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创新信息概述

德国创新信息概述

  • 字数: 43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 作者: 张明龙,张琼妮 著
  • 商品条码: 97875164132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4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明龙、张琼妮编著的《德国创新信息概述》以本世纪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集中考察其科技活动的新进展。本书着手从德国现实创新活动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细加考辨,取精用宏,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抽绎出典型材料,经过精心提炼和分层次系统化,形成本书的思维脉络和框架结构。本书分析了德国电子信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天文与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生命科学,以及医疗与健康领域的创新信息。本书以简洁明快的格调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德国发明创造的前沿学术知识,宜于雅俗共赏。本书适合科技研发人员、准备前往德国留学和培训人员、高校师生、政府工作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张明龙,1953年3月28日生,浙江三门人。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完成博士生课程,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壹层次,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入选市终身拔尖人才,2013年成为市名家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中华诗词协会名誉副。省重点学科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台州学院首届常务副校长、二级教授。已出版《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等个人专著和主笔专著3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7年第4期)等发表论文、译文350多篇。有3篇论文呈中央政治局领导决策参考。荣获全国高校经济理论教学改革很好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30多项学术成果奖。
张琼妮,1981年10月17日生,浙江三门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本科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以研究软件复用和软构件技术为主,博士毕业于企业管理专业,主要研究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创新管理。主持完成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政策研究》等课题2项,参与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科技计划重点软科学项目、省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出版两人合著《中小企业创新与区域政策》《国外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进展》《国外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进展》《国外材料领域创新进展》等10多部。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以色列高效创新机制对我国的启示》等论文20多篇。其中7篇论文,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全文转载。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研究很好成果奖等多项学术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微电子与电子元器件研究的新进展
一、微电子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二、微电子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三、电子元器件领域研究的创新信息
第二节 计算机与电子仪器的新进展
一、计算机及其运算方式的创新信息
二、计算机软件与配套设备的创新信息
三、电子仪器与设备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品与机器人的新进展
一、人工智能产品的创新信息
二、仿生型机器人的创新信息
三、应用型机器人的创新信息
第四节 影视设备与通信网络的新进展
一、影视设备的创新信息
二、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信息
第二章 纳米技术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纳米材料与纳米产品的新进展
一、纳米材料研制的创新信息
二、纳米产品研发的创新信息
第二节 纳米技术与设备的新进展
一、开发纳米技术的新成果
二、促进纳米技术发展的行动计划
三、研制纳米研究设备的新成果
第三章 光学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光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光子研究的创新信息
二、激光研制的创新信息
三、光学原理研究的其他创新信息
第二节 应用光学技术取得的新成果
一、应用激光技术的创新信息
二、应用光镊及其他光学技术的新成果
第三节 光学元器件与光学设备研制的新进展
一、光学材料与光学元器件的新成果
二、开发新型光源取得的成果
三、光学仪器设备的新成果
第四章 天文与航天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天文观测与天文仪器的新进展
一、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新进展
二、天文仪器研制的新进展
第二节 航天器与太空开发的新进展
一、研制航天器的新成果
二、太空开发利用的新进展
第五章 材料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金属材料研制的新进展
一、研究纯金属材料的创新信息
二、研究金属氧化物的创新信息
三、研究新型合金材料的创新信息
四、研制其他金属材料的创新信息
第二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制的新进展
一、研制先进陶瓷的创新信息
二、研制特种玻璃的创新信息
三、研制碳素材料的创新信息
四、研制硅材料的创新信息
五、研制其他无机材料的创新信息
第三节 有机高分子材料研制的新进展
一、研制塑料制品的创新信息
二、研制有机硅与橡胶的创新信息
三、研制有机纤维材料的创新信息
四、研制有机涂料与涂层技术的创新信息
五、研制纺织材料的创新信息
第六章 能源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电池与太阳能的开发进展
一、便携式电池研发的创新信息
二、太阳能电池与太阳能设施的新成果
第二节 开发氢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的新进展
一、氢能开发利用的创新信息
二、风能开发利用的创新信息
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创新信息
第三节 能源开发其他方面的新进展
一、其他能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信息
二、电力设施建设的创新信息
三、能源存储市场建设的创新信息
第七章 环境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环境污染治理的新进展
一、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创新信息
二、水体污染防治领域的创新信息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创新信息
四、噪音与辐射污染防治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二节 节 能环保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节 能环保产品方面的创新信息
二、节 能环保技术与设备的创新信息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进展
一、气候影响生态环境研究的新成果
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新成果
三、生态环境灾害防护的新成果
第八章 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研制交通工具的新进展
一、研制汽车的创新信息
二、研制飞机的创新信息
三、研制其他交通工具的创新信息
第二节 研制交通工具配件的新进展
一、研制汽车动力的创新信息
二、研制车用装置的创新信息
三、开发车用零部件的创新信息
四、研发车用材料的创新信息
第三节 智能交通系统与交通设施的新进展
一、开发智能车的创新信息
二、开发车用智能装置的创新信息
三、完善交通设施的创新信息
第九章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基因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基因生理研究与检测的新成果
二、基因破译研究的新成果
三、基因种类研究的新成果
第二节 蛋白质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蛋白质生理方面研究的新成果
二、蛋白质种类研究的新成果
三、酶领域研究的新成果
第三节 细胞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细胞生理方面研究的新成果
二、细胞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三、干细胞研究与利用的新成果
第四节 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细菌领域研究的新成果
二、酵母茵与藻类研究的新成果
三、病毒研究的新成果
第五节 植物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的新成果
二、粮食作物研究的新成果
三、经济作物研究的新成果
第六节 动物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一、动物生理研究的新成果
二、哺乳动物研究的新成果
三、鸟类研究的新发现
四、两栖动物与鱼类研究的新成果
五、节 肢动物研究的新成果
六、其他无脊椎动物研究的新成果
第十章 医疗与健康领域的创新信息
第一节 癌症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一、癌症病理研究的新成果
二、探索癌症防治的新方法
三、研究癌症防治的疫苗和药物
第二节 艾滋病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一、艾滋病病理研究的新成果
二、艾滋病防治药物研发的新成果
第三节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一、心血管疾病病因研究的新发现
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技术
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物
四、研制和使用防治心脏病的新设备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一、大脑机理与大脑疾病防治研究
二、神经机理与神经疾病防治研究
三、语言、记忆与睡眠问题研究
四、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其他新成果
第五节 其他疾病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一、免疫系统与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新成果
二、消化系统与泌尿系统疾病防治的新成果
三、其他疾病防治的新成果
四、防治疾病的其他新技术和新设备
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一、主要参考文献
二、主要资料来源
后记
摘要
德国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活动,已建成典型的创新型国家。目前,德国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发达,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崇尚科学的传统。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资助渠道宽广,来源多样化,除了公共财政和企业的资助外,还有私人机构及国外的投资。德国通过建立宽松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形成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德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实力雄厚,设置合理,协作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成果显著。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产品商业化程度、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等都很高。
一、德国创新体系的特点
(一)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
德国在2006年首次发布《德国高科技战略》报告,系统提出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目的是确保未来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并使高科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报告提出,到2009年,德国政府的高技术投资总额达到146亿欧元。其中60亿欧元,是政府以研究与发展优先权为由,为促进企业创新专门追加的资金。到2010年,德国的科技研发投入达到GDP的3%。报告确立了17个现代技术创新范围:安全研究、健康与医学、环境技术、光学技术、信息与通信、航空航天、车辆与交通技术、微系统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
《德国高科技战略》从国家层面系统地提出高科技发展方向,确定了旨在加强德国创新力量的明确政策路线。这个文件,提出从科研到创新,直至最终占领市场的一体化实施方案,有效地保证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为应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发展的新形势,2010年7月14日德国内阁通过了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主持制订的《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这是在2006年《德国高科技战略》的基础上,汇集了德国联邦政府各部门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政策举措,立足于开辟未来的新市场,并确定5个重点关注领域。
德国政府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相应地推出系统性的创新政策。该文件发布后,联邦政府分别在能源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纳米技术领域、交通领域、航空领域、健康研究领域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行动,来配合创新战略的实施。德国联邦政府对战略制定连续性和政策设计系统性的重视,使得该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发展,都有明确的路线可以遵循,具有高度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德国政府的创新政策,特别重视科技界、高校、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交流,千方百计促使各类相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创新网络,并通过他们的紧密合作,全力以赴把各种创意、方法和研究成果,转换成成熟的新产品。同时,综合运用政策导向,实行社会研发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快速流动信息和知识,使研究成果得以迅速应用。
在德国,有政府资助的全国性学术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马普学会),下设生物和医学部、化学、物理和技术部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部,拥有80个研究所,主要从事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也与高校等合作拓展应用性领域,并提供大型科研仪器。还有研究应用技术为主的弗朗霍夫学会等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他们与高校、专业信息机构、图书馆一起,为企业创新提供重要的知识来源。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承担着把虚拟创意转化为实体产品的制作过程。近年,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并要求已结成“创新伙伴”的单位,制定出创新计划,并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使产、学、研各环节有机地联结成一体,大大缩短了创新知识到新产品的转化时间。
(三)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先后制定《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小型企业服务投资促进计划》和《欧洲复兴创新计划》等,形成强有力地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体系。
德国正是利用这一政策体系加强调控,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并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如有关政策规定,任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个中小型企业参加,否则就不予批准。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一开始就不能盲目选题。同时,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和热情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四)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
德国政策允许大学推广教授拥有的发明专利,获益分配的通常比例是:发明专利所有人、专利推广人和大学各得1/3。
德国还专门制定政策,鼓励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及其研究所的创新行为。弗朗霍夫协会是德国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它在生物技术、微系统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新材料、光电子及半导体照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创新实力。德国政策允许它使用以下措施:一是弗朗霍夫协会及其研究所的技术发明人,可以无偿使用职务发明创办企业;二是协会或研究所用资金对创新型企业入股,一般占总股份的25%,扶持2~5年,如果企业开发创新产品获得成功则转股退出;三是研究所给聘为研究员的技术发明人发一年的工资,第二年技术发明人不再具有研究员身份而在公司领工资。
(五)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
德国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目前,儿童入学率百分之百,大学毛入学率达42.7%。德国现有高等院校300多所,其中主要有三类:一是综合大学,又称为“学术大学”,有80多所。它表现为学科较多、专业齐全,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与科研并重,设有工科、理科、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农学以及林学等学科。二是应用技术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也叫做“专业大学”,有130多所。它的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三是艺术学院和电影学院等,又称作“艺术大学”,有40多所。这三类大学属于同等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就业资格。
德国享誉全球的职业培训,被誉为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有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提高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和“双证制”学校等全日制职业教育学校,有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职业培训形式。德国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先后推出《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职业教育法律,逐步发展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形式:青少年完成初中学业后,一方面升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它把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是职前培训的主要形式。德国也非常重视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和培训计划。如德国政府签署的一项《东部培训岗位计划》,联邦教研部就为其提供8800万欧元的专项资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