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

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李静 著
  • 商品条码: 97878076847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即“赛先生”)在当代中国地位迅速升级的两个时期:以“改革”为主旋律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文本细读和对社会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阐释了当代文学如何因应变化而更新自身、发挥能量。 作者将科学与文学,及其背后的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加以有机联系,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作者简介
李静 1989年生,山西长治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980年代以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文化现象批评。 已出版《更新自我:当代文化现象中的个体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版),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等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文联第七届“啄木鸟杯”优秀文艺评论(2022)等荣誉。
目录
序 言 赛先生:当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钱理群) 导 论 “文学中国”遭遇“赛先生”之后 一、走出实验室:“科学”的社会化 二、“情动于中”:科学故事在述说什么? 三、“现代文化的不安定层”:一种文学生存论 四、赛先生升格运动与文学转型 上 篇 历史转轨中的“赛先生”: 文学的“游说”与“游离”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话语的复杂张力 ——以蒋子龙的工业题材小说为例(1975—1982) 一、历史与文学的转轨:“老干部”变身“新人” 二、三种工作法:“管理科学”“关系学”与投机主义的旋涡 三、难以同行的“赛先生”与“德先生”:过渡时期的干群关系 小结:“老干部”叙事的背面:“老工人”退场 第二章 “科学家英雄”的诞生及其后果 ——论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一、“爱”与“美”的主体抒情机制 二、改写“又红又专”:“政治感”的变迁与“知识人”的诞生 三、从“珠峰”到“人间”:“成功学”叙述的现实危机 小结:“赛先生”升格与“知识”降格 第三章 “救救孩子”变奏曲 ——新时期初期教育题材书写的构造与限度 一、“治病救人”的“阅读疗法” 二、叶圣陶的“救救孩子”与《中国青年》的思想讨论 三、“分母”的命运:知识与道德的分离 小结:“爱的教育”如何可能:反思启蒙进化史观 第四章 制造“未来” ——论历史转折中的科幻畅销书《小灵通漫游未来》 一、“未来”从何来? 二、物质还是精神:“未来”怎样书写? 三、用“未来”发明历史与现实 小结:重启科技书写的社会性向度 第五章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争”为个案 一、三种叙述模式与再考察的必要性 二、记忆的空白:“属科派”的观点及其逻辑 三、如何认识“自由度”:社会主义文化转轨中的科幻 小结:想象融合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共同文化” 下 篇 从“赛先生”到赛博格: 文明转型与文学创造 第六章 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作为“新显学”的中国科幻研究 一、新显学的诞生 二、当代中国的“科技”及其文学形式 三、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小结:科幻文学的文明意义 第七章 赛博时代的创造力 ——近年诗歌创作中的机器拟人与人拟机器 引言 当代语言经验与二元论的失效 一、她们“是人类的姿态” 二、“人拟机器”的反讽:以创造的方式复制 三、在新的“创造力”面前:数据主义、超人文主义与解放潜能 小结:重启“创造力”的现实感与政治性 第八章 当代“诗意生活”的生产原理 ——解读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的文化症候 一、机器化与诗歌的美学补偿 二、夜晚:场景化与生活方式的发明 三、听觉:亲密感与本真性拜物教 四、情绪:倦怠社会的语言休憩术 五、植物:当代人格的极致想象 小结:诗意之归宿,消费或生产? 第九章 互联网世代的文学生活与主体塑造 ——以弹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为个案 一、卷入“信息流”的文化读写 二、电子社群的“口头语言” 三、神经元趣味与创造力的“体制化” 小结:“电子人”的再生产 第十章 “互联网鲁迅” ——现代经典的后现代命运 一、人人皆可“鲁迅说”:经典的“数字化生存” 二、“闰土”的赛博分身与“故乡”的新媒体再现 三、说唱版《野草》:文学传统的“新感性” 小结:互联网需要经典 注 释 后 记 祛魅时代的人文学探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