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茶事一年间

茶事一年间

美文集合,以百科的形式了解多种乡间植物,跟随作者一同进入到不同感觉的年代记忆中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作者: 何频 著;李辉,王刘纯 丛书主编 著
  • 商品条码: 978753478476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8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茶事一年间》稿是作者何频发表于《文汇报》“笔会”专栏上的文章的结集,时间跨度从96年到06年大约十年间。作者关于草木的观察、思考与考证,探幽发微,为草木立传,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内容方面以作者的主要见闻为主,通过对数百种花草树木的白描式叙写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共同构成一幅幅乡村闲适的风景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以百科的形式了解了多种乡间植物,也跟随作者一同进入到不同感觉的年代记忆中,体会到作者心境与大自然的交融,架起了一座都市读书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桥梁。
作者简介
何频,本名赵和平。1956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人。1974年修武三中毕业。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中国学生运动史话》(河南人民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集中散文随笔写作,出版有《羞人的藏书票》(大象出版社),《只有梅花是知己》(长江文艺出版社),《文人的闲话》(花城出版社),《见花》(北京三联书店)等文集。2008年出版的《看草》(河南文艺出版社)和2012年的《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河南文艺出版社),获当年“中国*美的书”奖。 以散文随笔写作为主,出书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山里茶花》一文,2006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其高中语文阅读文库,江苏、重庆等地用作试题。长期为国内多家报刊撰稿,当下有花事人心(《北京晚报》),看草之余(《南方都市报》)等文化专栏。
目录
细微之妙,何止草木
――《茶事一年间》序
看草归来
商陆
荷花生日
雁来红
七夕
一棵旺盛而又安静的树
己丑年的齐白石
西南联大访碑记
蔓菁 萝卜
迟布谷
白蒿和面条棵
布谷、《古炉》和方言写作
苦菜的滋味
茶事一年间
黄苗子和徐悲鸿
故居散碎
布谷飞过南水北调中线
香芋和山药蛋
好水多茭白
齐白石与赛金花
透过霾
记塘栖拜梅
草绿窗前正看书
吴征镒的文艺癖及草木小言
施蛰存与张伯驹
婆婆纳 翻白草
梅夏话紫苏
有橘有枳
谈艺三书小札
菜花与麦花
入夏的野菜
微信里的董鼎山和黄宗英
麻子和荏子
花生花生
蔓菁帖 洋蔓菁
一错二错连三错
雅藏书作画
文字锋芒
赏画读书访高莽
邓拓的题画诗
读书当知言外意
草木知己 朱航满
见花是花 看草是草
摘要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