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楚国哲学史

楚国哲学史

  • 字数: 337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涂又光 著
  • 商品条码: 97875680155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楚国哲学史》引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楚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特征,对楚文化与周文化进行了比较,作为本书核心部分,重点阐述了楚庄王、申叔时、左史倚相、伍子胥与复仇哲学、范蠡、文种、老子、庄子等代表性人物哲学思想,同时阐述了孔子在楚国、墨子在楚国从事的哲学研究活动及相关哲学思想。靠前目前未发现同类研究,是目前发现的对楚国哲学史研究很全面也是很很好不错的一本专著。
目录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本书上下限
第二节楚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楚国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楚人世界观的三代:神话·宗教·哲学
第五节江汉楚族是移民与土著的融合体楚文化是新土著文化
第六节楚文化与周文化根本不同
第七节楚文化与周文化的双向扩散与融合
第二章颛顼
第一节两种思维
第二节高阳考
第三节颛顼的神治
第四节颛顼“修黄帝之道”
第五节颛顼论善恶
第六节道在丹书
第七节颛顼的历史贡献及在楚史的地位
第三章粥熊
第一节《粥子》其书
第二节粥熊其人
第三节论道
第四节道治哲学
第五节论民
第六节论士
第七节论圣贤气象
第八节道家的先驱
第四章法治精神
第一节法治与法治精神
第二节楚武王楚文王葆申
第三节楚国王权有限论
第四节楚王、令尹如何对待犯法亲属
第五节法治社会与哲学
第五章楚庄王(附:孙叔敖)
第一节历史地位
第二节综合哲学
第三节道家传统
第四节早年遭遇
第五节庄王与孙叔敖
第六节几个故事
第七节“绝缨”事件
第八节儒家成分
第九节止戈为武
第十节武有七德
第十一节学习周礼
第十二节“问鼎”事件
第十三节对外三事
第十四节法家成分
第十五节认识方法
第十六节认识自己
第十七节令尹子文、孙叔敖合论
第六章申叔时
第一节楚儒家与鲁儒家
第二节士的教育哲学
第三节申叔时的教育哲学
第四节申叔时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申叔时的军事思想
第七章左史倚相观射父
第一节楚之所宝
第二节左史倚相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第三节左史倚相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观射父论巫教和祭礼
第八章伍子胥与复仇哲学
第一节家学渊源
第二节祭江上丈人的祝词
第三节“天命有反”
第四节汉简《盖庐》中的申胥思想
第五节论吴越势不两立
第六节彻底性与灵活性
第七节处宫辱墓考
第八节鲁《春秋》的反应
第九节《公羊传》论复仇
第十节楚人的两项原则
第十一节白起复仇考
第十二节楚人的行动反应
第十三节楚人的理论反应
第十四节屈原对伍子胥的评价
第十五节屈原为何不提伍子胥复仇
第十六节余论
第九章范蠡文种
第一节吴越霸业是楚文化和哲学的延伸
第二节两位佐越灭吴的楚人
第三节范蠡论天地人
第四节范蠡论用兵
第五节范蠡论经商
第六节文种的辩证法
第七节怎样对待成功和功臣
第十章老子(上)
第一节老子其人其书
第二节“道法自然”——《老子》的特色和精华
第三节《老子》中“道”的地位
第四节《老子》论道
第五节《老子》的本体论史
第六节《老子》“天”字考
第十一章老子(中)
第一节《老子》论德
第二节《老子》论仁义礼
第三节《老子》论身
第四节《老子》论邦国
第五节《老子》论天下
第六节《老子》论无为
第七节《老子》论用兵
第八节《老子》为民说话
第十二章老子(下)(附:老莱子夫妇)
第一节认识论与知识论
第二节认识何以可能
第三节认识过程
第四节在社会认识中圣人与百姓的分工合作
第五节认识与实践
第六节知识与智慧
第七节不是公式的散例
第八节对“知”的区别对待
第九节论愚
附:老莱子夫妇
第十三章孔子在楚国(附:楚狂接舆)
第一节孔子论楚
第二节父子相隐
第三节近悦远来
第四节乐以忘忧
第五节不仕无义
第六节共相为本
第七节余论
附:楚狂接舆
第十四章在楚的墨者
第一节墨子在楚
第二节止楚攻宋的辩论提出了类概念
第三节墨子类概念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对墨子类概念的三点讨论
第五节墨者总体的三个层次
第六节墨子入郢与灵活性
第七节墨子与楚国鲁阳文君
第八节南方墨学的文献何在
第九节耕柱子孟胜徐弱
第十节田鸠
第十五章庄子(上)
第一节庄子其人
第二节《庄子》其书
第三节《庄子》佚文考辨
第十六章庄子(中)
第一节道即自然(“道兼于天”)
第二节《逍遥游》体现的第一义
第三节《齐物论》论彼此与是非
第四节《庄子》论知、言、意
第五节《庄子》论道、德
第十七章庄子(下)
第一节《庄子》哲学的“两行”结构
第二节《庄子》哲学的第一阶段
第三节《庄子》哲学的第二阶段
编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