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温疫论

温疫论

《温疫论》是中华医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从古至今,它在人类预防和治疗流行性疾病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 字数: 30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明)吴有性 著;郭丽娜 编译;魏文彪 丛书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5537781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0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温疫论/古法今观》作者吴有性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的,可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其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后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译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注释,汇集大量药草图片,方便了今天的医学研究者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重要读物。
作者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郭丽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方面有着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基础知识扎实,曾精研《战国策》《资治通鉴》《水经注》《茶经》《酒经》《洗冤录》《考工记》《红楼梦》《梦溪笔谈》《闲情偶寄》等古代历史、科技与文化类经典。曾在靠前期刊发表数十篇中文论文。
目录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论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卷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弊
舍病治药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食复、自复
感冒兼疫
疟疫兼证
温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妊娠时疫
小儿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摘要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它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限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 《温疫论》为明代著名瘟病学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瘟病学专著,对中医瘟病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 《温疫论》集合了历代名医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系统地论述了瘟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体质特征的治疗方案。此书中记载的治疗方法在数百年的瘟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是真正历经实践检验的治疗之道。直至今天,我国仍在应用其中瘟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华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全人类的健康,功不可没。《温疫论》是中华医学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从古至今,它都在人类预防和治疗流行性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作出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世界医学对中医的肯定,对《温疫论》的肯定,因为早在这本古籍中,就有将青蒿(茵陈)作为有效治疗瘟疫的一种草药的记载,而青蒿里就含有青蒿素。我们有理由相信,《温疫论》一书中还蕴藏着诸多的医学秘密等待研究者们去挖掘。对普通读者而言,仔细研读本书,也一定能够从中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传染疾病的办法,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今天,我们将这部著作编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并加以注释,进一步拉近了古代医学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部传世经典。 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和欠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