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冯希哲
  • 商品条码: 9787300330365
  • 版次: 3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4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秉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和原则,以中外文明互鉴为视界,紧扣传统文化的“概要”特性要求,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本领域最新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全面而平实地梳理并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发展流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形态及其主要特征等核心内容,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把握,又强调以现代性立场来反观历史传统和传统历史;既注重对文献与文化本源的学术考辨,又尽力突出中西文化的宏观视野比较定位;既注重多维度多层面的客观历史呈现与描绘,又着眼于思辨性科学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延伸拓展训练。本书图文并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提供了一部集学术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启迪性于一体的读本,除主要用于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之需外,亦适合社会普通读者的兴趣参阅。

作者简介
冯希哲 陕西韩城人。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三级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西部电影艺术与文化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第九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中共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特聘教授,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近年主要从事地域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出版著述14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基金项目1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

目录
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人类,文化构成了人类的本质性特征。从野蛮的动物到文明的人,人类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人类靠文化教化;人类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禀赋、情操,靠文化培养;人类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崇高与鄙俗、伟大与渺小等,靠文化熏染并赋予;人类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靠文化涤荡而确立。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既是世界文化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丰厚博大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了民族于宇宙自然、于人类社会、于人本体独特的认知体系和精神标识。如此独到的认知系统最早便始于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中国语汇系统古已有之的词语。“文”的解释最早来自《周易·系辞下》的一句话:“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就是说,“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化为文字、文籍、文章、文学等更为广泛的概念及意义,“文”随之与“质”“实”构成相对的精神修养与美善德行之意。《论语》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郑玄注《礼记》曰:“文优美也,善也。”可见,“文”字自其始便与今日之“文化”一词有着不解之缘。
“化”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周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曰:“赞天地之化育”;后又延伸出造化、大化等意义,如《荀子·天论》说:“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进而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文”、“化”合用,则见于《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是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也就是天道规律;人与人纵横交织的关系布成社会,即“人文”,也就是社会人伦。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好的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必须把握社会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显然,“文”“化”从其最早的连用起,便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这一用法沿至后世,进一步引申出多种义项,分别与自然、神理、朴野、武功相对应,出现了人伦、文明、文雅、文治等多层面的含义。史料记载,汉朝刘向第一个把“文”“化”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些都是指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孔颖达则别有见地地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文化”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