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文明的本质

中国文明的本质

  • 字数: 6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宣良 著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2081363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3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的本质》从思想文化角度,力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为从近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崛起,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强”的来源。它在连续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卷四中,作者以“连续性文明”为视点关照了中华帝国时代两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在此描述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基本的社会结构、基本的社会矛盾,价值观念、话语权利、思维方式等等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宣良,武汉大学哲学博士,萨特名著《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很早的翻译者,西方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著有《法国本体论哲学的演进》(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等。现旅居法国。
目录
第一章中华帝国文明的历史理性
第一节关于帝国
帝国的概念
帝国在文明历史中的地位问题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华帝国的基本矛盾
中华帝国的客观处境
小农经济的概念问题
“耕者有其田”与小农经济
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一点联想:平均主义和所有制的问题
一点联想: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的问题
小农经济与大帝国
第三节帝国时代的基本政治矛盾:集权与封建的矛盾
中华帝国:一个长命的集权政治统一体如何可能
全责组织社会的结构特征
帝国、封建势力与小农的关系
帝国文明的区域结构
帝国文明的社会结构
中华帝国中的贵族
中华帝国文明的历史理性
第二章帝国历史理性观照下中国文明的历史描述
第一节第一帝国
秦帝国
汉代让步政策的真正含义
汉武帝
世族政治:汉代的封建形式
东汉:世族政治观照下的帝国
三国到魏晋
北朝
第二节第二帝国
一、隋唐帝国
隋帝国
唐帝国的贞观之治
贵族的大量涌现以及小农动员体系的消解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二、宋元帝国
五代时期的中国
北宋
王安石变法
辽国和金国
元帝国
第三节第三帝国
一、明帝国
朱元璋的乌托邦
政权上层组织的重建
基层社会组织的接收和改造
明帝国没有二世而亡吗?
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的激化
二、清帝国
满人的崛起
清文明的特点
清入主中原后面临的形势及其对应的措施
前清盏世
清帝国走向末路的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变法
第三章全责组织概念下透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一个理论问题:建立稳定文明的基本原则
关于社会革命和社会动荡的概念
关于“三权鼎立”
一体化权力结构中的分权问题
第二节中国文明中政权组织的基本结构
一、关于皇帝
帝、王、后的概念
皇帝的概念
皇权的二重性
关于权力交接和渡让的一般原则
二、朝廷组织
皇帝与官僚集团的基本关系
内廷与外廷
信息和信任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社会自治组织
村落和血缘组织
氏族村落和伍甲村落
关于“游民”
第四节士阶级在中国文明结构中的地位
一、士阶级的历史演变
由武士到文士
战争形式的改变
游士的出现:士阶级本质改变的前奏
选士一选仕
二、中国文字与士阶级
读书人
士人与文字的发明
掌握方块字的困难与士的特殊养成
三、士阶级的组织及其运作权力的方式
由血缘关系或者拟血缘关系组织起来
的士阶级
礼治和法制——文治
士人与帝国的统一
第五节一体化公共权力结构下的权力监督问题
三方博弈
无权的社会和无序的监督
博弈中的程序化监督
帝国政权组织的程序性监督的运作问题
无为——监督性博弈的结果
第四章中国文明中的话语权力
第一节中华帝国:一个文化的统一体
文化造就的中华帝国
关于话语权力
第二节中国语言的变迁
语言的本质
中国语言的结构
文字的起源和发明
关于文字的起源
中国文字的变迁
中国共同语言的成因
第三节礼治
法的本质
礼治与法制:权与法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法的本质
礼治:定尊卑与政治性的阶级划分
从中国人的亲属称谓看社会生活中血缘组织
的历史演变
礼法的概念
礼法的本质
伦常道德以及礼乐关系
第四节礼治社会的基本价值:整体性
整体性:中国文明中的根本“道理”
集团性整体性的本质:非个体化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主体的意识结构
身份道德与本分
第五节中国传统道德若干范畴批判
仁:一种无我的世界观
义:道德的核心原则
忠孝
诚信
第六节关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讨论的简短总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