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电影与记忆·传媒艺术学:第八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电影与记忆·传媒艺术学:第八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新锐学者对中国电影的又一次深入探索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王海洲 主编 著
  • 商品条码: 978750785483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直面中国电影发展的崭新局面,新锐、探索、创新的学术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第八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上的精彩学术言论。青年学者关注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多重联系,电影录音剪辑与中国电影理论及评论历史的互动关系,游戏模组产生的边界意识清晰的“模组圈”玩家生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革命叙事题材电影如何确立价值立场和思想高度,记忆类型及其在电影中的主要呈现方式,连接记忆与电影叙事的空间媒介,等等。反映出论坛论文评选的高学术水准,通过对电影学前沿选题研讨,能够看到青年学者的理性思辨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王海洲,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兼戏剧与影视分委会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中国电影研究》)主编、《当代动画》主编。个人专著《想象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曾荣获第8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该书英文版Imagined China: Research on Chinese Films in the 1980s在2022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著作类优秀作品,并入选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
目录
目录电影与记忆 重建“宫殿”:电影记忆叙事方法之蠡测 闫怀康 / 002 “创伤—影像”:时间叠层与流动地图——王小帅作品中的创伤与治愈 谢周浦 / 025 双面弗洛伊德:重访精神分析中的记忆与电影 龚 力 / 045 哪吒之死:英雄补偿、身份认同与时代纪念碑——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哪吒形象经典化研究 郑伟丽 / 062 国家与记忆:后全球化时代的战争记忆、革命叙事与文化反思 杨蓥莹 / 076 “记忆空间”:新世纪艺术电影中的文化记忆、空间副本与身份追认 吴晓钟 / 093 听觉文化研究中“记忆”书写的现代性——以沉浸时代电影声音为例 洪 越 / 111 当代阿拉伯女导演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记忆书写 杨 晶 / 127 VR 电影的创伤记忆表达与创伤叙事研究:从情感体验到情动叙事 徐小棠 / 143 富影像与弱影像:影像历史与影像记忆 陈卓轩 / 158 电影演员的“脸”:现代性的危机与救赎 唐 俊 / 170 从省港到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香港”电影的边界想象与在地书写 陈一海 / 183 传媒艺术学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六代”电影 张小迪 / 202 电影录音剪辑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史问题 王 垚 / 225 重思技术影像:走出洞穴或在洞穴中重获生命? 汤雪灏 / 247 虚构剧情片中非虚构元素的越界擅入与反身性实践 王 彬 / 262 网络电影:观众的“消逝”和场景社交 丁 磊 / 284 科幻电影中的媒介想象与再媒介化逻辑 张娟娟 / 297 鬼畜视频:构成与定位 朱 君 / 309 虚拟偶像:形象构建中媒介技术与文化消费的逻辑关系 郝 爽 / 320 艺术学理论视域下美国动画电影研究路径思考 陈书焕 / 335 新媒介环境下电影受众的特性转变——以互动电影对观影的重塑为例 武建勋 / 351 速度与消失——论保罗·维利里奥的传媒艺术思想 付湛元 / 363 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区域电影研究 杨 洲 / 3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