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只要一提起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梁思成等一些中国学者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梁思成之前,就有外国人深入研究和广泛考察了清末中国古建筑的情况。在这些外国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出来,那就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正是他第一个深入研究和全面考察了华北和华南各种类型不同的古建筑群,它们与周围景观的依存关系,以及蕴含在这些建筑中的哲学和宗教理念。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柏石曼这些有关中国古建筑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和原创性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柏石曼在二十世纪初曾经被德国政府派往海外,担任殖民地主管建筑事务的官员。1902年,他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因为当时作为八国联军的一个主要成员,德国在中国仍有驻军;而且在山东的胶州半岛还有由德国统治的殖民地。在华的两年期间,他曾经频繁地访问了天津、北京和青岛等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尤其是北京的碧云寺和天坛等处将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特点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因此使他萌生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中国建筑所包含的深奥哲学和宗教意义。1903年10月,他在北京的一个军官俱乐部里首次遇到P. 约瑟夫?达尔曼(P. Joseph Dahlmann),后者正在为德国政府策划一项为期三年的东亚科学考察。在这次会面中,他们互相表达了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共同兴趣和爱好,并对进行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探求文化根源,尤其是宗教蕴义,是领悟中国建筑思想的关键。俩人于1904年8月在上海郊外作为天主教传教中心的徐家汇第二次会晤,就考察中国建筑事宜进一步交换了意见。之后,卡尔?巴赫姆(Carl Bachem)博士接手这一项目的筹划工作,他于1905年3月17日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的发言令当时德意志帝国外交部长冯?利希特霍芬(freiherr v. Richthofen)对中国建筑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引起普鲁士文化部的高度重视。1906年,这项酝酿已久的考察中国建筑的计划在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实施。柏石曼于同年秋季取道美国和日本,第二次来到了中国。这一年的冬天,他在北京正式开始了他的研究和考察项目,从1906年年底到1907年的春天,他分别考察了清东陵和皇家避暑胜地热河,对于那里的喇嘛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07年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位于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度过的。在此期间,他精心制作了碧云寺部分寺院建筑的测绘图。在接下来的七个月里,他依次考察了清西陵,进而探访了山西的佛教圣地五台山;随即又南下去了河南的古都开封,然后沿黄河顺流而下,来到了山东的省府济南。在山东境内,他又陆续游历了泰山、曲阜,并于同年冬天南下到达了浙江省的宁波府。1908年2月,他在普陀山整整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对那儿的寺庙建筑进行了测绘和拍照,并且对于这些寺庙的历史也做了详细的调查。1908年3月初经海路乘轮船回到北京之后,柏石曼又开始着手准备最后一次横跨大江南北的华夏之旅。在1908年4月至1909年5月期间,他几乎游遍了中国的西部和南部。首先是到达了山西的古城太原,之后南下到了黄河,沿黄河西进来到陕西境内堪称五月中最为险峻的华山;紧接着又翻越秦岭进入四川,四个月之后他又从成都出发,前往他在西部的最后一站雅州府。从那里柏石曼踏上了返程,一路上又游经峨眉山,沿岷江和长江而下,直至重庆。之后又顺途去了湖南、江西、广西和广东。他在游历了福州和杭州之后匆匆赶回北京,终于结束了这最后一次历时将近一年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