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发展

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发展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于文善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0102331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第一章:抗战与重庆后方文化中心的确立。本章的研究除了探讨重庆战时首都政治、经济地位的确立外,也试图揭示出重庆作为抗战文化中心地位的意义,尤其是作为国共两党在此进行合作抗战的重要场所的地位。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轨迹。本章主要立足这一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应用研究、社会性质论战与学术思潮的转向的背景。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中国化。本章主要从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理论与社会史研究、中国通史、社会发展史、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方面考察抗战时期重庆知识分子群体探索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化。对重庆知识分子尤其是进步知识分子群体而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运用于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或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就成为关键。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研究的中国化。本章主要先就文艺民族形式问题论争的探讨展开,然后联系新文学艺术运动的历史,有重点地结合抗战以来文学艺术创作。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发展的的特点与启示。
作者简介
于文善,男,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97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旅游文化通识课等的教学,以及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淮河流域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安徽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荣获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项、安徽省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等。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核心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教材1部。
目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