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上大学值得吗?

上大学值得吗?

《纽约客》倾力推荐,沃顿商学院教授的重磅大学指南
  • 字数: 17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彼得·卡佩利(Peter Cappelli) 著;江利华 译
  • 商品条码: 97875495988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上大学应该有所回报?
拿到大学学位就等于可以找到偿还助学贷款的好工作吗?
追求热门的学位就等于毕业时能找到很热门的工作吗?
为什么学费昂贵的大学有时反而从长远看来是比较便宜的?
学生及其家长如何了解大学所教知识正是职场上需要的技能?
……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不同往时。家长及学生作出是否上大学以及上哪所大学的决定,常常因信息相对匮乏以及对所承担的金融风险认识不足而受到影响。
作为就业趋势、劳动力与教育领域的有名专家,彼得?卡佩利教授通过对美国大学教育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丰富的实例数据,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高等教育中的众多热门和深度话题。他以充分有力的证据反驳了关于大学与就业的僵化观念,并帮助学生及其家长作出经济有效的选择。
卡佩利教授希望通过《上大学值得吗(一生很重要的经济决策指南)》这本书让家长与学生重新审视上大学这件事,以便更为理性全面地规划学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当地就业市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习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简介
彼得·卡佩利(Peter Cappelli),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及该校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部劳动力教育素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美国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执行委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麻省剑桥)副研究员,美国国家人力资源学会研究员,新加坡人力部杰出学者。2003-2005年曾任巴林王国就业政策顾问。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为什么受过更多教育的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第2章 我们该怎么办?
第3章 上大学有回报吗?
第4章 上大学的费用
第5章 大学毕业后找到的份工作
第6章 结语
附录
注释
译后记
摘要
大学的神话与现实对于成年人而言,四年的大学教育无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然而,如今的大学教育却和大多数成年人的亲身经历大相径庭:与其说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四年时光,倒不如说它贯穿了你人生中的许多年,让你经常在不同学校之间穿梭,而且会频繁出现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现在,在美国上大学比以往更昂贵,学费也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要高。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上大学,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而言,往往是全家举债供孩子上大学,有时甚至是债台高筑也在所不惜。或许是考虑到上学成本太高,各所大学都在顶着巨大压力去游说学生和家长,让他们相信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大量的学位课程,这些课程的名称听起来就像是某些职业,比如“国际酒店管理”。这种现象在一些新办的、以营利为目的、快速发展的学校里尤为普遍。与此同时,大众媒体、企业团体甚至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报道说:“如果你想要有一份好工作,大学学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结果,许多家庭背负着更大的压力送孩子上大学,而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现上学成本变成了严重的负担。对于这些家庭而言,送孩子上大学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家长们在作出这一重大决定时,几乎没有任何信息可供参考,所以他们不知道这笔投资将来是会得到回报,还是会让他们破产。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即使是大学教育最坚定的拥护者也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应该为了便于学生选择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各具特色。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场上的表现极其出色,尽管很少有人关注这种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所具有的禀赋。而另外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却一事无成,他们将永远没有机会还清那笔为了上大学而投入的巨资。我们不要轻视这些风险,许多家庭在作出这项最重要的财务决策时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上大学的投资失败,或是因为有些学生毕不了业,或是有些人确实要用很多年才能完成学业。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贷了一大笔款上大学,毕业后挣的钱不足以偿还贷款,因为这些贷款会产生高昂的费用,其中包括利息。这些利息从贷款合同生效的那天起就开始计算,而且利率的增长速度几乎赶上了汽车贷款利率。有的学生投资失败是因为毕业后并没有找到当年学校招生部门给他们许诺的好工作。还有的失败是因为尽管学生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但由于在校期间他们太专注于申请第一份工作的职业训练,对今后能在职场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大提升空间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一无所知。在上大学投资失败方面,公共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削减了大部分美国学生所在的公立大学的财政资金,等于把大学费用的负担分摊到每个家庭。这样,州立大学的学费上涨就远远超过了同等私立大学的学费上涨。更令人担忧的或许是各州、各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让大学教育越来越职业化,迫使学生选修那些听起来好像是雇主希望他们选定的那些专业。学校致力把四年的大学课程打造成职业培训,但是又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所以这一点非常令人担忧。毕业生当然知道雇主对什么感兴趣,但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最让雇主感兴趣的是一名毕业生在大学课程(包括人文学科课程)里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恰恰是那些新的职业课程所推崇的具体的职业知识。当学生们选修诸如公共卫生管理等课程时,那些教更基础技能(比如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的、或许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课程却被抛在一边。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说大学教育会有丰厚的回报。很多家长和学生原本无法承受上大学的巨大花费,却因为受到这些言论的蛊惑而不惜举债上大学,由此承受一辈子都可能无法还清债务的风险。这种现象促使我下定决心写这本书。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指南告诉家长根据孩子的性情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学校,却没有一本书帮助家长分析送孩子上大学是否会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危机。这是我在书中将要提供的内容,旨在帮助家长和学生分析那些决定某门课程的投入是否将会产生回报的相关因素。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消除一些常见的关于大学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错误观念,比如有人认为市场缺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的毕业生,还有人认为大学生不会去专攻那些可以就业的学科领域,或是认为如今职业对教育的要求远远多于以往。我想强调的则是一些关于大学教育回报之类的更大的话题,比如大学毕业生的成功有多少是来源于他们身上原本就已经很优秀的能力,还有就业市场是如何从看重知识转变为更看重工作经验,以及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如何影响并改变着美国的高等教育。许多人参与了本书的相关工作。拉里?刘(Larry Liu)全程协助甄别资料来源,我的同事鲍勃?泽姆斯基(Bob Zemsky)、帕特?罗斯(Pat Rose)、彼特?艾克尔(Peter Eckel),还有史蒂芬?夏洛特(Stephen Sherret),他们通读了书稿并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约翰?莱特(John Wright)负责本书的统稿,编辑约翰?马哈尼(John Mahaney)为此书的出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此,我谨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达最诚挚的谢意!译后记教育,人类自古就有的重要社会活动,在传播知识、启发民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中国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对大学的宗旨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社会与国家的改良和进步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到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把人的心灵比作园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种各色花木,结出累累果实。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居世界之首,在支持美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对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研判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破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等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上大学值得吗?》一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相关信息。该书作者彼得?卡佩利,是美国国家教育部劳动力教育素质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及美国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执行委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麻省剑桥)研究员,沃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及该校人力资源中心主任,长期参与政府劳动力及教育方面的政策制定,有丰富的高校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经验。《上大学值得吗?》一本共有六章。第一章提出问题:为什么受过更多教育的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学教育在许多方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公民意识和个人成长,而这些都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章主要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大学生是哪些人,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大学教育的方向性变化,如何在大学里做得更好。第三章是全书的高潮部分,重点分析了“上大学是否有回报?”这一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认为“要视情况而定”。作者认为决定大学教育回报的因素有很多:上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上学的费用以及能否按时毕业,还有不可预测的就业市场行情,等等。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在美国上大学的成本,如何申请财务补贴以及三种主要的财政援助(奖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最后讨论了不申请助学金是否会增加被录取的机会这个问题。第五章主要是讲大学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分析了雇主想要招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讨论了毕业实习的问题以及如何获取工作经验,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早期的“上大学=成功”模式正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大学与就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作者概括和总结了决定大学教育投资回报的诸多因素。最后,作者指出:“今天的大学教育和几十年前的大学教育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还拥有了教育产业:学校通过宣传上大学必有丰厚的经济回报的理念来鼓励学生上大学,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然而,建议人人都应上大学而不考虑他们该如何缴纳上大学的费用,这是一种轻率而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本书提供的相关信息仅仅是这个话题的开始。”翻译这样一部教育专著颇有难度。译者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教育学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广阔的知识视野。书中有大量的专业图表,这要感谢我的学生陈印凡、陈竹媚的精心制作和热心帮助。感谢黎金飞、赵金、陆施豆等编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本译著不可能这么顺利地问世。译文中的诸多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译者2017年3月于桂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