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22——区域发展的乡村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22——区域发展的乡村社会基础

  • 字数: 256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张建明 洪大用 刘少杰
  • 商品条码: 9787300330808
  • 版次: 1
  • 页数: 227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既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活力、输入了生机,也使区域发展生成了很多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是由可以支持和推进区域发展的基层社会要素构成的。一般说来,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包括基层社会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民间资本、社会群体、社会活力、社会心态、生活水准、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等方面。本报告紧密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区域发展的乡村社会基础为研究主题,从结构论、空间论和价值论统一的视角出发,结合空间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前沿理论研究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社会要素和内生动力,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张建明,男,1957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82年—198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学士和社会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曾任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北京市委副秘书长。
洪大用,社会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组首席专家,国家 “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2017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社会的制度结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变迁;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的新流派与新趋势;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目录
导论 积极优化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研究社会基础的结构论和空间论 二、区域发展社会基础的构成与分析 三、优化区域发展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 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与乡村社会基础 一、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 二、区域发展中的乡村建设和乡村研究 三、乡村建设中的技术治理 四、激活乡村建设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 乡村耕地经营权流转的社会基础——基于耕地经营权与规模化的考察 一、耕地产权制度结构逐渐完善 二、耕地经营权流转概况 三、流转成就、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四、结语:加强耕地经营权流转的社会基础建设 第三章 新乡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基于山东烟台经验的实地考察 一、新乡村组织建设的关注 二、新型复合式乡村社区组织体系是乡村组织振兴的目标 三、新型复合式乡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烟台实践 四、结语:完善新乡村建设的组织建构 第四章 激活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基于山东曹县淘宝村的典型考察 一、主体与空间:乡村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 二、激活乡村社会的主体活力 三、激活乡村社会的空间动力 四、内生动力:主体与空间的多元互动 五、结语:激活乡村社会发展的主体活力与空间动力 第五章 乡村社会发展的秩序基础——关于陇东地区乡村社会基础的考察 一、乡村社会团结的现实经验与研究问题 二、乡村社会团结的内生型秩序 三、乡村社会团结的行政嵌入型秩序 四、乡村社会团结秩序性力量的场域建构 五、结语:推进内生外嵌型秩序的形成与维系 第六章 文旅融合特色村落的空间基础——基于东北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实地考察 一、文旅融合特色村落的产生背景 二、文献简述与空间视角下的理论新探 三、文旅融合特色村落的建设过程 四、文旅融合特色村落的空间基础 五、结语:完善东北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七章 乡村“三治”融合路径优化的人力基础——基于皖北乡村青年群体的实地考察 一、乡村社会“三治”融合体系亟待青年人力支持 二、青年群体助力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现状 三、乡村“三治”融合中的青年群体参与困境 四、青年助力乡村社会治理路径优化的国内外经验 五、青年群体助力乡村“三治”融合的路径优化 第八章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社会基础——基于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考察 一、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二、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物质基础 三、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制度基础 四、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群众基础 五、结语:夯实共同富裕建设的社会基础 第九章 乡村振兴的平台和技术基础——基于农民网商与电商平台关系的视角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