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文学方法论

人文学方法论

  • 字数: 24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林安梧 著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2081375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做一深入反思,其主要省思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经典诠释与哲学系统研究,是作者多年来对于“经典”、“话语”、“诠释”与“方法”诸多思考的一个成果。本书论证详实,架构完整,不仅对于哲学系、中文系的硕士、博士生的专业学习多有裨益,是不可多得的治中国哲学、文化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林安梧,教授、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暨所长、元亨书院创办人、美国傅尔布莱德学者、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南华大学哲学所创所所长、《鹅湖》学刊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人文社会学刊主编、教育部评鉴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研究领域涉及儒、道、佛i教,兼及于文化哲学、宗教哲学、教育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性论等,主要关注在:人的异化与存有的克服之道。著作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1987)、《现代儒学论衡》(1987)、《问心:我读<孟子>》(1991)、《台湾、中国:迈向世界史》(1992)、《存有、意识与实践》(1993)、《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1995)、《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1996)、《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1996)、《契约、自由与历史性思维》(1996)、《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1998)、《台湾文化治疗》(1999)、《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2003)、《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2003)、《台湾·解咒:克服主奴意识建立公民社会》(2004)、《儒学转向》(2006)、《佛心流泉》(2011)、《牟宗三前后》(2011)、《金刚般若与意义治疗》(2014),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提出“后新儒学”引发学界注意,海内外已有多本著作及论文对此展开研究,被誉为继牟宗三先生之后,最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
目录
代序 中国人文诠释学:“生活世界”与“意义诠释”
序言 “话语”、“诠释”与“道”:中国人文诠释学之建构
第一章 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
一、科学指的是经由严格、合理的程序步骤而构成的系统性学问
二、整个学问和文化传承之间要有连结
三、人文是以人为本,以文为末,以本贯末
四、人文学的目的在于让人能安身立命
五、从人文学的特质去解析,展开人文学的态度、方法,达到最终目的
六、自然科学理解世界是“主体对象化”的理解,是“我与它”的关系;人文学
则是“生息互动感通”的理解,是“我与你”的关系
七、自然科学与人文学二者态度的误用产生不相应的结果
八、人文学客观性的证实来自大家心灵上的共同认定;自然科学客观性的证
实来自于它的运作的可重复性
九、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的目的都在正德、利用、厚生,而人文学的重点在正
德,自然科学的重点在利用、厚生
十、“熟者使生,生者使熟”,让熟悉的东西回到陌生再去了解
十一、人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分在于人对自由的渴求、人也会堕落 叭:
十二、从无明到超越――仁心的凸显
十三、价值的挺立――人文学建构的基础
十四、理念的追求――人文学的核心
十五、生命的感通互动――方法的进入
十六、问题与讨论
第二章 方法、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
――兼及中西哲学之比较的一些问题
一、哲学是智慧的开显和对真理的追求
二、“方”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技术,“法”是普遍而客观的形式法则
三、方法不是万能,所有的方法都与人内在的心灵相关
四、“加上‘科学’就很科学”,是对学问、方法的一种迷思
五、自然科学的特点在于“摄质归量”,人文科学的特质是“由量返质,以质为本”
六、方法论的涵义及层次:“方法”、“方法论”、“方法论意识”
七、方法是多元而一统,统摄于“道”
八、道是宇宙万有一切化育、一切存在之源
九、东方哲学的连续与西方哲学的断裂问题
十、方法的最高境界:知几其神乎
十一、“道”统摄方法论,下及于经验世界
十二、方法、方法论、方法论的最终目的:体悟学问之道
十三、做学问能熟,自然能知几其神乎
十四、真正的生命是内在生命位阶的自我理解和体会
十五、方法论意识是一隐含生命心灵深处的指向
十六、方法论意识的最高境界,可以“上通于道,下达于明”
……
第三章 人是世界的参赞者、诠释者
第四章 语言:存有之道落实于人间世的居宅
第五章 道(存有):语言调适而上遂的本源
第六章 诠释的层级:道、意、象、构、言
第七章 “言”与“默”:从“可说”到“不可说”
第八章 “建构”、“瓦解”与“开显”
附录一:“存在觉知、话语建构及其瓦解”之问题讨论
附录二:后新儒学的建构之一――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儒学诠释
附录三:当代中国哲学思维向度之理论反思
问题与讨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