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老的回声 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古老的回声 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的名作赏析 ◎大家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旧诗新解,援新入旧 ◎作者曾和钱理群等大家合著《解读语文》,全国中小学名师联袂推荐阅读,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读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富仁 著
  • 商品条码: 9787220111051
  • 版次: 3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43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者遴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从全新的角度,运用独特的批评方法来阅读、阐释、品评经典名篇。《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既讲究专业性,又突破狭隘的论文路数,讲究清新、亲切、随意和文字趣味,视野宽广而又心细如发,重视感性、直指内心。《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涉及的诗人和作品众多,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白居易、柳永、苏轼、李清照等,作者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借用哲学和心理学等方法来解读作品,既有学术专业性,又不失阅读美感。
作者简介
王富仁(1941-2017),当代有名学者,山东高唐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及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目录
自序
屈原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或一种解诗方式(上)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或一种解诗方式(中)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或一种解诗方式(下)
汉乐府
鱼——自由的象征
——《江南》诗赏析
附录一关于汉乐府民歌《江南》的主题
——与王富仁先生商榷魏文华
附录二比喻与象征
——就《江南》诗的解读答魏文华先生王富仁
主题的重建
——《江南》诗赏析
曹操
四言诗与《短歌行》
陶渊明
由死观生,重新审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拟挽歌辞三首》赏析
北朝乐府
《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
附录对《木兰诗》的鉴赏和理解
——与王富仁同志讨论黄震云
陈子昂
时间与空间
——《登幽州台歌》赏析
孟浩然
心理距离与情绪感受
——《春晓》诗赏析
王昌龄
潜意识与意识
——《闺怨》赏析
王维
“空”——无“情”之境
——《山居秋暝》诗赏析
李白
语象、文象与物象
——《蜀道难》赏析
杜甫
一个老年人的悲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从音、形、义话杜甫诗《白帝》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韦应物
意义——各种艺术要素的复合体
——《调笑令·胡马》赏析
韩愈
无义之义非诗之诗不美之美
——《落齿》诗赏析
白居易
整体与部分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赏析兼释鲁迅《自嘲》诗
角度和意义所指和能指
——《长恨歌》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词赏析
贾岛
《寻隐者不遇》的解构主义批评
李贺
独到的组接方式独特的美学效果
——《李凭箜篌引》赏析
意象群
——《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商隐
象征性结构
——《锦瑟》赏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赏析
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词赏析
附录评王富仁同志对宋祁《玉楼春》词的赏析靳极苍
柳永
由雅返俗以俗代雅由男观女以女定男
——《定风波》词赏析
苏轼
感觉的复合
——《蝶恋花·春景》赏析
李清照
内感与外感情绪与结构
——《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赏析
附录《旧诗新解》中几个常识性错误略说刘志璞
马致远
《秋思》发微
——《天净沙·秋思》赏析
岳飞
诗与英雄
——对于岳飞《满江红》词的一点异议
睢景臣
幽默与讽刺
——《高祖还乡》赏析
龚自珍
综合性感受
——从一个侧面谈《咏史》诗
再版后记
摘要
自 序 写这些文字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是我的精神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书,已经很少读了;文章,已经很少写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已经无法感动我,过往的一切印象、其中包括我读过的西方那些文学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都在我心灵中凝固在了一起,凝固成了一个木然的僵硬的心。有一天,午休起来,神情还在恍恍惚惚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的扩音器里播放的二胡声音,我的心一下子被这二胡声吸住了。它那悠长的、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低沉时而尖锐的声音,好像一声声地抽出了我心灵中的悲哀。我已经木然、僵硬了数个月之久的心灵,开始蠕动了,开始融化了。我感到我眼里的泪开始往心里流,我心里的悲哀开始往心外流。就这样,我盘腿坐在床上,埋着头听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二胡声停止,我还久久沉浸在那声音里,沉浸在那忧伤里,沉浸在那如泣如诉的悠长里。我向来是喜欢外国文学的,自己的专业又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中国传统的东西,古代的东西,向不注意。在这时,我才感到,我的心灵,实际上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仍然是相通的,我仍然能够从他们的悲哀和忧伤里,感到自己的悲哀和忧伤;我仍然能够听懂他们的心灵,因而他们的心灵似乎也能够听懂我的心灵。时间并没有把我们截然分开,正像时间并没有把我们的心灵同西方知识分子的心灵完全融合在一起一样。由是我想到了我中学时代读过的少量的古代诗词。我想,我能够从中国传统的二胡中听到我心灵深处的声音,自然也能从这些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的作品里听到我现在心灵中的东西了。 作为一个人,总想感觉到自己,感觉到自己心灵中的东西,而感受别人,感受别人的作品,又是感受自己、感受沉埋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的唯一的途径。再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得要说点什么,写点什么。知识分子就是说话的,一句话不说了,一篇文章不写了,也就不再是知识分子。现代的东西不想说了,也不知道怎么说了;外国的东西不想说了,也不知道怎样说了。何不说说我读过的那些古代的诗词呢?在那时,杨济东先生正在《名作欣赏》里做编辑,他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的同学,是我的师弟,通过他也认识了这个刊物的另一个编辑解正德先生,他们曾约我为这个刊物写过几篇稿子,于是,我就在生涩中拿起笔来,写这个集子中的这些生涩的文章。 我为什么写这些文章是一回事,刊物为什么要发表我这些文章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写这些文章是为了排泄我当时心灵中的一些苦闷,一些堵塞着我当时心灵的郁闷的情绪,好让我的心灵轻松一些,活便一些,给自己的生命扒出一个小洞来,好让我这个渺小的生命能够呼吸,能够继续活下去,活到它再也活不下去的时候,活到阎王爷也不允许我活下去的时候。人,总不愿自己放弃这生命,自杀是自己对自己的背叛。我不想自杀,就得自己拯救自己,就要在无路的地方为自己开出一条小路来,就要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一点依托,走下去,活下去。但是,一个刊物却不是为了我苟延残喘自己的生命而创办的,而是为了让人们在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收益而创办的。为了这些文章的发表,我得为它找一个正大光明的名目。我当时为它们起的总名是“旧诗新解”,在写的时候,也不能不为每一篇文章找一个新的入手处。编者又由此生发,在发表时加了一个按语,说我是为了探索用新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的诗词,再后来,又有人把我的这些文章同西方的“新批评”联系起来,似乎是为了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的。实际上,这些都是一些名目,与我的实际情况是对不起号来的。在我的文学素养之中,中国古代文学的素养是最差的。我们这一代接受教育的时间是从1949年前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个大的时段里,并且我是从中学时代起就偏爱外国文学而较少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我对我的基本估计是:在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方面,我认为我是能够达到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水平的。历次的政治运动让各类的中国人都上台表演了一番,使我们看清了各类中国人在平时不太容易暴露出来的内心的愿望和要求,看清了平时被各种礼仪关系遮盖起来的真实的内在情感关系,所以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我们未必比我们上一代人或下一代人更差。在中学时期,我爱好外国文学,在大学上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即使毕业以后,也常看些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所以,在外国文学的知识和素养方面,我认为我能够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水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除了鲁迅,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是上了硕士研究生之后才看的,没有系统学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没有系统阅读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品,更不要说有关的研究著作了。所以,我经常对我的研究生说,我的现当代文学的知识水平,至多也只是一个中文系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至于说到我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和素养,那就更是可怜了,说一点没有也不实际,但至多是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以这样一个水平,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是当人家的学生人家都不会要的,我有什么资格或资本能够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呢?但是,文学作品又是让人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让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研究的,同时还是为了让更广大的读者进行阅读的。我之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能写一写我阅读中国古代诗词的感受和体验,主要的根据就是我还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读者。 研究者和读者都能够写文章,但二者的角度却是不同的。研究者是这一个领域的专家,他负有指导其他读者的责任,所以研究者的文章要力求正确,要为一般的读者提供阅读和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正确无误的知识和背景。专家与专家之间也有争论,也有相互的切磋和研究,但那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在一个至今没有定论、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的层面上。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是不能出错的,在这个层面上出了错,就叫“硬伤”,“硬伤”是专家学者文章的大忌,是最影响专家学者的面子的错误。但到了读者这里,情况就不完全相同了。读者是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他原本不是这样一个领域的专家,平时没有这个领域的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的积累,他只是对这个作品有了一点新的体会,有了一点新的看法,有了一种表达的需要,在进行表达的时候,由于知识不足,难免出错,并且这样的错误在专家学者那里是不会出的,是专家学者认为不能原谅的“硬伤”的错误。难免出错,还写不写呢?还要写!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自然有了表达的欲望,又有表达的机会,为什么不表达呢?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未必就没有一点道理。万一这点道理,对别的读者或研究者还能有点启发,自己的表达也就不是毫无用处的。我认为,只有广大读者也能参与一个领域的研究活动,这个领域的文学作品才能发生更广泛的影响,这个领域的研究活动才能够更加繁荣和昌盛。所以,我的古代文学知识虽然很贫乏,我还是把这一组文章写了下来。 作为一个读者写的文章,是容易出错的,出了错就要允许别人的批评。这种批评不但能够消除一般读者因读自己的文章可能发生的错觉,另外一方面也是自己能够得到提高的机会。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这一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别人把这方面的必要的知识给提供了出来,不但省却了自己翻检的功夫,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基础,对自己本专业的研究也是极为有利的。我这组文章在《名作欣赏》陆续发出之后,有很多先生发表了批评我的文章,其中有的观点我未必完全同意,但更多的是指出了我文章中真实存在的错误,并且有的是硬伤。为了让读者对我的文章有一个戒备心理,知道我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其中的意见只是自己的一点感受和理解,不能当完全确定的知识来接受,所以我把这些文章附在我的文章的后面。因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查找这些作者的地址并征求他们的同意,希望这些作者谅解,并见到该书之后与出版社联系,以便出版社寄发稿酬。 有赖于这组文章的写作,我的心理得到了有限的调整。当困扰自己心灵的东西成了历史,自己也就能够从历史中抬起头来,重新回到现实中来,回到自己的专业中来。在发表的过程中,原本答应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最后出书,但当时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不系统,想再补写一些像陆游、辛弃疾这样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但一当回到自己的专业当中来,就没有心境继续写下去了。后来也有几个出版社问及这组文章,直到最近几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王如松先生、何勇先生还多次催我将这组文章搜集整理出来,以便同钱理群先生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作重读》作为一个系列出版。但这组文章是与我曾经经历过的一段非常痛苦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大概我不愿重揭自己这个心灵的伤疤吧,所以我迟迟没有心情把放在自己书橱里的杂志翻出来,复印、编订。当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谢茗香女士对我谈起此事时,我推说身边已经没有这些杂志,自己又没有功夫到图书馆查找、复印,谁知她回到四川之后,就把这些文章搜集整理出来,并且给我寄来了校对稿。谢茗香女士的热情使我感动,也使我惭愧,这本书就不能不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2003年4月5日于汕头大学文学院 王富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