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

  • 字数: 3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章夫 等 著
  • 商品条码: 97875411311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环抱成都的府河、南河,并称锦江。锦江的上游是岷江,锦江的下游是岷江,锦江自身,也是岷江。
岷江、沱江是流经成都的两条重要河流,锦江与这两条河流舟楫相连、息息相通。
四川的省会是成都,成都的母亲河是锦江。
上苍通过河流勾连四川,政治通过成都号令四川,商业通过锦江文化影响四川、锦绣四川。
因此,厘清了锦江商脉也就厘清了四川商脉,厘清了四川商脉也就厘清了成都商脉。
商脉继往开来,通古达今向未来——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与动机,厘清商脉都很重要。
目录
     第01章 “商元素”到来前的文明储存
    处于青春期的地球,曾一度进行着活跃的造山运动。当青春期进行到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时候,四川盆地特殊的地貌结构便已然形成。
    眼前一曲无声的乐章:云无声,日无语,山野寂静。一幅美丽的图画:龙门山的阴阳迥异,福泽千秋:绿色的长着树,白色的长着矿。
    这是上苍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更是自然奇观成为文明奇迹的人间神话。
    从政治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的地理地貌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具有巨大的影响。无疑,上苍这一特殊的眷顾,为成都后来高度的商业文明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天然条件。
    成都平原土质膏腴,河网交错,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是早期人类理想的生息场所。有人类就有文化。成都文明正是得益于文化的生生不息。
    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商业文明史。
    在“商元素”到来之前,人类最初的文明往往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成都平原上的七座史前古城遗址,烘托起这座城池的辉煌与恢弘。

    一则考古新闻折射出的古蜀影像
    历史长河中,厚重的成都文明长镜头
    北纬30度的“飞地”之谜
    用10000年景深的变焦镜看纵深成都
    大熊猫是成都繁衍变迁史的一个重要物证
    从天而降的三星堆文明昭示着什么?
    一个“蜀”字隐含着“商元素”的萌芽

 

    第02章  三星堆人的经商启蒙理念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条通江达海的蜀道,满是荆棘、悬崖、沼泽、高山、湖泊,这条路原本没有路,更多的栈道,很是艰难。对于常人而言,这样一条“蜀布之路”更多的是一条不归路,往返一趟不是以月计,而是以年计……这条路是险路,只要上路,都得作好“上路”的准备……
    他们是古蜀商业文明漂洋过海的拓荒者……
    人类繁衍史告诉我们,“商”的启蒙,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城廓的建立。三星堆王国所在地,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宇俨然的王都。
    从这些如此丰富多彩的载体上,只需略加整理,从中抽取出一些“商元素符号”,便可分析三星堆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商启蒙理念。
    历史划定了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把古蜀国与美索不达米亚连接了起来。
    人类有了交易,商业便应运而生。只是我们很难想象到,我们的古先人会把交易的足迹,挥洒到海洋的另一边。

    “商”启蒙的标志,是城廓的建立
    如果没有秦的“统一”,古蜀商业文明不可想象
    他们是古蜀商业文明的拓荒者
    古蜀国与美索不达米亚注定的商缘
    “城市群”是商业文明不可或缺的因子
    贸易成为连接两座城池遥相呼应的桥梁
    成都算得上一个怎样的“例外”
    埃及法老木乃伊身上蜀锦的偶然与必然

 

    第03章  历史一路烙下的商道印痕
    史载,秦代成都的煮盐、冶铁生产已具规模,汉代已发展成为我国史称“五都”之一的商业城市,人口居“五都”之冠。蜀锦、蜀布、蜀盐、邛铁、漆器和金银制品等,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还远销朝鲜、南亚、中亚及地中海东岸一带,并形成了我国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通缅甸、印度和经贵州通南洋的两条通商古道。
    隋唐以降,的成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符合天府之国的美称。四川地区的经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号为国家的“天府之藏”。
    五代十国时期,成都沐浴着剑南的山水清晖,无疑是一个唐末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前后蜀八次铸钱,彰显成都经济繁荣“前蜀”气尽,“后蜀”登场时,并没有消耗多少成本,成都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
    至宋朝,成都之繁富达于极盛,号为“天下繁侈”,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市,苏东坡盛赞说:“成都,西南大都会也。”宋时成都,最为重要的,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真可谓命运多舛,自元而至明清,蜀中多遭战乱,结束了成都长达千余年持续高速发展的美好时光……

    成都“安乐窝”,“美酒堪送老”
    《中国商业史》和画像砖留下的“汉代辉煌”
    唐时两代皇帝以“别样”的方式视察成都
    乱世中的成都,不愧为世外桃源
    八次铸钱,助长成都繁华之风
    纸币交子面世,是宋朝成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大病初愈的成都,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
    明清以来,短暂的繁华和长久的等待……
    特殊商业时期,贴上“计划”和“国营”标签

 

    第04章  锦江畔,一匹锦缎留下的传说
    锦绣,不光是一个丽词,或许也是两种最贵重的商品。
    锦江、锦城、锦里、锦官驿……带锦字号的名字,给成都商业带来了锦绣华章。
    成都织锦、刺绣、制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很发达,带动了商业繁荣,故筑“少城”以成市。
    西汉时得都江堰之利,成都织锦业天下闻名,故又专门修筑锦官城,即织锦大街坊,城中设“锦官”。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称: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
    蜀汉时诸葛亮说:“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是时,丝锦已成军费主要来源,可见织锦之盛。
    锦官驿,汉时就有的老地名。因蜀锦发达,两江汇合处专设驿站发货水陆外运。
    《钗头凤》、《一双绣花鞋》、年华、前程、山河,文章、华章、大地、云彩……为什么所有事一沾上锦绣就变得如此迷人又如此惑人?

    长袖善舞的锦:从《钗头凤》出发
    锦脉,始于春秋和一根蚕丝
    蜀女针尖上的绣丽
    博览,从《一双绣花鞋》开始
    说说嫘祖的那些事儿
    蚕丛的商业策略与政治作为
    少城、锦城与女红
    有一种传说叫锦绣

 

    第05章  沿着“南丝绸之路”通江达海
    构成商脉的若干要素中,商路是其中最具象、最有型的一个。中国最古老、最重要、最悠长的商路是“丝绸之路”。
    商路又有陆路与水路两类之分,譬如吾国三条“丝绸之路”中,“西北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属陆路,“海上丝绸之路”属水路。
    从地缘学来说,成都乃至四川,除了水路锦江商脉外,还有陆地丝绸之路商脉。当然,此处的锦江纯指河流。从大锦江文化意义上讲,丝绸之路商脉,亦是锦江商脉的一部分。
    商路的起点,便是合江亭下的那条生生不息的锦江。
    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代表长江文明的另外两个伟大象征:都江堰和历史更为悠久的南方丝绸之路,却始终以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大地之上,奔流于千万亩的平畴沃野,蜿蜒于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起点,成都商贸发达,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西汉时,成都是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到了东汉,成都又发展为海内六大商贸中心之一,成为长江流域唯一的全国性大都会。

    南方丝绸之路成都段勘行书
    空气中布满丝绸的质地
    古道,从藏彝羌民族文化走廊抽丝而出
    察勘“马道子”
    丝绸在成都的历史,让我们想象力甘拜下风
    夕照中,南方丝绸之路的脸廓和背影

 

    第06章  沿着河流方向,一批批川商荆棘前行
    奶着成都的锦江,乃岷江一脉。
    岷山融雪为水,就产生了岷江。岷江的水一发力,就冲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平原。
    沿着水沫扑面的岷江大峡谷,一群人马逐水而下,来到了这个平原,并在这个平原上筑起了一座叫成都的城。平原因此有了名字——以一座城名来命名自己顺水摊开的身体:成都平原。
    沱江最源头的那滴水也挂在岷山的雪崖边。
    岷江沱江,这两条波溅成都的河流,融入长江,东出三峡,横贯江汉三吴,直入浩瀚东海。逐水而达,水流到哪里,成都的气息就贯通哪里。
    成都城不仅是政治古城、文化大城,更是一座浮华如锦绣的国家商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走向决定政治的走向,河流的走向决定经济的走向。
    把手放进城中锦水,我们就能摸到悠远绵长、流动不休的成都商脉。
    我们就能感受,从岷江源头的雪山,一路奔腾而下,古老的锦江刻画出的一代又一代蜀商群像——他们的廓影在江雾中随着太阳与鸟鸣沉沉浮浮。
    商业之脉,说到底,就是商人之脉。厘清了人脉,也就握住了商脉。

    惊天手笔:用河流放逐生存的商机
    筑城法则与为商铁律:厘清了河络,也就厘清了商络
    “全国首富”卓王孙
    若隐若现在古书中的川商背影
    川商弄潮,一个人的大千世界

 

    第07章  庙会播种下的芸芸商机
    呈现和实现商业的平台是市场。换言之,市场无,商业无。市场有各种各样的形态:露天市场、室内市场;临时市场,节会市场,永久市场;果蔬市场,汽车市场,粮食市场,钢材市场……
    翻查市场的脉络,追寻市场的源头,一定会发现一个词:庙会。
    成都庙会历史悠久,是一幅如梦如幻、五彩斑斓的“清明上河图”……
    佛教的大慈寺、道教的青羊宫及二王庙——此三地庙会,闻名中国。
    千百年来大慈寺一带因庙会而成商贸集散地,至宋代始更是庙会频频:二月十五卖花木蚕器,称蚕市;五月卖香药,称药市;冬月卖用具器物,称七宝市……
    庙会其实就是依托庙宇开展的一次又一次的商品集会。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不唯庙宇,置身闹世的会馆也是商机重重,人影幢幢。会馆里的各种祀祭活动,与庙会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川是移民大省,成都是移民城市,因此,外省同乡会兴建的会馆鳞次栉比,比比皆是,比如广东会馆,比如湖广会馆。
    能够将宗教与民俗整合成市,商业力量的厉害,可想而知。

    当寺庙与信众相遇
    大慈寺=大庙会+大狂欢
    历史上的青羊宫“花博会”
    三庙互动的城隍会
    “湖广填川”产物:会馆里的商业秘密
    庙会“航母”——成都大庙会

 

    第08章东大街与春熙路的历史传承
    成都东大街在唐时就存在,是出川入城必经之道;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外省人、四川人的马蹄声,音乐般地敲打着脚下的古石板路……
    东大街是成都最富的街道,几里长的街上有很多两三层楼的铺面,又高又大又深,招牌全是黑漆金字,富丽堂皇。外地旅客来成都,大都住在东大街各旅店……再往城里走,就是大名鼎鼎的盐市口了。
    东大街,曾是成都跨出盆地、走出四川的标志!
    彼时的东大街,无论其名气,还是繁华程度,都远远在春熙路之上。春熙路是民国后的“新贵”。
    老字号只能证明历史,实绩展示未来。春熙路承接了东大街的曾经,又助推出一条簇新的东大街。
    之于二街,成都繁华,若出其里——若出其左,若出其右。把脉二街,春熙路之前,可以摸到东大街;东大街之后,可以摸到春熙路。
    春熙路作纽带,一边是东大街,一边是劝业场——为了成为东大街和劝业场之间的纽带,春熙路诞生。
    而东大街,却是盐市口与锦江之间的纽带——锦江商脉就这样顺着东大街来到了春熙路。

    首街进行曲
    翻阅东大街:历史是不可以重写的
    读图东大街:线条基本是流畅的
    盘点东大街:商业是令人满意的
    走过东大街:惊奇是必然的
    杨森的“小九九”
    春熙路逸事
    “陋巷”何以成“马路”
    “马路”何以变“商街”
    二君何以发大财
    打榜何以摘探花

 

    第09章  从劝业场到商业场的百年风云
    梳理当下锦江商脉,一定会从春熙路开始,梳理到商业场,之后,是劝业场。劝业场,是我们今天都能看见、摸到的锦江商脉。
    于1909年建成的成都新式商场“劝业场”,是四川走向现代化的里程碑,在四川近代城市建设史和商业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01年“庚子之乱”,慈禧颁布上谕“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在各省设置“劝业道”、“劝工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都在华兴大街创立警察总局。1904年创办劝工总局,局址在旧皇城后子门内东端,内分刺绣、陶瓷、卤漆、竹丝、丝绵、麻织品等项。其后又在各县设立劝工局。
    劝业场内有百货、饮食、茶铺、客栈、书画、玉器等各行业店铺150多家,都是本行帮中的“名牌”、“正宗”。
    长期以街巷为市的成都商界,从此揭开崭新一页。
    有着极强辐射作用的劝业场成为近代成都第一个物流中心,从而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商贸重镇,并对今天成都的商贸城市定位有着极大的影响。
    环顾当下,成都百年不变其址的“百年老店”有两家,一是劝业场,一是悦来茶园。
    从历史深处扯出劝业场来,必定会连同扯出两个人物,一是能吏周善培,二是儒商樊孔周。

    一会一场:20世纪最初那几年的两件事儿
    1.会中会:花儿朵朵向“洋”开
    2.埠中埠:无中生有的创意大手笔
    首先的水电
    1.寻找成都第一个用电社区
    2.自来水入城记
    悦来品牌是怎样诞生的
    两个人物——不仅仅与劝业场有关
    1.周善培:让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樊孔周: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蜀商

 

    第10章  从古老“大锦江”到金牌“小锦江”

    第01章 “商元素”到来前的文明储存
    处于青春期的地球,曾一度进行着活跃的造山运动。当青春期进行到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时候,四川盆地特殊的地貌结构便已然形成。
    眼前一曲无声的乐章:云无声,日无语,山野寂静。一幅美丽的图画:龙门山的阴阳迥异,福泽千秋:绿色的长着树,白色的长着矿。
    这是上苍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更是自然奇观成为文明奇迹的人间神话。
    从政治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的地理地貌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具有巨大的影响。无疑,上苍这一特殊的眷顾,为成都后来高度的商业文明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天然条件。
    成都平原土质膏腴,河网交错,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是早期人类理想的生息场所。有人类就有文化。成都文明正是得益于文化的生生不息。
    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商业文明史。
    在“商元素”到来之前,人类最初的文明往往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成都平原上的七座史前古城遗址,烘托起这座城池的辉煌与恢弘。

    一则考古新闻折射出的古蜀影像
    历史长河中,厚重的成都文明长镜头
    北纬30度的“飞地”之谜
    用10000年景深的变焦镜看纵深成都
    大熊猫是成都繁衍变迁史的一个重要物证
    从天而降的三星堆文明昭示着什么?
    一个“蜀”字隐含着“商元素”的萌芽

 

    第02章  三星堆人的经商启蒙理念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条通江达海的蜀道,满是荆棘、悬崖、沼泽、高山、湖泊,这条路原本没有路,更多的栈道,很是艰难。对于常人而言,这样一条“蜀布之路”更多的是一条不归路,往返一趟不是以月计,而是以年计……这条路是险路,只要上路,都得作好“上路”的准备……
    他们是古蜀商业文明漂洋过海的拓荒者……
    人类繁衍史告诉我们,“商”的启蒙,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城廓的建立。三星堆王国所在地,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宇俨然的王都。
    从这些如此丰富多彩的载体上,只需略加整理,从中抽取出一些“商元素符号”,便可分析三星堆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商启蒙理念。
    历史划定了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把古蜀国与美索不达米亚连接了起来。
    人类有了交易,商业便应运而生。只是我们很难想象到,我们的古先人会把交易的足迹,挥洒到海洋的另一边。

    “商”启蒙的标志,是城廓的建立
    如果没有秦的“统一”,古蜀商业文明不可想象
    他们是古蜀商业文明的拓荒者
    古蜀国与美索不达米亚注定的商缘
    “城市群”是商业文明不可或缺的因子
    贸易成为连接两座城池遥相呼应的桥梁
    成都算得上一个怎样的“例外”
    埃及法老木乃伊身上蜀锦的偶然与必然

 

    第03章  历史一路烙下的商道印痕
    史载,秦代成都的煮盐、冶铁生产已具规模,汉代已发展成为我国史称“五都”之一的商业城市,人口居“五都”之冠。蜀锦、蜀布、蜀盐、邛铁、漆器和金银制品等,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还远销朝鲜、南亚、中亚及地中海东岸一带,并形成了我国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通缅甸、印度和经贵州通南洋的两条通商古道。
    隋唐以降,的成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符合天府之国的美称。四川地区的经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号为国家的“天府之藏”。
    五代十国时期,成都沐浴着剑南的山水清晖,无疑是一个唐末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前后蜀八次铸钱,彰显成都经济繁荣“前蜀”气尽,“后蜀”登场时,并没有消耗多少成本,成都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
    至宋朝,成都之繁富达于极盛,号为“天下繁侈”,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市,苏东坡盛赞说:“成都,西南大都会也。”宋时成都,最为重要的,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真可谓命运多舛,自元而至明清,蜀中多遭战乱,结束了成都长达千余年持续高速发展的美好时光……

    成都“安乐窝”,“美酒堪送老”
    《中国商业史》和画像砖留下的“汉代辉煌”
    唐时两代皇帝以“别样”的方式视察成都
    乱世中的成都,不愧为世外桃源
    八次铸钱,助长成都繁华之风
    纸币交子面世,是宋朝成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大病初愈的成都,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
    明清以来,短暂的繁华和长久的等待……
    特殊商业时期,贴上“计划”和“国营”标签

 

    第04章  锦江畔,一匹锦缎留下的传说
    锦绣,不光是一个丽词,或许也是两种最贵重的商品。
    锦江、锦城、锦里、锦官驿……带锦字号的名字,给成都商业带来了锦绣华章。
    成都织锦、刺绣、制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很发达,带动了商业繁荣,故筑“少城”以成市。
    西汉时得都江堰之利,成都织锦业天下闻名,故又专门修筑锦官城,即织锦大街坊,城中设“锦官”。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称: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
    蜀汉时诸葛亮说:“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是时,丝锦已成军费主要来源,可见织锦之盛。
    锦官驿,汉时就有的老地名。因蜀锦发达,两江汇合处专设驿站发货水陆外运。
    《钗头凤》、《一双绣花鞋》、年华、前程、山河,文章、华章、大地、云彩……为什么所有事一沾上锦绣就变得如此迷人又如此惑人?

    长袖善舞的锦:从《钗头凤》出发
    锦脉,始于春秋和一根蚕丝
    蜀女针尖上的绣丽
    博览,从《一双绣花鞋》开始
    说说嫘祖的那些事儿
    蚕丛的商业策略与政治作为
    少城、锦城与女红
    有一种传说叫锦绣

 

    第05章  沿着“南丝绸之路”通江达海
    构成商脉的若干要素中,商路是其中最具象、最有型的一个。中国最古老、最重要、最悠长的商路是“丝绸之路”。
    商路又有陆路与水路两类之分,譬如吾国三条“丝绸之路”中,“西北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属陆路,“海上丝绸之路”属水路。
    从地缘学来说,成都乃至四川,除了水路锦江商脉外,还有陆地丝绸之路商脉。当然,此处的锦江纯指河流。从大锦江文化意义上讲,丝绸之路商脉,亦是锦江商脉的一部分。
    商路的起点,便是合江亭下的那条生生不息的锦江。
    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代表长江文明的另外两个伟大象征:都江堰和历史更为悠久的南方丝绸之路,却始终以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大地之上,奔流于千万亩的平畴沃野,蜿蜒于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起点,成都商贸发达,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西汉时,成都是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到了东汉,成都又发展为海内六大商贸中心之一,成为长江流域唯一的全国性大都会。

    南方丝绸之路成都段勘行书
    空气中布满丝绸的质地
    古道,从藏彝羌民族文化走廊抽丝而出
    察勘“马道子”
    丝绸在成都的历史,让我们想象力甘拜下风
    夕照中,南方丝绸之路的脸廓和背影

 

    第06章  沿着河流方向,一批批川商荆棘前行
    奶着成都的锦江,乃岷江一脉。
    岷山融雪为水,就产生了岷江。岷江的水一发力,就冲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平原。
    沿着水沫扑面的岷江大峡谷,一群人马逐水而下,来到了这个平原,并在这个平原上筑起了一座叫成都的城。平原因此有了名字——以一座城名来命名自己顺水摊开的身体:成都平原。
    沱江最源头的那滴水也挂在岷山的雪崖边。
    岷江沱江,这两条波溅成都的河流,融入长江,东出三峡,横贯江汉三吴,直入浩瀚东海。逐水而达,水流到哪里,成都的气息就贯通哪里。
    成都城不仅是政治古城、文化大城,更是一座浮华如锦绣的国家商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走向决定政治的走向,河流的走向决定经济的走向。
    把手放进城中锦水,我们就能摸到悠远绵长、流动不休的成都商脉。
    我们就能感受,从岷江源头的雪山,一路奔腾而下,古老的锦江刻画出的一代又一代蜀商群像——他们的廓影在江雾中随着太阳与鸟鸣沉沉浮浮。
    商业之脉,说到底,就是商人之脉。厘清了人脉,也就握住了商脉。

    惊天手笔:用河流放逐生存的商机
    筑城法则与为商铁律:厘清了河络,也就厘清了商络
    “全国首富”卓王孙
    若隐若现在古书中的川商背影
    川商弄潮,一个人的大千世界

 

    第07章  庙会播种下的芸芸商机
    呈现和实现商业的平台是市场。换言之,市场无,商业无。市场有各种各样的形态:露天市场、室内市场;临时市场,节会市场,永久市场;果蔬市场,汽车市场,粮食市场,钢材市场……
    翻查市场的脉络,追寻市场的源头,一定会发现一个词:庙会。
    成都庙会历史悠久,是一幅如梦如幻、五彩斑斓的“清明上河图”……
    佛教的大慈寺、道教的青羊宫及二王庙——此三地庙会,闻名中国。
    千百年来大慈寺一带因庙会而成商贸集散地,至宋代始更是庙会频频:二月十五卖花木蚕器,称蚕市;五月卖香药,称药市;冬月卖用具器物,称七宝市……
    庙会其实就是依托庙宇开展的一次又一次的商品集会。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不唯庙宇,置身闹世的会馆也是商机重重,人影幢幢。会馆里的各种祀祭活动,与庙会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川是移民大省,成都是移民城市,因此,外省同乡会兴建的会馆鳞次栉比,比比皆是,比如广东会馆,比如湖广会馆。
    能够将宗教与民俗整合成市,商业力量的厉害,可想而知。

    当寺庙与信众相遇
    大慈寺=大庙会+大狂欢
    历史上的青羊宫“花博会”
    三庙互动的城隍会
    “湖广填川”产物:会馆里的商业秘密
    庙会“航母”——成都大庙会

 

    第08章东大街与春熙路的历史传承
    成都东大街在唐时就存在,是出川入城必经之道;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外省人、四川人的马蹄声,音乐般地敲打着脚下的古石板路……
    东大街是成都最富的街道,几里长的街上有很多两三层楼的铺面,又高又大又深,招牌全是黑漆金字,富丽堂皇。外地旅客来成都,大都住在东大街各旅店……再往城里走,就是大名鼎鼎的盐市口了。
    东大街,曾是成都跨出盆地、走出四川的标志!
    彼时的东大街,无论其名气,还是繁华程度,都远远在春熙路之上。春熙路是民国后的“新贵”。
    老字号只能证明历史,实绩展示未来。春熙路承接了东大街的曾经,又助推出一条簇新的东大街。
    之于二街,成都繁华,若出其里——若出其左,若出其右。把脉二街,春熙路之前,可以摸到东大街;东大街之后,可以摸到春熙路。
    春熙路作纽带,一边是东大街,一边是劝业场——为了成为东大街和劝业场之间的纽带,春熙路诞生。
    而东大街,却是盐市口与锦江之间的纽带——锦江商脉就这样顺着东大街来到了春熙路。

    首街进行曲
    翻阅东大街:历史是不可以重写的
    读图东大街:线条基本是流畅的
    盘点东大街:商业是令人满意的
    走过东大街:惊奇是必然的
    杨森的“小九九”
    春熙路逸事
    “陋巷”何以成“马路”
    “马路”何以变“商街”
    二君何以发大财
    打榜何以摘探花

 

    第09章  从劝业场到商业场的百年风云
    梳理当下锦江商脉,一定会从春熙路开始,梳理到商业场,之后,是劝业场。劝业场,是我们今天都能看见、摸到的锦江商脉。
    于1909年建成的成都新式商场“劝业场”,是四川走向现代化的里程碑,在四川近代城市建设史和商业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01年“庚子之乱”,慈禧颁布上谕“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在各省设置“劝业道”、“劝工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都在华兴大街创立警察总局。1904年创办劝工总局,局址在旧皇城后子门内东端,内分刺绣、陶瓷、卤漆、竹丝、丝绵、麻织品等项。其后又在各县设立劝工局。
    劝业场内有百货、饮食、茶铺、客栈、书画、玉器等各行业店铺150多家,都是本行帮中的“名牌”、“正宗”。
    长期以街巷为市的成都商界,从此揭开崭新一页。
    有着极强辐射作用的劝业场成为近代成都第一个物流中心,从而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商贸重镇,并对今天成都的商贸城市定位有着极大的影响。
    环顾当下,成都百年不变其址的“百年老店”有两家,一是劝业场,一是悦来茶园。
    从历史深处扯出劝业场来,必定会连同扯出两个人物,一是能吏周善培,二是儒商樊孔周。

    一会一场:20世纪最初那几年的两件事儿
    1.会中会:花儿朵朵向“洋”开
    2.埠中埠:无中生有的创意大手笔
    首先的水电
    1.寻找成都第一个用电社区
    2.自来水入城记
    悦来品牌是怎样诞生的
    两个人物——不仅仅与劝业场有关
    1.周善培:让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樊孔周: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蜀商

 

    第10章  从古老“大锦江”到金牌“小锦江”

    成都商脉,因锦江古老绵亘,因锦江乘风破浪,因锦江名扬四海。
    锦江这个滔滔不息、流溢千年的河流大品牌,又滋养出了众多丽如锦绣的商业大品牌。
    从商业,到商业中的行业,再到行业里的老店,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具体一脉承上一脉启下,一脉继往一脉开来——纵向带来时间与深入。
    老商业让人记忆,新商业让人期许——商城成都,商潮汤汤!
    历史为商业设置了太多的坎,又为商业提供了太多的机遇,因此,纵使跌跌撞撞,也总能走来。
    一批批老字号,和正在成为老字号的品牌在这里以最佳的姿势,向世人展示着文化——它们都在为竞相成为锦江两岸的百年品牌而努力。
    一百年,何其短又何其长,穿越百年而啸立的老店,何其稀有、珍贵——就此,让我们呼唤新店,祝福老店!
    掐数锦江品牌,不由暗暗吃惊——很多都在锦江区。看来,锦江不唯商业的脉,也是商业的一个福词。
    百年老字号延续的商脉——聚焦成都老字号。
    编织成都,锦绣成都,商业纵向以经,横向以纬。因此,我们厘清成都商业,也当纵向以经,横向以纬。
   
    始于一九四九年的锦城新商业
    1.首要动作:由私至公,建立社会主义商业
    2.摸着石头过河:曲折发展与不断调整
    3.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建立新的流通体制
    商贸点将台:遍布锦江两岸的品牌老店
    成都之心:商圈“铁三角”风云录
    1.蜚声全国的春熙路商圈
    2.华丽转身的盐市口商圈
    3.再次崛起的骡马市商圈
    此消彼长:成都新老商圈更迭录
    时代的美学,城中的市场
    规划蓝图:大书写的商块
    1.全域成都,总体布局
    2.区域商块,落子有序
    3.密布全城的商业脉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