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绥远1936
纪念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 ——陈丹青、余世存、曾璜 盛情推荐
字数: 20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杨红林 著;方大曾 摄影 著
商品条码: 9787544077781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定价:
¥69.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938年2月,当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13—1954)来到中国抗战前线进行采访时,或许很难想象,许多中国同行此前已经用手中的照相机阐释着他的名言了——“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而方大曾,无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人物。这位几乎与卡帕同龄的战地摄影师,用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为后人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时代遗产,他拍摄的照片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影像记忆。而他本人的命运,则比卡帕还要传奇。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言:“比起罗伯特·卡帕,他一点都不逊色。”检视那些光影交错的画面,我们不禁会追问:传奇,是如何缔造,又是如何一度消失的?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内容简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热爱摄影,在中国摄影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的那个年代,他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方大曾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镜头中没有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对社会的关注让他频频将镜头对准底层百姓,思考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入1930年代,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战争形势,热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机,饱含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准备,同时揭露出日军的种种丑恶行径。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 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摄采访了三个月后,这位蜚声国内的战地记者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他是第一位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将生命的形态永远定格在了25岁,只留下家人和朋友年复一年的等待。
时至今日,方大曾拍摄的837张照片悉数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位传奇的战地摄影记者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被重新发现,连同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同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作者简介
杨红林,笔名南庄,1973年生,历史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从事近代史及老照片研究,先后发表《义和团时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国观”》、《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间谍在华摄影活动》等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经典影像背后的晚清社会》、《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1915:中国表情》等著作。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篇 消失的传奇:战地摄影师方大曾 001
一 方大曾生平及其摄影活动002
二 方大曾纪实摄影的时代内涵011
三 方大曾被再“发现”的思考026
第二篇 国破山河在 035
一 华北危机 036
二 强盗野心 058
三 救亡呼声 077
第三篇 绥远的乌云 095
一 绥远在哪里 096
二 美丽的喇嘛庙 116
三 侵略者与分裂者 127
第四篇 从长城到阴山 143
一 到前线去 144
二 严阵以待 147
三 战地硝烟 194
四 铁血勇士 213
五 兵火之痛 234
第五篇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247
一 民众的力量 248
二 联合阵线 266
三 声援与慰劳 276
第六篇 方大曾和他的战友们 285
结 语 方大曾摄影的学术价值 303
附 录 方大曾生前所发表作品概览 305
主要参考文献 313
摘要
2006年3月16日,837张拍摄于1935—1937年间的珍贵原版底片颠沛多年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而此时,距离这些底片的拍摄者方大曾悄然失踪已过去了将近70年的时间。70年前,这位风华正茂的战地摄影师抱着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战第一线,在炮火纷飞中将最新的战事信息传递到后方。然而就在他的摄影生涯刚刚走向辉煌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却悄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年仅25岁。 方大曾,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了。原因很简单,他很早就神秘失踪在了抗战最前线,可能只活了短短的25岁(1912—1937?),而他留下来的大量摄影作品也长期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近些年才逐渐为人所知。 然而翻阅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民国报刊,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原来在80多年前,方大曾绝对是新闻界和摄影界有名的人物,作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图片供稿人之一,他的笔名“小方”频频出现在《申报》、《东方杂志》、《世界知识》、《大公报》等重量级报刊上,而他的战地报道曾经与范长江等大牌记者齐名。经历了长时期的沉寂,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再度“发现”了这位抗战之初重要的战地摄影师。尽管如此,关注和研究他的也仅限于新闻界、摄影界的少数专业人士。作为近代中国摄影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方大曾被许多研究者视为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名战地记者。尽管他的名字曾长期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凡是了解他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称其为“中国的卡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历甚至比罗伯特·卡帕还要传奇,就连他遗留下的底片所经历的坎坷命运,也颇富传奇色彩。 据知情者介绍,方大曾失踪后,他生前所拍摄的大批底片留在北平的家里,由其母亲保存。根据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女士回忆,哥哥留下来的所有底片装在两个同样大小的木箱中,北平被日军占领期间,由于底片中有涉及中国政府抗战的题材,为了防止日伪的搜查,她母亲将一批底片烧掉,只剩下一箱。1947年,方澄敏女士从重庆回到北平,开始保管这批底片。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红卫兵到处破“四旧”抄家。由于底片当中有一些国民党方面的内容,她怕被抄后受到迫害,就将底片交给了单位的红卫兵组织。退休后,方澄敏一直惦记着哥哥留下的这批底片的下落。1975年的一天,她来到单位,发现用报纸包着的底片在原红卫兵组织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与一些杂物堆在一起,散落在地。她向单位说明情况,将底片要了回来。在单位食堂里,她又发现用来装底片的小木箱被当作收饭票的工具,于是向食堂解释说小木箱是她哥哥的遗物,希望能拿回去留作纪念。在征得食堂的同意后,她自己做了一个新箱子,将装底片的木箱换了回来。取回底片后,方澄敏开始整理这批底片,希望有朝一日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以此来纪念她那失踪的哥哥。 20世纪80年代,台湾《摄影家》杂志的创办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先生通过介绍,登门拜访了住在北京协和胡同10号院的方澄敏女士。他看了底片后,认为很有价值,因此挑选了一部分拿到台湾,发表在《摄影家》杂志上(1994年第17期)。至此,湮没了半个多世纪后,方大曾拍摄的这批底片又重见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1989年,方澄敏女士感到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处置这批底片,因此将其交给中国摄影出版社的陈申先生保管。陈申和出版社的同事一起研究了这批底片,编写出版了《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一书。约在1996年,方澄敏女士从陈申先生处取回照片,并于1997年托人将底片从北京带到四川,交给在《四川日报》当摄影记者的外甥张在璇先生。张在璇先生对底片进行整理研究,并于2002年在四川成都举办了方大曾摄影作品展,以示纪念。直至2006年3月16日,经协商,张在璇先生最终将这批底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方大曾的原版底片入藏国家博物馆时,笔者刚刚踏入老照片研究领域。身为一名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当初次看到这批罕见的历史影像时,我顿时震惊了。从那时起,这位神秘的摄影师就一直紧紧吸引着我。虽然此前,国内已有一些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向公众介绍过方大曾的事迹和作品,但能够近距离同这批珍贵的藏品接触,自己显然更加幸运,而所背负的压力也更重。大约从2010年起,得益于工作的便利,笔者开始深入研究这批底片。由于特殊的原因,这批底片在入藏时绝大多数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就给研究者的鉴定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透过影像我们看到,837幅画面,有老人、小孩、苦力、军人、乞丐、喇嘛、学生,有寺庙、教堂、名胜、古迹,有街巷、集市、车站、码头,有城镇、乡村、林木、山川,还有烽烟战场……而要想透过这些凌乱的“碎片”还原出大致完整的历史“拼图”,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或许是本能的好奇心在驱使,又或许是感动于摄影师的传奇与悲壮,更或许是方大曾在冥冥之中督促着我,我的心中总有一个念头在萦绕:无论存在什么困难,也一定要给逝者一个交代。 由此,我开始了一趟漫长的“发现”之旅。仿佛一个探案者,满怀期待地叩开那扇门,瞬间走近80年前那位朝气蓬勃、才华横溢、视死如归的摄影记者,进入80年前他镜头下那个纷繁多彩的世界。 五年来,为了搞清楚方大曾的人生轨迹和这批底片的具体内容,笔者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出版的报纸杂志,以及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士的相关资料,从中获益匪浅。令人兴奋的是,结合当年报刊上方大曾所发表的各类作品,许多底片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线索,最终真相大白,从而避免了以往一些研究者比较笼统地进行图注的尴尬。与此同时还有一项意外的重大收获:在对馆藏老照片进行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偶然发现了另外一批方大曾的摄影作品。这批照片收藏在李公朴遗留的相册中,作者标注为全民通讯社。而据考证可知,全民通讯社的前身正是方大曾参与创建的中外新闻学社,而1937年8月李公朴在山西组建全民通讯社时,方大曾就是其中一员。据著名摄影家吴群1985年的怀念文章追述:“值得庆幸的是,抗战前后小方所拍的许多精彩照片及原底,大部分没有遗失。他留在北京外交部街协和胡同老家(门牌已由七号改为十号)的数百张底片及一些小样片,现在仍由其妹方澄敏完好地替他保存着。他交给天津中外新闻学社发稿的照片和底片,周勉之离津时,将它全部装在一个衣箱内随身带走。经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未被侵略军及汉奸查出,安全到达武汉。这部分照片和底片,连同后来全民通讯社在武汉、重庆时期所拍摄的时事照片和底片,皆由吴寄寒在新中国成立后备文送交中央档案馆保存。这是同志们十分珍惜小方的血汗结晶与贡献,郑重地将他的摄影遗作献给党组织,交中央存档,让小方的革命摄影业绩流传千古,永远活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原来如此!通过将李公朴相册中保存的这批照片与当时一些报刊相对照,我们又发现一批方大曾的摄影作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方大曾带给我的惊叹越来越多。原来在众多历史教科书、展览及出版物中流传广泛的“守卫卢沟桥”等经典照片,居然就出自他手!也正因如此,作为守护这笔宝贵遗产的责任人,我的心中可谓五味杂陈。五年来,一想到方大曾这个名字,我就充满了惭愧、惶恐和痛心,当然偶尔也有振奋和期待。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还债”之旅。为了对逝者有所交代,本人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学术论文(《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并尽力向公众介绍他的事迹(《一名战地记者眼中的绥远抗战》,《中华遗产》2013年第7期),然而这些努力毕竟都显得太微不足道。 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如有疏漏和谬误之处,还望各位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虽然从未谋面,但笔者依然要向阮义忠、张在璇、陈申、冯雪松等先生表示敬意。正是他们此前多年间接力式的奔波与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窗户。更要感谢国家博物馆藏品二部主任刘罡先生,作为国内著名画家,尽管从事的领域不同,但他一直以来鼓励和支持我对方大曾的研究,诚所谓亦师、亦友、亦兄长也。著名书法家吕章申馆长欣然为本书题名,则更令我感动和荣幸。最后特别鸣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主任孙轶女士,正是由于她的鼎力支持,该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由笔者参与策划的国家博物馆馆藏抗战摄影展也将拉开序幕。而作为该展览的重头戏,方大曾的绥远抗战摄影展也将首次与公众见面,希望这些工作聊以告慰逝者及其家人。 在方大曾遗留的837张底片中,反映1936年绥远抗战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拍摄时间上看也比较有连贯性。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烈,本书尝试以绥远抗战为主线索,将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嵌入”这段特殊的历史,旨在从中“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有那么一段时期,我似乎完全进入了80年前方大曾和他的世界,甚至偶尔在梦中也会同他相遇。梦境中,英俊爽朗的记者“小方”跃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然后背影便渐渐消失在大青山之巅;有时又仿佛看见他出现在绥远前线庆祝战斗胜利的人群中,他那风尘仆仆的笑脸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梦中的他似乎永远停留在25岁,任时光如何穿梭也不曾老去……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