念的争斗 ,是支撑着不同派别的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突。 赋予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方便、群体的认同,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天性发展 的其他可能,把“我们”和“别人”区分开来。正是因为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审视和分析那些自己或熟悉 或陌生的文化。文化人类学就是这样一种认识和研究各种文化的学问。长期以来,无数的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各种文化,试图从中找出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他 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眼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我们必须学会和思想不同、习惯各异的人们共同生活。了解各种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趣味或教养的问题, 只有人人都努力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并以之为鉴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才有可能实现。这已经成为整个地球村的共识。而这对我们人类来 说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乐趣。文化人类学就是集义务与乐趣为一体的学问。 好啦,现在就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无穷的乐趣之中吧。 记者可能在说谎? 离开媒体,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有一位科学家扬言自己即将能利用干细胞治疗人类所有不治之症。他在世界知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这一“壮举”的论文,一时间成了国民英雄。于是国家也 以政府名义为他提供研究经费,希望他的这一“壮举”能够获得世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 然而没过多久,媒体上出现了他抄袭论文、虚构实验的言论。当时很多人认为媒体的报道是捕风捉影,谁都没有相信这些报道,有些人甚至还谩骂、攻击发表这 些报道的媒体,说这是对一位科学家极大的侮辱。 于是,媒体和那位科学家及其追随者之间展开了一场口水大战。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科学界的严谨鉴定,事情的真相最终浮出了水面,那位科学家的拙 劣行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该事件新闻报道的众多记者和制作人曾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谴责、谩骂,甚至恐吓威胁。更令人心寒的是 ,最早揭发这一事件的女制作人居然在临结婚前几天被警察紧急逮捕了。真相终于大白,可记者和制作人却付出了遭受人身攻击,甚至是牢狱之灾的代价。真实 永远是真实,可主张真实的人并不总是胜利者。 这是一个随处可见谎言、丑恶和虚伪的世界。我们天天收看、收听的新闻、信息、广告对我们来说是必需的,却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把现代社会称为传媒时代,这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形成了媒体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信息的技术与社会环境。那么,作为媒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 普通民众对媒体又到底了解多少呢?还有,所谓“得媒体者得天下”这样的流行语,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研究媒体理论与行为的新闻传播学属于历史较短的现代新生学问。虽然历史较短,却因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被人们称为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后的“ 第四权”。 那么,媒体的这一巨大影响力来自何处呢?在现代社会,媒体的作用为什么越来越重要呢?好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新闻传播学的世界,去体会一下其中的乐 趣吧。 建筑师都是数学天才? 为什么说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 每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去看的是什么呢?对,就是当地的古遗址或有名的建筑物。看着那些建筑物,我们会去想象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以 及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古老的砖瓦,围墙上的青苔,空荡荡的院子,还有杂草丛中依稀可见的基石,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作为人类,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在建筑物里出生且在建筑物里结束一生的。如果我们承认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建筑物里度过的,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古人说的那 句“建筑物是一个装载人生的容器”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可是,要是有人提问“什么是建筑”,恐怕我们一时半会儿就回答不上来了。 到底什么是建筑呢?建筑为什么那么重要?人类的建筑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如果考上了大学的建筑系会学习哪些东西?毕业以 后又可能在什么地方工作?这本书就是试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解答这类问题。 与亲密的朋友交往是一种幸福,而盖起一座让我们投入很多情感的优秀建筑物并在其中生活同样是一种幸福。优秀的建筑物无非就是外观美丽、设计合理、使用 方便、结构安全的建筑物,也是住起来舒心惬意的建筑物。本书的第一章讲的就是优秀的建筑物和未来建筑物的发展趋势。 学习建筑学,伟大的建筑师和他们留下的作品是再好不过的老师。本书第二章讲的就是拥有无限想象力的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为现代主义建筑学打下基础的勒 ?柯布西耶以及自学成才的世界建筑奇才安藤忠雄的生涯。对立志成为世界级建筑师的青少年朋友来说,他们无疑是最好的榜样,是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 建筑学是人文、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大学问,因此其内容包罗万象,仅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在第三章中会用简明的问答形式,针对 大家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做一个介绍,以进一步满足大家对建筑学的好奇心。 与其他学问不同,建筑学要求我们亲身体会、亲手实践,比如通过旅行增加对著名建筑物、人类建筑历史和建筑形式的理解就是学好建筑学的一条捷径。反过来 说,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建筑学知识,那么再去观看一座建筑物时自然会有不同的视角,会将自己的观摩和所学互相印 证,对建筑学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而随着对建筑学了解的加深,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真诚地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读完这 本书之后能对建筑学产生兴趣,继而喜欢上这门伟大的学问。 药剂师都是制毒高手? 药物,天使还是魔鬼? 20世纪50年代某制药企业曾经开发过一种新药,即减轻孕妇妊娠反应的“沙利度胺”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人们发现这是一种具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因 为服用此药,全世界竟然出生了一万多名四肢不全的残疾婴儿。在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之后,“沙利度胺”不得不退出了世界药品市场。然而谁能料到,几十年 以后,这种“可怕”的药品居然卷土重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眼科医生罗伯特?达马托正在研究“湿性黄斑变性症”。所谓“湿性黄斑变性症”就是一种在视网膜部位生成血管的眼病,如果不及时治 疗可能会导致失明。要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症”,首先要抑制血管的形成。在寻找相关药物的过程中,达马托偶然想起了“沙利度胺”。“沙利度胺”的确具有 抑制血管形成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当初才导致了那么多畸形婴儿的诞生。经过动物实验,达马托证实了“沙利度胺”的疗效,不过,在临床实验中,他还是因 为各种副作用而最终停用了“沙利度胺”。 后来达马托还就此药的疗效针对各种癌细胞做了实验。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以血管生成为前提的,而“沙利度胺”因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无疑将成为癌细胞的克 星。实验结果证明,“沙利度胺”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等癌细胞有明显的疗效。于是从2006年开始,科研人员适当地调节了“沙利度胺”的分子结构,重新生产 了以“沙利度胺”为主要成分的抗癌药物,这种药物既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人体的副作用也微乎其微。 事实上,“沙利度胺”只对孕妇有着生成畸形胎儿的副作用,对非育龄女性或男性来说则无所谓此类副作用。于是,曾经的禁药“沙利度胺”以严格禁止孕妇或 育龄妇女服用为条件得以重出江湖。“沙利度胺”的这个事例也在药学家当中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从新药开发的角度上说,“沙利度胺”是一种典型的“起死回 生”的药物。 从“沙利度胺”的复出我们也可以看出,药品的好坏取决于其疗效与副作用。比如,对于21世纪初那些苦无良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来说,“沙利度胺”的 复出无疑是个福音;而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孕妇来说,“沙利度胺”却比恶魔更凶残。 所有的药物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保障人们健康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药物,更不能小看药物的副作用。药学就是研究如何制造和使 用药物的学问。那么,药物究竟是如何制成的?它又是怎样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药物的秘密吧。 律师也帮坏人辩护? 是的,光是“善良”还不够“好” 我们都是在父母和老师“要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嘱咐声中长大的。等我们长大以后自己也当上了父母或老师,就又开始向我们的孩子一字不差地重复着这句代代 流传的老话。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算“好孩子”呢?是不是只要无条件地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呢? 传统概念中的“好孩子”的确包含了这层意思。它要求我们“好好听大人的话,成为正直善良的孩子”。可是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有个大人唆使两 个孩子无缘无故地打架,孩子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是为了成为“好好听大人话”的“好孩子”举起自己的拳头,还是为了“善良正直”而拒绝这个无理的要求? 如果我们正好目击了这一场景,看到一个孩子在挨打,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是听从那个大人的命令袖手旁观,还是为了成为“善良正直”的孩子而挺身劝阻?在 这个事例中,如果我们无条件地听从大人的话,那么我们就成了“听大人的话,不正直不善良的孩子”。 “好”这个字眼儿很多时候完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什么是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可也正因如此,我们就更需要建立起一个 明确的是非标准,一个客观的行为规范,否则这个社会就无法正常地运转下去。 大人们期待我们“成为好孩子”,对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做一个明辨是非,善良而又正直的孩子。为什么除了“善良”还要对我们提出“正直”的要求呢 ?难道“善良”还不够“好”吗?是的,事实的确如此。一个社会仅凭“善良”是不够的,如果这个社会向我们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别人对我们做出满怀 恶意的举动,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需要一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这个社会,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而法就是这样一种规章制度 ,法学则是研究这一规章制度的学问。 法是一个国家对于国民所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的规定,法学是研究法律设定和法律适用范围的学问,它考虑的是如何设定正确的、以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的法律 条款的问题。如果大家对法学感兴趣,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法官、检察员或是律师,从事伸张正义的神圣事业;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从事对法学理论的 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为了使青少年朋友们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作者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书中的不少内容还引用了作者近期的研究成果。真诚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 青少年朋友们了解法学、实现理想的良师益友。 医生能给自己看病? 人类的守护天使 医学是通过研究人体自身以保障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过去我们总说医学是治疗疾病的学问,现在看来,这个定义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医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并不是单纯地治疗疾病,它还以为人类健康服务为目的。 人过中年,额头上就会出现一道道皱纹。这是正常现象,还是病症?因老化而出现的各种病症,我们应该把它看作身体的正常变化,还是异常状况?这些都是应 该按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的问题。 因此,现如今医生的职责已经从单纯的治病救人扩展到谋求人类健康的领域,力争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同学们首先要考入医科大学并修完相关医学课程,然后还要通过国家的医师资格考试。当然,也不是说通过考试之后的唯一选择就是 去当临床医生。比如,现在就有很多负责健康养生类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媒体记者拥有医师资格。公务员当中也有很多拥有医师资格,他们在国家机关中为国民的 医疗保健问题制定各种政策。此外,还有很多边忙于临床治疗,边研究医学课题的医务工作者。 我们说临床医生是一个注定要为减轻患者的痛苦而奋斗一生的神圣职业。其实何止是临床医生,所有那些应用医学知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默默奉献的人,都是十 分令人钦佩的。 本书试图通过介绍医学以及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医生们,唤起青少年读者对这一生命科学的重视和关心。 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奇妙而又神秘的,而医学要做的事情恰恰就是破译这一神奇的密码。当然了,了解人类自身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代医学还有很多未解的谜 题、未知的领域,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挑战。 医生不仅要解除当前的病患,还要力图使病患不再发生,以此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就是人类的“守护天使”,所以我 们也把他们称作“白衣天使”。 如果同学们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愿意成为这样一位可敬又可爱的“天使”,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经济学家都是大富翁? 经济学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让经济学家单独研究它! 大家平常看报纸吗?大家在看报纸的时候,都是先看哪个版面呢?不少人看报纸只喜欢看体育新闻和演艺圈的花边消息,最多再看看政治版面或者社会栏目,可 是要说到经济版面,不是匆匆浏览一下就是干脆直接跳过连看都不看一眼。也难怪,什么通缩、滞胀、量化宽松、降息降准之类的,全都是些难以理解的词汇, 还有结构调整呀、产业升级呀等令人头疼的东西,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最近,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就连坐在地铁车厢里看报纸的人也几乎不见 了,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低头浏览手机里的微信、微博,要是凑近了一看,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关心的还是体育、娱乐、社会、生活等话题。 尽管经济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可遗憾的是人们并不太关心严肃的经济问题,最多只是看一看房价涨幅和股票走势,再加上富豪榜上的蹿升与陨 落,毕竟我们许多人的生活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多挣钱,过上比别人更宽裕的日子。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富翁传记和投资技巧,也充分印证了人们的这一心理。 由此可见,其实大家都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经济问题,可就是不愿意去读那些“枯燥乏味”的报道,不愿意去听那些“面目可憎”的说教。然而事实上, 那些不堪卒读的词汇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你若是能耐下性子走进经济学的殿堂,就会发现它是一门既博大精深,又妙趣横生的学问。而无论你怎么形容,它都 是我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而伟大的力量。 为生存而奔波的人们聚在一起形成了社会,而社会又按照某种独立于人们意志之外的原则运转不停。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并非因我一个人过上好日子就会变好的 社会,也不是因我一个人做了坏事情就会变坏的社会。可以说,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个人和社会之间种种复杂而微妙关系的学问。 这本书并没有讲解什么经济学的特定理论和概念,这里讨论的都是大家即使不学经济学也必须了解的一些常识。要知道,在那些难懂的经济学词汇里,在那些大 家一看就头疼的经济学术语里隐含着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重要内容。而这本书的唯一目的,正是让大家抛开辞藻去真正了解这股改变世界的力量。曾有人说过, 由于经济问题过于重要,所以不能让经济学家们单独去研究它,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但请千万记住,我们参与的目的不是去掌握几个经济学名词解释,而 是掌握那个推动我们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设计师不一定会画画? 设计?生活 跟家人一起去餐厅吃饭,走进去一看,本该陌生的环境却透着一丝亲切——那些餐桌和椅子都十分眼熟。回家的路上,看到地铁站里有几个等车的人正静静地坐 在长椅上看书,那些书籍的封面也都异常熟悉。原来那些桌椅和书籍的封面都是我自己的设计作品。作为一名设计师,这是一种骄傲,也代表着社会对我的认可 。“这是我设计的!”每当看到有人使用自己的设计作品,我的内心便会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欣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麻烦,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简单说来,这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 题的过程就是所谓的“设计过程”。为了打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主动进行创意思考,这就是设计学的基本出发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就是思考和制作的活动,即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制作是通过设计拿出供人使用的某种具体物品的行为。而由于设计是一种社会性的 活动,因此从广义上说,所谓制作就是以合适的方法使大家共享某种生活理念,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设计学涉及工程学、艺术学、经营学、人文学等各种学科。这里绝没有故意夸大的意思。因为研究设计学就必须具备综合思考的能力。现代 人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设计制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实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的物品。 设计活动能够发展为一门既综合又独立的学问,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对实用与美感的追求却一以贯之。所以说,设计学就 是研究事物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学问。正是得益于无数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和勤奋努力,我们的生活中才会有越来越多美好的东西出现,不仅为我们带来便利,还 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设计世界,去听一听那些妙趣横生的设计故事,亲身体验每一个设计作品诞生的奇妙过程吧。如果有同学在阅读完本书后,对设计学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立志要成为一名造福人类的伟大设计师,我将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无比的光荣。 生物学家见过外星人? 畅游美丽的生物学画卷 我住在公寓的12层,公寓的9层住着一名学习很用功的高中女生。每当我们在电梯里相遇时,她总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她为什么要羡慕我?没别的原因,只是因 为她从别人那里听说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生物化学专业,她的梦想恰恰就是考上大学的生物专业或生化专业。暂且就当我替那名同住一幢公寓的女孩子实现了梦想 吧。 我是1983年考入大学的,想必那时候很多读者朋友还没出生吧。当时“遗传学”这个词几乎天天都会出现在新闻里,因此生物学在那时候可是热门学科,尽管现 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这个话题了。当时人们对所谓遗传基因和DNA了解甚少,因此整个社会都对遗传学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新闻里天天都会报道遗传学研究成果, 就好像用遗传基因培育的新生命体即将问世、解决人类粮食和能源问题近在眼前、消除世界上的所有疾病指日可待似的。 也许是被当时的氛围所感染,那时的大学不管是生物学科还是生化学科,不管是农业种植学科还是昆虫病理学科,都在讲授与遗传相关的理论。那时候的大学生 也一样,大家一门心思想要尽快掌握有关遗传基因的奥秘以造福人类。然而我们的期望与现实的距离太遥远,毕业后我们才明白,对于生命,我们还有太多不了 解的地方。可以说,认识到这一点算是我们大学四年所取得的最大收获。 时至今日,生物学和生化学的热潮比起我们当年的盛况是冷清了不少,可还是有不少愿意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而且这些专业仍然是大学各专业中录取门槛最高 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念完生物学或生化学的大学本科课程,对于报考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很有帮助。跟我同住一幢公寓的那名女生也一样,她的终极理想就 是做一名白衣天使。而在她看来,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先学习生物学或生化学。 自然科学分为好多个领域,有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应该说是生物学。因为我们人类就是生物,而自从地球上有了 人类,我们就从未停止过探索自己的生命之谜。生物学作为系统的理论问世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最近100多年的研究成果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2000多年的总 和。如果说人们过去对生物的研究只是停留于对生物外形和生活习性的研究,那么现在则已经发展到对看不见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研究的程度。所以说, 很多朋友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学着学着就会觉得自己根本是名化学专业的学生。 然而最近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又发生了变化:对生物本身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分类学和进化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分类学指的是划分动植物和微生物所属关系的学问 。也许有人会问研究它们的所属关系有什么用,其实研究生物的所属关系对于保存“物种多样性”而言非常重要。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而健 康的生态系统则要求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和食物链的复杂化。分类学就是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一门十分必要的基础学科。此外,我们要想把握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向, 就必须了解人类的诞生和进化过程。生命的历史就是进化的历史,不了解进化学我们就不知道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也就无法为人类的未来勾画一个 更美好的明天。 说了这么多,也许大家眼前已经出现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生物学画卷,怎么样,想好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吗?哦,对啦,差点忘了告诉大家那名高中女生的去向。 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生物学及大脑工程学”专业,朝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生物学画卷去畅游一番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