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中国民事诉讼思潮探究

当代中国民事诉讼思潮探究

  • 字数: 2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韩波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5680110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韩波所著的《当代中国民事诉讼思潮探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民事诉讼思潮研究(11YJC820032)课题成果。本书同时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由无到有、由疏渐密,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也渐成繁荣景象。在民事诉讼中的正当性、民事诉讼的本质、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与人性的关系、民事诉讼的形式选择、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等理论命题上学人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论证。在传统诉讼观念的解构与现代诉讼观念的建构过程中,观察视角、论证方法、学术资源的差异不免产生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汇”。在民事诉讼法修改、全新的民事诉讼制度引领民事诉讼实践走向新境界的时空背景下,很有必要梳理当代民事诉讼思潮的关键分歧与基本共识并在法哲学与民事诉讼理论、民事诉讼实践的对话空间,进行民事诉讼法学“元命题”的再度探究与深层次的学术思考。在此背景下,笔者进行了本书选题的研究与写作。本书以我国当代民事诉讼思潮为研究对象,聚焦我国民事诉讼学者对民事诉讼中的正当性、民事诉讼的本质、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与人性的关系、民事诉讼的形式选择、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系统梳理了学界在上述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学说与论辩,勾勒了当代中国民事诉讼理念变迁的轨迹,阐释了作者对上述问题的学术立场及理由。
作者简介
韩波,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加拿大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攻读博士期间,师从张卫平教授。自2003年博士毕业后,一直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多次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十二年来,在紧张而充满乐趣的教学工作之余,倾力于民事诉讼法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目前出版个人独著学术专著四部;《审判终极性:路径与体制要素》、《公正高效权威视野下的新型司法制度构建》、《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法院体制改革研究》。在《清华法学》、《法学评论》、《当代法学》等法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积极参与并圆满完成司法部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著作《法院体制改革研究》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获得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全国第一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诉讼调解的实证分析与法理思辨》获得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全国第二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回避制度的根基:信息披露》获得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全国第三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民事审判正当性
一、程序主义正当性范式的“一体”与“分化”
二、民事审判的正当性
三、民事审判正当性的中国问题
第二章 民事诉讼人性论
一、人性辨证
二、人性恶系法治前提论质疑
三、性命境论与人性分析的情境范式
四、民事诉讼人性分析范式的“归一”与“分离”
五、路西法效应与权力情境中的法官人性
六、竞争优势效应与利益争夺情境中的当事人人性
第三章 民事诉讼本质论
一、纠纷解决本质说
二、对抗―自主本质说
三、交涉―合意本质说
四、民事诉讼本质是分配争议民事法益的场域
五、理性回应与主动讼争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 民事诉讼目的论
一、任务启引的中国民事诉讼目的论探讨
二、在价值追求与功能实现之间的民事诉讼目的构造
三、现代性意义的民事诉讼功能
四、程序保障基准的目的构造
第五章 民事诉讼形式论
一、民事诉讼的模式结构
二、民事诉讼的结案形式
三、接近本质的民事诉讼形式
第六章 民事诉讼法诚信论
一、诚信原则再界定
二、诚信原则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特性
三、诚信原则“入法”的基本条件
四、诚信原则超前“入法”与民事诉讼立法的长期目标
五、对诉讼欺诈与背信行为应加强规则制约
六、新规则的进展与问题
第七章 民事诉讼公益论
一、辅助原则与公益诉讼的位序安排
二、第一位序的公益诉讼启动主体
三、第二位序的公益诉讼启动主体
四、第三位序的公益诉讼启动主体
五、2012年修法后的学术论争
六、公益诉讼新规则的进展与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