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巫鸿 著,李清泉,郑岩 等译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2080814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巫鸿教授撰写,一经出版即在西方汉学界和艺术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与论战,被Art Forum列为1990年代拥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导论: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为正文五章:
靠前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此三者所具有的重要宗教和政治内涵里的一种核心精神,即“纪念碑性”。此三者所体现的“纪念碑性”伴随着中国物质文化发展中材料、工具的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关系。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作者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中国艺术传统的某些基本特性。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作者希望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作者简介

巫鸿,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80-1987年负笈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任教, 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现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其著作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美国亚洲学年会1989年度很好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1996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1990年代拥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获美国很好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靠前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目录
导论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一  “礼器”的概念
  二  礼仪美术的遗产
    1  “昂贵”美术
    2  “装饰”与“徽志”
    3  从模仿到综合
    4  装饰的变形
    5  文字的胜利
  三  中国青铜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一  宗庙
  二  从宗庙到宫殿
  三  从宗庙到墓葬
  四 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一  对长安的两种看法
  二  高祖:长安的诞生
  三 惠帝和长安城墙
  四  武帝奇幻的苑囿
  五  王莽的明堂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一  家庭[一]
  二  家庭[二]
  三  友人与同僚
  四 死者
  五  建造者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  倒像与反视
  二 “二元”图像与绘画空间的诞生
  三  尾声:门阙
附录
  插图与地图出处
  引用文献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