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永远的李保国

永远的李保国

这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
  • 字数: 19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徐富敏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6394918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徐富敏著的这本《永远的李保国》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作品从思想高度、历史高度、文化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李保国短暂却精彩、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作品以情为魂,以李保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着重表现了李保国对太行人民无比深沉的人间大爱,以及为扶贫攻坚、为科技创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这种感情的互动和交流中体现出人性的大美和人格的高尚。
作者简介
徐富敏,有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首席作家,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自1975年发表作品,主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太行山上》《永远的李保国》等8部,中短篇报告文学《真情永恒》《贫困县的希望》等100多篇500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发表。其作品曾获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等30多种奖项,其中《永恒的诚信》获首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很好奖,《心中永远的阳光》获首届“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世纪之航》获“和谐中国”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11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山上》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发表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该刊封面推介说:“《太行山上》描写出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农村改革的绚丽图画,为读者报告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无比威力,堪称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英雄史诗。”并被《中国报告文学》杂志评为2014年全国7部“很好报告文学作品”之一。
目录
序 来自平凡的震撼
引子
第一章 绿染前南峪
第二章 富岗来了“科技财神”
第三章 “绿岭”核桃之父
第四章 葫芦峪的富裕梦
第五章 情铸树莓谷
第六章 大山的呼唤
跋 仰望英雄
摘要
序来自平凡的震撼邢军纪随着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于作家出版社的出版,一个温暖中国的名字,一个必将影响国人思想和信仰的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重新回到了我们中间。人们欣喜地看到,这部作品不仅召唤了广大读者的亲切记忆,而且激起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这表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永远的李保国》堪称近年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优秀力作。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敬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其创作旨归就是要歌颂时代楷模,弘扬民族精神,让英雄史诗永远激励后人,以期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的李保国》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李保国在太行山上工作、战斗、生活了35年,但正是在这不长的岁月中,他奏出了太行人的最强音。1981年,当意气风发的李保国,带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走进太行深山区前南峪,亲眼目睹了那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老革命根据地:黑洞洞的土坯房,拉满蛛网的房梁,打满了锔子的水瓮,一领破席的土炕,鱼鳞状的被子,苦涩的糊糊……他惊呆了!太行山啊,太行山,你就是那个当年被称之为“后方大粮仓”的老革命根据地吗?人们都记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你不仅以博大坦荡的胸怀哺乳了太行儿女,而且还养育了上百万人民子弟兵。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那些打着太行山区印记的布鞋、小米、衣服、担架……源源不竭地送到了前线。现在,你成了一个胸前挂满勋章的乞丐。“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此时李保国含泪发出的呼声,至今还在人们耳边轰鸣。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农业的短板问题。所以,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怎么才能强起来,农村怎么才能美起来,农民怎么才能富起来?此刻,李保国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为山区人民,为可爱的祖国和中华民族脱贫造富的伟大情怀。古有愚公移山,千百年来,这一太行寓言故事,永久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生命不息,挖山不止,蕴含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体现了人们走向广阔天地的宏大理想。的《愚公移山》,赋予了寓言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愚公移山被演绎成一种民族精神,焕发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山西的大寨、河南的红旗渠,则闪烁出了时代光芒。今天,他暗暗立志,挺起坚强的脊梁,要用自己所学的全部科学知识,重整山河。从此,35年来,李保国教授像一粒种子,无怨无悔地在太行山的土壤中生根开花,在邢台太行山区进行了义无反顾、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是他把学生和科研团队带到了前南峪,创造了几十项山区开发治理技术;35年来,是他用坚守和付出,缔造了一个全国推广的“太行山道路”。是他把学生和科研团队带到了富岗,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20年来,是他用坚守和心血,打造了富岗苹果的’99世博会银奖、奥运会专供果品、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邢台金名片,一个苹果卖到100元的天价。是他把学生和科技团队带到绿岭园区,历经5年数千次研究,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17年来,是他用坚守和生命,填补了国内优质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开创了核桃栽培产业的新纪元。35年来,一个为太行人,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伟大的英雄;一个为中国梦,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的伟大的战士!他先后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多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为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刨食”的10万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创造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数十个全国名牌以及著名企业,把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懂科学用科学的技术专家。他完成了一个专家、教授真正意义上的“植根”“深扎”以及“学以致用”的伟大创举,他主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太行山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兴农”的神话和传奇,而且在无人喝彩和价值观念逆转的孤独中,落寞向晚,执火前行,成就为这个时代悲剧色彩颇浓的悲情英雄。然而,李保国在太行山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可如果有谁告诉你,17年来他们付出非凡的劳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由一个被医学专家判定为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只能卧床静养的“患者”主持的,你难道敢相信吗?见过李保国的病历的,都知道他已患重度糖尿病18年,除了定期服药外,每天早晚注射两针胰岛素维持;他又患甲亢10年,心律经常在每分钟98次以上;他同时患有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心脏三大动脉70%的部位、90%的程度狭窄,下支架已失去最佳时机,医生动员他做心脏搭桥手术,他总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还在拖延着。在中国,千百年的农业国,亿万人口什么最重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可是,我们的农业,特别是山区农业又处于相当原始的落后状态,饥饿的土地太需要科学,太需要像李保国这样的“农民教授”……李保国教授,就是这样35年来,无论在前南峪、富岗、绿岭,还是在葫芦峪、树莓谷和太行山区的千村万户,都是用自己脆弱的病体,托举着最强的信念,忠实地、坚定不移地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河北农大的教授,李保国身上承载的除了父子情、夫妻情,更有对人民的深情和国家情怀。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正像所说的那样,“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对今天的中国人民来讲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爱国情怀,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将对今天的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和崇敬。《永远的李保国》一书从思想高度、历史高度、文化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李保国短暂却精彩、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作品以情为魂,以李保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着重表现了李保国对太行人民无比深沉的人间大爱,以及为扶贫攻坚、为科技创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这种感情的互动和交流中体现出人性的大美和人格的高尚。如第二章中写道,李保国把岗底村民培养成了科技人才,却耽误了他的儿子李东奇。李保国夫妇在岗底村最忙的那几年,根本顾不上回家照顾儿子,只好把李东奇从繁华的保定市迁到偏僻的内丘县读高中。一天夜晚,内丘县中学突然打来电话,说李东奇水土不服,来了不久就病了。郭素萍放下电话,立即跟丈夫李保国坐着杨双牛的车,连夜来到内丘中学。郭素萍一进宿舍,看到李东奇躺在床上,发着高烧,面容明显消瘦,医护人员刚给他喂完药。“东东!”郭素萍叫了一声,一下子扑到李东奇的身上,抱着儿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藏了半天的泪水唰唰流了下来:“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孩子!”郭素萍心里内疚极了,她觉得做父母的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早在前南峪搞小流域治理工程时,他们把儿子带在身边,村里条件差,没上过幼儿园。儿子读高中时,两口子在岗底村搞研发,只有把儿子转学到内丘县中。儿子是放养大的,自理能力强,小学就会做饭。他其实很聪明,初二时,保定市八中选两个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就有他。男孩子贪玩,没人管,成绩就下来了。李保国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丈夫关心农大学生比儿子多。刚刚有笔记本电脑的时候,他买了一个,只给他的研究生用,不让儿子用。写论文得刻光盘,他又买了个刻录机,绝对不让儿子碰。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他给岗底村技术员办签证让果农去学习,也没想到让儿子过去看看。李保国站在一边,眼圈红了。他朝床上看了看儿子的脸庞,儿子瘦了,两块颧骨高高地突出来。他走近李东奇跟前说:“这些年,我在孩子的身上,用的心太少了。这,我知道,村里的干部群众都知道。”李保国说到这里,背过身去,用大手背一下子擦干眼泪。看着一家三口,杨双牛心里有愧,他用灼热的眼光望着李保国夫妇说:“这不是你们对不起孩子,是我们岗底对不起孩子啊!”作者将这种人世间的大爱,以一种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内心激荡的力量,质朴而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中李保国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病倒在工作岗位后,在邢台市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和南和县——李保国生前工作时间最长、建立扶贫产业示范点最多、投入感情最多的地方,引发了强烈的地震。啊,悲伤的四月,流泪的四月,痛心的四月!在太行的每一个山村,每一条街道,每一块田野里,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顿时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谁不失声痛哭?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泣不成声:“李老师,我们还等着你的项目报告呢,说好了的事你还没办就走了。你可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人,怎么这次食言了……”“李教授,你慢些走……常来看看我们的果园子,尝尝那果子,甜着哩……”浆水村村主任王兆云泪痕满面,深情呼唤着。“李老师,你慢些走……让我们好赶上你的脚步,追随你未竟的事业……”李保国的助手齐国辉和弟子们齐放悲声……每当看到这里,读者都会被深深打动。在整个作品中,浓浓的亲情、激情、真情渗透在每一个段落,以情动人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具有丰富人性内涵和人格魅力的李保国。他脾气急躁,看到绿岭公司的一名技术员穿着皮鞋直接上树修剪果树,把树皮蹭掉好几块,他向树上的人跺着脚大声吼道:“你给我下来!你是想要它的命咧?核桃树也是一天天长的,不是生铁铸的!打个颠倒,我来这样穿着皮鞋踩你,你疼不疼?”李保国气得脸红脖子粗,头上的青筋都暴了出来。那个技术员蹲在一旁,闷声闷气地说:“要批评就批评,由你!”李保国更火了,气呼呼地指着那个技术员说:“怎么?做下有理的了?有你这么剪枝的吗?我们自己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核桃,它就像我们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你穿着皮鞋上树,那么硬的鞋底子踩坏了树皮,就像损伤了孩子的皮肤,你不心疼吗?”他视质量为自己的生命,在开发核桃乳产品时,研发遇到了难关,眼看着设备闲置,工厂不能开工,股东们沉不住气了,纷纷提议,放弃不加香精的方案,采用市场上惯用的方案。李保国被激怒了!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的李保国,得知大家的意见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的脸色是严峻的,眼睛里闪射出电光般的锋芒:“加香精就是勾兑,就是偷工减料,是欺骗消费者的把戏。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坚持天然核桃乳的研发,一味地主张加香精,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有愧于党,有愧于人民!我发誓,我绝不做对不起父老乡亲的事。我们的核桃乳绝不加香精。”这不仅仅是他的性格使然,也许是一种“捍卫”。李保国想捍卫什么呢?自己的心血吗?正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前途和前景——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对他的儿郎殷切地呼唤!他在推广科学技术上,丝毫不动摇。农业科技研发难,推广更难。这之间的距离,被称为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怎样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李保国概括为四个字——“死盯、盯死”。“死盯、盯死”的背后,是他对农业、农民的深刻了解和热爱。了解李保国的人都说,他这个人性格太倔强,几十年没变,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会一直干到底,任何困难都会被他粉碎。李保国却觉得只有全心全意专注于农业技术和教学科研的推广,并将其转化为让老百姓致富的现实生产力,才配得上农民送给他的“科技财神”“科技福星”的称号。就这样,李保国和妻子郭素萍各有分工,手里拿着大剪刀,一直钻在苹果园里,死死盯住各家各户果农,一个个环节盯着,亲眼看着他们完成剪枝和疏果。对于那些不听话的果农,怎么办呢?这是难不倒李保国的。他是个老经验了,非常熟悉农村的情况,像熟悉自己的手掌一样。问题即使再多、再复杂,他都能一下子抓到它的本质,并且看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当下,他略一思索,明确地讲道:“……有些人所提的问题,我觉得都应该提到原则上来考虑。首先是修剪,现在碰到了困难,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科学管理既然已经大家赞同,就一定要完成。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有些人思想上是有抵触的,故意把困难夸大。”这一番话,把人们说得哑口无言。李教授的意见一向是十分正确的。大家互相看了看,想开口又不开口,终于都不作声了。但也有的人,会上什么都同意了,会后却不是那么回事,有些决定往往贯彻不下去,或者贯彻了也不彻底,或者竟然走了样。李保国和妻子就直接上手。每户完成后还要经过他们来验收,方可“通关”。当年,村民杨小平种着十几亩苹果,从未修剪、疏果,每年摘苹果后,整筐子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李保国看到他家果树低产量、低品质的状况,就直截了当地掏心窝子说:“你这样放任不管不好,也不应当。我敢说,岗底的人,只要有一点科学管理果树技术的,都不会赞成你这样干。你仔细想想吧,准是这么一回事儿!”“我顾不上这么多……”“为啥要硬是一条道跑到黑呢?”杨小平一挺胸脯子,大叫:“我就是走到没脖子深的火坑里,也不喊你们救救我!”“小平,你可把话说绝啦!”“就是这个。”李保国停顿一下,缓缓口气问他:“小平,我今儿个对你的说服,耐心不耐心?”杨小平把脸扭到一边。李保国又求援似的问郭素萍:“你说?”郭素萍点点头说:“小平,你就是铁石心肠,也得被保国这火一样的心焐热了。”李保国大喊大叫道:“小平,告诉你,我李保国在这块蓝天黄土上活了39年,我没有嬉皮笑脸地哄过谁,没有低三下四地求过谁;这一回为了岗底村脱贫致富,为了让你用科学技术管好果树,我才开天辟地头一遭儿,赏你的脸,哄你,求你。闹了半天,你竟是这样的不通情理!”他死死盯住杨小平,强制性地要求他必须疏果:“杨老弟,如果你自己忙不过来,你雇人也得疏果,哪怕是我来出工钱!”正是通过无数看似貌不经心的真实而朴素的人生细节的不断积累,李保国融入中国北方大地的丰富的人性魅力,渗透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虽然这些细节没有通常的悬念迭起,但却是充满一般报告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不动声色又震撼人心的情感故事和心理情节。《永远的李保国》是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界的重要收获。其成功首先在于作者徐富敏对作品主题的准确定位和深入的开掘,对作品现实感应点的把握。该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作者徐富敏在作品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追求艺术的崇高。作品以严谨的内在逻辑和独特的表现风格,将生活真实提升为艺术真实,是追求崇高境界的最好体现。作者徐富敏在太行山上采访时,亲眼目睹了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对李保国的深厚感情。人们从来没有流过这样多的眼泪,从来没有这样悲痛过啊!峰峦起伏的太行山的名字,是和李保国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太行农民的心是和李保国的心紧紧系接在一起的。广大农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科学技术专家?!他们没人敢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他们心目中的“科技财神”,会突然离去。他们只相信,即使把他交给火,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因此,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反复核对这是不是真的……作者徐富敏一次次地仰望英雄!他在苦苦追索,为什么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农民教授,却能使河北各界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自发地为李保国举行追悼活动,为什么整个太行山都像是充满泪水的海?这也使他想起在当今社会有一些知识分子在做学术墙头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到处做嘉宾、到处走穴、到处卖力为商家代言,知识不是为老百姓造福而是为自己捞金,这样被铜臭腐蚀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在人们心中占有一丁点位置的;更使他想起诗人臧克家的有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是,他含着泪水,开始了艰难的采访。在抗大总校所在地红色前南峪,他登上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满山盛开苹果花的岗底村,他踏上了红遍全国的富岗苹果基地;在绿波滚浪的绿岭山岗,他走进了花果飘香的绿岭薄皮核桃生产基地……深入走进李保国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疆宇,徐富敏领略了什么叫崇高与伟大。崇高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内在需求。崇高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铺陈。越是在平凡生活中发掘的崇高,越是在简单形式中蕴含的崇高,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越能满足人们的圣洁之思。作者徐富敏勇敢而真诚地以先进模范人物为题材,坚持主旋律写作,在平凡中发现和赞颂崇高之情,努力提高作品的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使李保国这位共产党人的楷模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地从太行山中走来,与万千读者倾情以握,娓娓而谈,亲切见面,使读者得到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并深深感受到文学的诗意表达,可以说功莫大焉,善莫大焉。2017年3月17日午夜于北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