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想者广西诗歌地理

诗想者广西诗歌地理

再现广西历史与文化,构筑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的“地理诗学”。
  • 字数: 288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钟世华 主编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0231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64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诗人们针对广西不同地域所作的139首诗,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景与厚重的文化历史,而且在历史变迁和现代境遇相互交织的语境中,凝构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情结,在展现地域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为研究广西诗歌的学者们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地理方位和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旅游区和经济区的划分,按照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分为桂东篇、桂南篇、桂中篇、桂西篇、桂北篇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附有一位评论家的评论。该选本通过文学媒介来展示地理知识,从诗人的视角来探寻广西的山川风貌、人文地理以及民族地域风情。所选诗歌以反映广西民族风土人情、北部湾开发建设、生态和谐广西、一带一路建设等现实题材为主,兼顾历史题材和其他题材,呈现广西的地域文化、地方风情、山川风貌和人文地理。
作者简介
钟世华,1983年出生,广西合浦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广西师范学院文学创作二级,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广西文学》等刊物,有作品入选《大诗歌》《2009年诗歌年选》等选本,获南宁市年度很好作家(2015)等。
目录
目   录桂东区002 评论 广西桂东的边城叙述/郝梦迪梧州市007 白云山 / 盘妙彬008 长洲大坝 / 盘妙彬009 六堡茶 / 石才夫011 凌晨四点的石表山 / 陆辉艳012 道家村和道 / 陆辉艳013 梦回龙母太庙 / 钟世华014 月下骑楼 / 钟世华015 在四恩寺遇雨 / 徐季冬017 对视 / 卢颖莹贺州市019 秀水 / 汤松波021 给周敦颐 / 汤松波023 在潇贺古道等一匹马 / 林虹=025 姑婆山 / 高作余027 三镶街 / 罗晓玲028 黄姚故事 / 毛立国030 守望楼 / 诗雨031 富川古城墙 / 王忠民033 中洲人家 / 叶景松玉林市035 关于北流河 / 林白037 生在鬼门关 / 朱山坡039 把大海的涛声牵回家里 / 吉小吉041 南流江,北流江 / 伍迁043 北流江水不南流 / 谢夷珊044 柚花飘香 / 琬琦045 天堂山,一半在人间,一半在天堂 / 马路046 隐于小镇 / 湖南锈才048 岑兴高速路上的向日葵 / 陈前总050 妃子笑 / 安乔子贵港市052 桂平西山 / 盘妙彬053 布山之夜 / 高瞻054 月上郁江头 / 高瞻055 夜宿平天山 / 吕小春秋056 荷城南山吟 / 宋显仁058 金田印象 / 黄鹏059 白石山记 / 刘小念061 贵港之覃塘毛尖 / 苦楝树桂南区064 评论 游走在古老与现代之间的美丽诗魂 / 卢有泉南宁市069 南宁 / 杨克070 大明山 / 许雪萍071 记忆之城:湖在南边 / 拓夫072 会说话的五象 / 伍迁074 初夏,游青秀山 / 陈洛075 到仙葫去安家 / 陈纸077 盛唐分娩的南宁 / 黄尚宁078 水车之乡 / 卢悦宁079 白鹭飞过莲塘水库 / 虹浅浅080 鼓鸣寨 / 石仲安北海市081 我愿意走路去涠洲岛 / 庞白082 银滩之夜 / 黄河清084 魂 / 邱灼明085 海角亭 / 冯艺087 红树林 / 庞白088 石螺口 / 邱灼明089 星岛湖 / 钟世华090 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 钟世华091 金海湾·热爱 / 文青093 合浦汉墓博物馆遐想 / 冯基南095 北海老街的女儿墙 / 湘雯钦州市096 在钦州听独弦琴演奏 / 刘春097 群山与被隐没的……/ 何不言099 一只陶的独白 / 林虹101 描摹三娘湾 / 韦斌103 金海湾大桥 / 高力104 忽然梦见大海在燃烧 / 姜黎明105 与刘永福痛饮 / 温柔一刀106 乌雷渔村 / 祝迎108 画里牛尾坪 / 黄崇海110 在这里,看见大海 / 易冰防城港市111 鱼在界河 / 韦佐112 那是祖国的白鹭 / 韦佐113 在防城港 / 非亚115 万尾 / 许雪萍116 祝福一座海边的城 / 丘晓兰118 遥远的北仑河 / 南屿120 边城 / 谢夷珊121 京岛情韵 / 龙歌124 暮霭下的潭蓬古运河 / 钟国昌桂中区126 评论 桂中地理的诗歌书写:记游、咏史和返乡 / 陈代云柳州市130 驾鹤小桃源 / 刘频132 三种形象:柳宗元,柳州,柳树 / 谭延桐133 三江县岩寨村合龙桥下,遥望 / 庞白134 瓦恒么 / 陆辉艳135 柳州的柳 / 大朵137 嗍螺蛳 / 田湘138 梦萦三江 / 吴真谋140 骑马人在梦里回乡 / 飞飞141 声落兮 / 蓝敏妮142 明天,邀请你一起去柳州看紫荆花 / 蓝向前143 贝江,血性民歌升腾的地方 / 廖运成来宾市145 记金秀县莲花山 / 盘妙彬146 郑小谷故居 / 大朵148 武宣文庙 / 大朵150 在天王登极处 / 侯珏151 随吾师雾中登圣堂 / 侯珏153 二塘镇的老庄园 / 东禾154 忻城土衙 / 许明波157 诗意水城 / 方凤绿159 题瑶山 / 南深桂西区162 评论 情怀流溢的桂西 / 罗瑞宁崇左市166 走向花山(组诗)/ 杨克172 壁画家园 / 黄神彪174 归春河笔记 / 黄土路175 蛙神传说 / 覃才177 十二月的黑水河 / 零俊光179 德天跨国瀑布 / 唐徉181 法国领事馆旧址 / 黄权英182 花山梦 / 黄华江184 花山壁画 / 韦适华186 友谊关 / 施毅188 左江漫游记 / 张云方百色市189 在 H 省动物园看见广西的矮种马 / 刘频191 王子山行 / 许雪萍192 驮娘江 / 许雪萍193 晨光中的泗水河 / 朱山坡196 今夜,我在靖西 / 黄芳197 在浩坤湖 / 黄土路198 谒百色起义纪念碑 / 覃瑞强200 老区百色 / 吉小吉202 五色糯饭 / 黄承基203 百色田阳 / 微克河池市204 巴马命河 / 刘频205 有一个叫百龙滩的地方 / 麦子207 去凤山看海 / 朱山坡209 避世录:在坡纳 / 黄土路210 我站在巴马的天空下 / 田湘212 刘三姐,刘三姐 / 陈代云213 雅楼书 / 费城215 苍山 / 牛依河216 南丹:歌娅思谷 / 桐雨218 夜宿七百弄 / 韦汉权220 巴马盘阳河 / 黄彦朝桂北区224 评论 精神、内心与个人的生存化想象 ——桂北地理的书写方式 / 张凯成桂林市228 独秀峰 / 韦其麟229 漓江诗情 / 潘琦231 灵渠一夜 / 刘春233 在阳朔 / 非亚234 水街 / 莫雅平236 骆驼山 / 黄咏梅237 鲁家村雨景 / 羽微微238 龙胜 / 伍迁240 猫儿山以东 / 陆辉艳241 桂林山水之印象刘三姐 / 刘发扬242 过白崇禧故居有感 / 李小建243 编后记
摘要
诗歌、广西与“地理诗学”(代序)郑春读着世华这本沉甸甸的书稿,作为他的导师,我感到十分高兴,为诗歌,为广西,也为“地理诗学”这一颇为新颖的概念,以及作者围绕这一概念的探索和尝试。世华从“空间”角度俯瞰和梳理当代广西的诗歌大地,在一个较新的领域深入研讨其写作现状,并以较大的努力试图建构广西诗歌的“地理诗学”,我以为,这一切都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因此,该书值得向喜欢诗歌、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介绍和推荐。本书以桂东区、桂南区、桂中区、桂西区、桂北区五个地区为主体空间,选取了诗人们针对广西不同地域所作的 139 首诗。这些诗作在展现地域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为研究广西诗歌的学者们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一卷在手,让我们走近了广西,领略那片青ft绿水所孕育出来的诗篇之美。一对许多人而言,广西为我们所熟知,是因为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壮族作家陆地这部诗情画意的作品让“广西”一词传遍大江南北,在众多民众的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随后, 经由韦其麟(壮族)、苗延秀(侗族)、包玉堂(仫佬族)、侬易天(壮族) 等少数民族诗人的不懈努力,独具地域特性与民族色彩的广西诗歌图景逐渐展现出来。而今,在建设“美丽南方”的大力号召下,广西地区的诗人们对书写本土自然风景、展现本土文化特色,更加充满了热情,《广西诗歌地理》正是热情建设“美丽南方”的成果。广西是诗歌的沃土,更是诗人的海洋,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集聚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诗人,他们立足故乡,放眼世界,穿越地域与时间,为广西谱写了一首首独具特色的赞歌。整体上看,《广西诗歌地理》中的诗人们或以优美的笔触描摹广西大地的自然美景,或以忧郁的笔调探寻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或以哲思的笔法审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现状, 勾勒出了一幅结构复杂、内蕴丰富、时代感强的“美丽南方”画卷。广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南宁、桂林、北海、梧州、玉林、柳州等地不仅作为旅游胜地为人们所熟知,更作为广西的精神坐标,深深镌刻于诗人们的精神天地。阅读《广西诗歌地理》,我们徜徉在“雄浑中透着诗画美景”“喧闹中留着幽美宁静”“古老中洋溢着妩媚青春”(潘琦《漓江诗情》)的漓江,置身于“那就是一亿次暮色苍茫 / 落日的余烬犹在,镀亮一层层火ft岩 / 恍若大块大块的金币”(杨克《涠洲岛》)的涠洲岛,行吟在“一边桂江水搂着,一边西江水抱着”(盘妙彬《白云ft》)的白云ft……随着步伐的不断行进,广西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一幅幅美丽的诗卷徐徐展开。这不仅使得广西的地理景观笼罩在“诗意”的话语空间中,而且这种“诗意”与诗人们的心灵普遍契合,一种由外而内的“认同感”油然生成,这在碎片化的时代语境中难能可贵。除展现优美自然风光的外,诗人们在《广西诗歌地理》中还通过回溯历史,体味着广西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冯艺在洒满“黄昏的时光”的海角亭观看到了“历史深处”的图景——“黄土之下 / 汉孟宋苏 / 将梦魂姥姥拴在亭内 / 沧海桑田 / 只有风的慰藉”(《海角亭》);刘春面对“干净、纯洁而孤独”的灵渠时,思绪“回溯两千年”,感受到了灵渠所具有的“不喧哗、不盲从,记录感激、欢乐、悲伤 / 以及被时代的大海遗忘的部分”(《灵渠一夜》)的品行 ;钟世华在由“珍珠”“护城河”“城墙”构成的合浦,捕捉着“历史的碎片”——“砺石  琥珀抑或玛瑙”(《合浦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由此生发出无尽的感伤 ;谭延桐在“带盐的忧伤”中辨认着“柳州”的三种形象,并借此建构出了“影子”的诗学(《三种形象 :柳宗元,柳州,柳树》)……回望历史,诗人们一方面感受到了沧桑变幻所带来的忧郁之情,另一方面则因着这种忧郁,自内心深处生发出了文化认同,在时空的交错中书写着共同的文化记忆。更为可贵的是,《广西诗歌地理》一书还通过特殊的诗歌形式和“地理”载体,努力凸显出当代人的生存际遇,包括对这种生存际遇的种种思考,发出了“存在”意义上的呼唤。无论是遥望独秀峰时感受到的因“追慕独秀的虚荣”而带来的“如今不堪孤寂的梦魂,/ 常绕远方竞秀的千峰”的羞愧(韦其麟《独秀峰》),还是膜拜白云ft时体悟到的与世界的“妥协”和内心的“残缺”(刘小念《白石ft记》),抑或是观看鼓鸣寨时生发出的对“守望相助”“与世无争”生存状态的向往(石仲安《鼓鸣寨》)……诗人们将自我的现实之思寄寓在广西的地理景观中,思考对趋于失落、孤寂甚至是麻木的生存状态,以此隐喻不断沉陷的现实生存境遇。《广西诗歌地理》再现了“美丽南方”的诗学图景,诗人们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景与厚重的文化历史,而且还在历史变迁和现代境遇相互交织的语境中,凝构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情结,建构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坚固堡垒。二我们看到,在《广西诗歌地理》中,选取的诗人或从小就生长在广西,或在广西长期居住,这里的一山一水已经作为“噬心”的精神图景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花山”之于杨克、“柳州”之于刘频、“梧州”之于盘妙彬、“北海”之于庞白、“合浦”之于钟世华……均有着极为特殊的精神意义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由此来说,诗人们的写作带有极强的本土气质,他们通过真挚而又丰富的情感描摹,有力地凸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之“独”和地域之“特”,最突出的表现是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这里是诗人们地理意义上的“故乡”, 故乡情感在他们的诗歌中厚积薄发。如“依山傍水的邕州老街告诉我说 / 这是盛唐分娩的南宁, 这是绿城 / 这是红豆的故乡——我的故乡”(黄尚宁《盛唐分娩的南宁》); “过了鬼门关 / 就是一个叫北流的县城 / 我生在这里 / 在鬼门关穿来穿去”(朱山坡《生在鬼门关》);“远离边城,一个人想法复杂并非痛苦的 / 谁与我有温暖的旅程 // 这河里的鱼虾没有国籍,只有故乡。”(天鸟《边城》)等。诗人们以无比的热情来赞颂心中的“故乡”,即便“故乡”带来疼痛的记忆,他们也会满含泪水地表达对故乡的歌赞。如同大贯美惠子所发现的日本人将“稻米”作为“自我”,作为他们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作为自我的稻米 :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广西的地理景观已经成为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诗人们的身份认同,他们借此辨认出真正属于“广西” 的部分,并将此作为地域情感的重要维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广西又是诗人们的“精神原乡”。荷尔德林曾在精神贫乏的时代,经由“还乡”抵达了诗歌写作的精神空间,而今,社会现实的浮躁及诗歌的边缘化使诗人们再次步入了“精神贫乏的时代”,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着诗意的“故乡”。选择精神层面的“广西”作为写作的突破口,诗人们寻到了内心情感与现实情怀的寄托,从而摆脱生存的迷茫、无助感,重新拾回失去的自信。其次,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深厚的民族情感充盈在他们的诗意书写中,民族特性突出而鲜明。2016 年,花ft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广西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在“桂西区”部分,花ft岩画成了诗人们主要的写作对象,如杨克的《走向花山(组诗)》、韦适华的《花山壁画》、黄神彪的《壁画家园》等。“壁画”在此作为桂西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壮族人民关于先民的历史记忆。从历时层面看,诸多的历史传说围绕着“壁画”而形成,壮族人民借助“壁画”来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与民族精神。因此,诗人们笔下的“壁画”便带有极强的民族特性。从具体的写作内容来看,这些“壁画”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在江水之滨,/ 在绝壁之上 :/ 一笔一画如此简单。/ 粗粗细细的线条 / 勾勒着一个民族,/ 美好的理想和举世的浪漫”(韦适华《花ft壁画》)、“男人们骑马、射箭、狩猎 / 尽显雄性的粗犷与强悍 / 女人们播种、种桑、织棉 / 尽显柔美的温馨与和谐 / 巴莱岩壁画 / 成了其乐融融的神圣家园”(黄神彪《壁画家园》)等。从语言形式来说,杨克在《走向花ft(组诗)》中运用了特殊的壁画符号与民歌语言,诗句“血哟,火哟 / 狞厉的美哟 / 我们举剑而来,击鼓而来,鸣金而来 /——尼罗!”“血哟,火哟 / 丰腴的美哟 / 我们唱欢而来,雀跃而来,舞蹈而来 /——尼罗!”“血哟,火哟 / 崇高的美哟 /我们匍匐而来扬幡而来顶礼而来 /——尼罗!”等,反映出了壮民族独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整体上看,《广西诗歌地理》中的诗人们不仅以“本土性”写作凸显出了广西独特的地域特征,而且他们还以“民族性”的书写完成了对广西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再现,由此建构出了独具地域特征与民族特性的“地理诗学”。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从代际结构来看,《广西诗歌地理》所选取的诗人有着明显的年龄层次。其中既包括了自 20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写诗的老诗人韦其麟,以及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冯艺、杨克、刘频、盘妙彬、非亚、田湘等,又包括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诗人刘春、黄芳、许雪萍、陆辉艳、费城等,同时还有更为年轻的 20 世纪 90 年代出生的诗人覃才等。不同年代的诗人自有其独特的生存语境与生活经历,其写作也必然会镌刻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他们在对同一写作主题或写作对象进行处理时,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性”。如韦其麟在《独秀峰》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大我”的抒情,以此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许雪萍的《万尾》主要叙写的是其置身万尾金滩时的“小我”情感, 她借助意象的铺排、时间的铺叙将自我与环境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的基调趋于自然与宁谧。微克的《百色田阳》则抛置了再现革命景观时的“革命”语调,以冷峻的眼光与日常化的笔法书写出了田阳的现实情境。需要强调的是,差异尽管存在,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们在书写广西地理景观时所拥有的共同地域性情感。这种“差异”保证了写作的有效性,因为在当前的诗歌写作中,“同质化”的写作题材与情感抒发极大地限制了诗人主体的独立性,他们在模式化、结论化的表达中逐步丧失了写作的活力。《广西诗歌地理》一书除诗歌的选取外,还别有新意地设置了以地区为单位的评论部分。这些评论大都针对该地区所选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与品评,这一方面使读者能够通过总体性评论,窥探到不同地区诗歌写作的整体概貌,并由此建立起自身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评论的写作者也有着鲜明的代际层次,其中既包括了在职的大学教授,又不乏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的解读与评论表达出面对诗歌文本时各自的思想与姿态,并通过差异性的写作风格建构出批评的复杂性。这部作品一方面展现出编者的学术追求和诗歌情怀,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他挖掘广西诗人资源、建构广西诗歌“地理诗学”的努力。他生于斯、长于斯,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哺育他的美丽土地,并自觉地把这份热爱转化成了建设广西诗歌的责任与使命。早在《穿越诗的喀斯特 :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年版)中,本书主编便以“访谈”的形式建构出一份广西诗歌的“地理档案”,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新时期广西诗群、民刊的整体发展脉络。经过两年的积淀,这本《广西诗歌地理》又以诗歌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西诗歌的“精神地图”。当然, 由于时间、题材的原因以及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这部作品在视野的开拓、深入以及理论方面还有不少可提升的空间,但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次可贵的探索和重要的尝试,作者颇具理想情怀的努力为我们开拓了一片走进广西诗歌花园的路径,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广西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编后记地杰则人灵,好的山水应该有好的诗文相配,好的诗文也需要美丽的山水来滋养和激发。这是广西第一部以“诗歌地理”命名的选本,最初的想法缘于一年前。2016 年 10 月的一个夜晚,钟世华、伍迁和侯珏,在南宁建政路一间简陋的小楼,经过一次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后,决定编一本以人文地理为收编依据的诗集。其后该诗集历经多次补充、修正,成为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广西诗歌地理》。我们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当代广西人文地理的“诗经”,一则借诗人笔力呈现一方水土的意蕴,二则也用诗歌为一方水土做注。近代学人梁启超很早就提出过“文学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的提法与之可谓异曲同工。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学科,是近来学界十分重视的领域。国内关于诗歌地理的选本,就目力所及有张清华主编的《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东方出版社 2015 年版)和李永才、陶春、易杉主编的《四川诗歌地理》(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年版)为代表。前者分上下卷,从地理视角对我国数十个诗歌群体、诗歌流派进行剖析,全面翔实地记录和解读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生存状态 ;后者旨在梳理四川诗人的地域生态,呈现四川诗歌当代创作现状。《广西诗歌地理》亦希望有其独特建树。“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在写于 300 多年前的《徐霞客游记》中,作者用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近 20 万字赞美了山川奇丽、风景秀美的广西山水。我们也试图用诗歌的目光,重新打量脚下的这片土地,以诗人的诗情、诗笔向世人展示广西的神奇和魅力,以彰显诗意南方的美丽之所在。因广西地理复杂、地貌丰富,本书在权衡多重分类法之后,为便于编辑,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设想,即以东、南、西、北、中来作划分。新诗已有百年历史,收入本书的作品主要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广西本地诗人(含部分在广西工作的外省诗人)创作的新诗,更多的是 21 世纪以来的诗作。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正好与广西又好又快的发展基本同步 ;同时,编选者在这个时段的在场性与亲历感,也使得这个选本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本书编选提纲由钟世华拟定,并由伍迁、侯珏根据初步拟定的作者名单分头约稿,后来罗瑞宁、张凯成也加入本书的编选。此外,刘频、吉小吉、韦佐、庞白等诗人为本书的组稿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编选者补充了部分诗人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诗作,以期客观自然地呈现广西诗歌地理的发展脉络。当然,由于编选者的个人能力和文学视野有限,本书的遗漏和谬误不可避免,敬请读者朋友指正。《广西诗歌地理》的编选历经多次仔细的筛选和反复的取舍,最终确定了 139 首诗作。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春为本书撰写了序言,郝梦迪、卢有泉、陈代云、罗瑞宁、张凯成几位评论家专门为本书撰写了评论,这使本书增色不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编选的诗作主要是短诗,叙事诗、长篇抒情诗没有列入该选本的编选范围,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诗作也不在本书编选范畴,我们期待有心人编选的《广西诗歌地理》“姐妹篇”早日面世,为读者呈现更全面更优秀的选本。当下,写诗难,出书更难。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身边依然有那么多关心和热爱诗歌的人在默默地守护着诗歌的烛火。借此机会,特别感谢郑春教授对本书编选及出版所给予的支持 ;感谢唐高华、施平、胡宝清、罗瑞宁、范浩鸣等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的热心帮助 ;感谢贺仲明、张桃洲、张洁宇、石一宁、容本镇、张燕玲、丘晓兰等老师为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感谢卢有泉、罗瑞宁、陈代云、张凯成、郝梦迪几位评论家为本书撰写的评论 ;感谢广西师范学院为本书出版提供资金支持 ;感谢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广西诗歌的朋友们!编  者  2017 年 5 月 15 日于南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