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杰罗姆·B.格里德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50868702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4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是费正清奖获奖作品,哈佛东亚研究经典。中美跨文化交流先驱,哈佛东亚研究经典论著。李泽厚、庞朴、朱维铮推崇,费正清奖获奖作品。有名汉学家杰罗姆·B.格里德成名作。不只开美国研究胡适风气,更深入革命,勾勒中国文艺复兴中的阻力与动因。带你领略一个与罗斯福、蒋介石平起平坐的男人。读得懂胡适,才能更懂中国。    胡适倾其一生,见证中国文艺复兴的起落,并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    胡适的幼年,历经中国传统教育的洗练,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却与传统背道而驰。胡适崇尚美国文化和开放态度,对激进思潮一直深表怀疑。胡适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变动息息相关,他本人却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而提倡“多研究具体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推崇的实用主义影响了一代知识青年,却又因自己超然而略显天真的政治姿态,被热血青年们所抛弃。    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胡适更是中国自由主义政治和社会观点的重要倡导者。他自称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杜威的门徒,是一位对教条主义不断提出批评的评论家,也是一位持续倡导社会进化与务实改革的学者。很终,他的立场很容易受到革命人士与保守的传统主义者的质疑。本书中,格里德立意深远,在中国近代危机的背景下,审度胡适思想的生发和展开。    胡适所经历的,是一个严峻的时代。革命、战争、政治阴谋过早地耗尽了人们开朗的精神活力,以至于许多人将胡适政治公正的主张,看作是对当时政治无能的辩护。但即便在很后,胡适的乐观态度也并未接近丧失。即便他感受到,在过去四五十年里,“有某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把什么东西都接近地破坏了”。    这部作品无意于盖棺论定,却仍不失意味深长。胡适想象的中国未来,是温和、宽容、尊崇法律与理性的准则的。如此明确清晰的宏伟蓝图,他本人已不可能亲眼看到。他的无休止的受挫和真诚混合在一起,为所谓“中国的文艺复兴”添上了浓重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杰罗姆·B.格里德(Jerome B. Grieder)    汉名贾祖麟,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史等。所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获费正清奖(John K. Fairbank Prize)。    在格里德的研究生涯中,胡适不但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还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格里德用重要的篇幅,讲述了1917—1937年间,由胡适等知识分子引领的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广泛影响力,充分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变革中的英勇,和在社会革命浪潮中的乏力。    格里德的研究涉及的实用主义发展历程和中国文艺复兴的珍贵史料,有重要的思想史、文献学研究价值。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美历史学界的交流提供了经典的参考模式,其成果也是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目录
序言第一部分  一个中国文人的求学经历第一章  早年时期,1891—1910第二章  在美岁月,1910—1917第二部分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第三章  文学革命第四章  新的人民与新的社会第五章  中国与西方第三部分  自由主义第六章  北京,1917—1926第七章  上海,1927—1930第八章  重返北京(北平),1931—1937第四部分  尾声与评价第九章  晚年第十章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革命附录A. 胡适生活中的女人B. 出席第八届世界学生联合会大会的中国代表团,1913(略)C. 中国共产党对胡适的批判参考书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