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仅供馆配)

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仅供馆配)

  • 字数: 38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邵超峰主编 著 无 编 无 译
  • 出版日期: 2024-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283956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76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针对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同类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系统梳理了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总结了枣庄市近年来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及其主要成效;对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了由96项指标组成的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体系,评估了2015~2022年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标得分变化情况,梳理了枣庄市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在当前国内发展进入新时代、国际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向全球分享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经验。
作者简介
邵超峰,男,1980年生,博士,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组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可持续发展伞形项目专家,湖南省、内蒙古、枣庄市、承德市、海南州等省份或城市可持续发展专家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本土化理论与技术、生态环境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政策及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行动。主持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完成广西、天津、新疆、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地方咨询项目或委托课题100余项。主编出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实践及进展评估》《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1评估报告: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大柳树生态经济区农牧业路径及生态效益》《环境学基础(第三版)》、《港口环境保护及绿色港口建设》等专著12部;参与完成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主持完成团体标准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获省级人民政府批复或省部级领导批示应用十余项。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001    一  全球可持续发展历程/003    二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进展/011    三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进展/022    四  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及进展/029第二章  枣庄市情/053    一  历史沿革/055    二  城市概况/060    三  资源禀赋概况/064    四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076第三章  枣庄市可持续发展实践/087    一  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背景/089    二  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设计/098    三  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行动/111    四  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121第四章  枣庄市SDGs进展评估/131    一  枣庄市SDGs本地化评估方法/133    二  枣庄市SDGs指标进展(单项指数)评估/139    三  枣庄市SDGs目标进展(综合指数)评估/192第五章  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愿景  I:绿色转型先行/199    一  “绿色转型先行”进展评估/201    二  绿色转型之百果园蜕变/212    三  绿色转型之生态价值实现/217    四  绿色转型之新旧动能转换/223第六章  枣庄可持续发展愿景  II:城乡融合示范/231    一  “城乡融合示范”进展评估/233    二  城乡融合之文旅促共荣/241    三  城乡融合之豆香促共富/247    四  城乡融合之三产促共融/253第七章  枣庄可持续发展愿景  III:和美乡村样板/261    一  “和美乡村样板”进展评估/263    二  和美乡村之特色产业赋能/275    三  和美乡村之闲置小院复活/281    四  和美乡村之社会治理创新/287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297    一  总体结论/299    二  主要挑战/308    三  新形势新机遇/310    四  对策建议/317参考文献/321附  录/3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