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反造型

反造型

  • 字数: 134.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日)隈研吾 著;郝皓 译
  • 商品条码: 97875537917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7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连接:日向邸”“流出: 水、玻璃”“隐去:龟老山”“极少化:森林舞台”“拆线: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颠倒:剧场的反转”“电子置换:纪念公园”“粉碎成粒子”八个章节,作者隈研吾精选了八个建筑项目以及作品,详细阐述了他对建筑原点的思考。书中精选的八件作品中,除了一件作品(陶特设计的日向邸)之外,其他都是隈研吾事务所这几年设计的作品。作者在对造型体批判的同时,也在展示自己,暴露自己的界限。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对造型体的批判。他试图唤起各种各样的批判声音,以此引起人们对造型体的关注,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被造型体包围了。他认为,建筑自身持续发展,就不得不对造型体进行批判。本书中,隈研吾回顾多年建筑设计生涯,批判了批判一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建筑,批判了建筑的分割,试图推翻造型体,以崭新的思维、全新的角度感知建筑,使建筑回归环境,与自然连接,得以延续。
作者简介
隈研吾,日本当代知名建筑师。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其作品曾获“日本建筑学会奖”“芬兰靠前木建筑奖”“每日艺术奖”“文部科学大臣奖”等奖项。
郝皓,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日语专业,2016年4月于日本三重国立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现于日本九州大学教育系就读博士学位。主要译作有《关于建筑理论的12章》《配色大原则》《建筑师伊东丰雄观察记》等。
目录
第一章连接:日向邸006
第二章流出:水、玻璃046
第三章隐去:龟老山061
第四章极少化:森林舞台076
第五章拆线:威尼斯建筑双年展089
第六章颠倒:剧场的反转105
第七章电子置换:纪念公园122
第八章粉碎成粒子132
后记162
摘要
前 言总而言之,就是想要批判一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建筑,这并不是对特定的建筑样式进行批判。某种建筑诞生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感和气质。这是我想批判的。我尝试用“造型体”一词来表示。是不是造型体,这与建筑原本的样式没有关系,而是与建筑的构成基础所具备的性质和特点有关。至少客观来说,造型体是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物质存在的形式。所有的建筑都是环境中的人类建立的奇异点,当然,不一定就是造型体,我并不是想要否定这一点。分割是建筑的宿命。但是,如果这种分割是建筑自身的愿望,或者是尽最大可能回避分割呢?我认为,对建筑而言决定性的东西,对那个建筑的体验,出现了决定性的差异。我想要批判的是分割,结果批判的对象变成了所有的建筑样式。西欧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原理是,将建筑造型体化。然而,即使是以透明性、开放性为主题的20 世纪的现代主义,实际上也存在这种造型体化的毛病,且根深蒂固。与其说现代主义是以造型体为战略的,倒不如说被造型体控制了。现代主义也好,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群也好,都难逃造型体的摆布。我想进一步对建筑这种存在形式进行批判,也不得不对建筑进行批判。这正是作为建筑师对自身的批判和否定。但是,除了造型体,还有其他形式吗?这种想法也很强烈。纵观建筑历史,反造型的形式也可能存在。但是,这种形式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并没有成为主流。这该称为建筑,还是景观呢,或者是庭园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任何意义。另外,这种形式是否能成为支配21 世纪的形式,这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目前清楚的是,建筑师批判建筑的时候,并不是谁都愿意倾听的。建筑师如果批判造型体的话,就必须提出区别于造型体的其他建筑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这样的话,就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尝试,并将其展示出来,然后再开展理论。因此,书中除了一件作品(陶特设计的日向邸)之外,其他都是我们事务所这几年设计的作品。批判的同时,展示自己,暴露自己的界限。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对造型体的批判。唤起各种各样的批判声音,以此引起人们对造型体的关注,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被造型体包围了。我认为,建筑自身持续发展,就不得不对造型体进行批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