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隋唐史

隋唐史

中国断代通史,大史家深具功力的不朽之作
  • 字数: 49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岑仲勉 著
  • 商品条码: 97875680255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隋唐史》由岑仲勉先生编纂,他的历史学是中国近代以来、在新旧交替而又急剧变革的这一特定时代下产生的,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主要讲述了隋史和唐史两个方面,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本书语言通俗,见解深邃,把隋唐时期的重大问题一个个如剥笋抽丝般给你陈列出来。
作者简介
岑仲勉(1885—1961年) ,现代有名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在先秦史、隋唐史、中外交通史、民族史、史地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主张西周封建说。著有《元和姓撰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黄河变迁史》、《岑仲勉学术论文集》等。
目录
《隋唐史.上》
隋史
第一节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
第二节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中央集权之中心工作
第三节国防设备之概况
第四节突厥之起源及为患中国
第五节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关系——丝绢贸易
第六节突厥之内争、分裂及南附
第七节突厥文化、风俗与我国之比较
第八节平陈
第九节隋代三大工程——建筑与水利
第十节杨氏家庭之变——专制之毒
第十一节炀帝之穷奢极欲
第十二节疆域之开拓
第十三节隋对西北之交通
第十四节对北方交通及所谓“铁勒”
第十五节印刷术发明
第十六节西乐输入
第十七节三伐高丽
第十八节隋代经济发展之概况
第十九节义师蜂起
附录一试用辩证法解说隋史之一节
附录二论陈亡之必然性
唐史
第一节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第二节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第三节太宗平服西域
第四节贞观之治
第五节宰相制度之屡变
第六节门第之见与郡望
第七节高宗继成大业
第八节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第九节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第十节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第十一节隋、唐之漕运
第十二节唐之中衰
第十三节武则天之为人
第十四节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佛道之争
第十五节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第十六节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第十七节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第十八节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第十九节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第二十节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第二十一节唐之府兵及骑
第二十二节边兵
第二十三节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从《实践论》
看诗词与音乐之分合
第二十四节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第二十五节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第二十六节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第二十七节安史之乱
第二十八节藩镇之祸
第二十九节西南之开发
第三十节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第三十一节南诏之兴
第三十二节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第三十三节唐之马政
第三十四节西方宗教之输入
第三十五节宦官之祸
第三十六节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第三十七节唐之均田
第三十八节租庸调及杂征徭
第三十九节租庸调变为两税
《隋唐史.下》
第四十节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附和籴
第四十一节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第四十二节钱币及矿冶
第四十三节庄田
第四十四节武宗之攘外安内
第四十五节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李德裕无党(范摅、《玉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第四十六节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第四十七节西北之内附部落
第四十八节外族之徙入与汉化(附蜑之名称)
第四十九节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第五十节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第五十一节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第五十二节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第五十三节职官概论
第五十四节散官、爵、勋及赐
第五十五节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第五十六节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第五十七节手工业及物产
第五十八节市虚及商务
第五十九节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第六十节黄河及河源发见
第六十一节水利
第六十二节学术与小说
第六十三节历法、天文
第六十四节艺术
第六十五节乐、舞及百戏
第六十六节服饰
第六十七节社会杂缀
第六十八节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编 撰 简 言郭沫若先生曾言,写语体比写文言字数要增三分之一。现在讲义油印,字体已缩至小无可小,加以纸张、页数之限制,为适应本校经济状况,自不得不采用文言。中古史料全是文言,如翻作语体,稍不留神,即失去或违反原文之意义;而且无数名词,难以转俗,势不能不多插引号“”,文语夹杂,阅览时更增一层困难。同时,不了解文言,就无法直接阅读古文;学生在高中之日,既多专攻语体,如大学仍不授以浅易文言,为之引导,则到将来自己阅读时候,必发生许多误解,展转贻累,为害不浅。近年学者,甚至旧日名家,圈点古书,往往失句,欲救其弊,是须预防。中国新史学研究会规定:“各通史组都在讨论教学提纲,各断代史组都在讨论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本讲义之编撰,大致与此一规定相符,极力避免与通史之讲授相复,无使徒耗光阴,不裨实用。详言之,编撰目的,即在向“专门化”之途径转进,每一问题,恒胪列众说,可解决者加以断论,未可解决者暂行存疑,庶学生将来出而执教,不至面对难题,即从事研究,亦能略有基础。通史讲授,多浑括全朝,然有利亦有弊,其结果往往抹煞多少时间性。本篇编次,有时序或重点可循者,仍按后先叙述,不特求与通史避复,亦以补其所略。苏轼称韩文起八代之衰,此以名家之言而漫不加察者也。由骈文转为散文,高、武间陈子昂实开其先,唐人具有定论,继陈而起之散文作家,实繁有徒,下逮韩、柳,完全踏入锻炼之途,唐文至此,已登峰造极。稍后,即转入樊宗师之涩体,终唐之世,无复有抗衡者。欧阳修作文重简(如《新唐书》)、炼(如《醉翁亭记》),故盛推韩,由今观之,韩可谓为“散文之古文”,去古愈远,然可信当时一般人读之,亦非明白易晓者。故推究唐文改革,分应附于高、武之间,以纠正九百年来之错觉,此又历史时间性不可抹煞之一例。汉武力征匈奴,匈奴不得志于东,乃转而西向;亚历山大王之拓境,接于今新疆之西边;帖木儿方整军东征,偶然殂谢。此等大事,我国史家多熟视无睹。余曾谓读愈古之史,愈须通晓世界史,最近亦有联系世界史之揭示。今试就突厥言之,彼得周、齐岁馈缯绢,不适于用,谋专利转鬻于波斯;波斯弗应,又远求之东罗马。夫于是产生突厥、波斯之战争,产生波斯、东罗马之廿年战争,其导线则不外我国之丝业。世界上无绝对孤立之民族或国家,对于其他民族或国家,彼此总会发生多少相互的影响,故凡关于对外事件,本篇尤郑重视之。历朝制度、名物,每更一姓,虽必有所易,然易者其名,不易者其实。甚至外族侵入,仍有相联之迹(如唐府兵与元怯薛,特勤与台吉,莫离与贝勒等),故每论到典章、文物,非徒略溯其始,抑且终论其变,求类乎通史之“通”,不锢于断代史之“断”。凡斯管见,约陈数端,愿与同事、同学切商之。岑仲勉一九五○年后    记一九五○年初编隋唐史讲义,据学生反映,要求成立一完整中心系统,将各重要问题配合来讲授。我当时曾报告组织,以为此种提议,自是近年之迫切要求,故讲授各节之间,往往指出其联系性质,然亦自有许多困难之点:(1)秦以后每一朝的历史,几无不是前朝之复演,脱不了封建性质,这就是我国近世以前历史的重心。(2)断代史与通史讲授应略有不同,前者似当对事实作更详细之叙述,倘过求总括,便易流于概论,与一般通史无异。(3)尤其是,每朝总有其极盛、中衰、崩溃的时期,各有环境,不断发展,同一类的事实未必能拉在一起,且容易抹煞时间性。(4)以一个观点来总括许多问题,最容易流入唯心论的解释,一着错则全盘皆错,贻误后学不少。若分题解释,是取法于纪事本末的体裁。(5)大学生的攻读,应鼓励自觉而不应偏重灌输,如专凭个人意见来论断,则易流入暗示而阻窒其进步。(6)而且我国中古史的史料,在许多方面,仍感觉缺乏(例如晚唐史料,多属牛党著述,关于盛唐的府兵制度的记述,亦极不完备),吾人往往只见其片面,就无从遽下判断。(7)一般承认之旧说,倘细加分析,仍不少误解。(如谓府兵废而唐衰,然府兵制亦具许多弱点,且处于不得不废之势。又谓开元之盛,产生李、杜之诗,然唐代极盛时期不在开元)即发觉前人许多错误,更不轻容易自以为是,而包括多个问题于一个观点之下。况杨隋御宇,先后仅三十余年,时间极短而事实颇复,情形亦自有异。(8)断代史中更有若干独立的问题。总之,此为讲授断代史方法之一个大问题,学生的要求,当尽可能副其期望,但不能完全迁就。全书大致都本此方针进行。其《唐史》五十三节以下,到一九五三年暑假前才告续完,此后一年间又略辑补充材料,发给诸生。去岁十一月承高等教育出版社函,属将上下册合并修改,公开出版,始再着手整理,接纳时人批评,汰其芜秽,间有拙见不敢苟同者亦再申管见,凡以表争鸣之实,初无求遂过之心。附图中一半系托地理系徐均祥同志代为描绘,誊贴之事则邹生文光任之,并附于此,以识不忘。一九五七年一月仲勉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