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通海口记忆

通海口记忆

  • 字数: 67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熊镜川 著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5021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通海口记忆》是《通镇往事》的姊妹篇,全书分为时政篇、乡情篇、忆念篇、旧貌篇、杂谈篇、人物篇、民风篇和书评八个部分,把通海口镇的近现代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共收录文章127篇,图文并茂,史料真实,可读性强,是一部弘扬乡土文化、充满正能量的好书。
目录
与通海口 涂阳斌沔阳工作经验推向全国 陆华珍、戴水生、陈少颉我所经历的反“五风”运动 谢崇华沔阳县沙岭农业合作社在实行包工制以后怎样改进生产队的领导方法 余述汉、魏光荣通海口镇工会成立后所开展的工作 李佐青居委会 雷本海、韩训政、莫茂修县委工作队在星红 张光照/文 但召旭/整理通海口城镇道路街巷的命名与标识 莫茂修难以忘怀的年代 李明清记通海口知青工作乡音与方言 熊镜川在农村的岁月 莫茂修童年那些事儿 曾令益一方水土一方人 曾令益水灾·水阁·荒年 郭祥刚党的富民政策引领着通海口镇人民奔小康 郭祥刚马禼子打锣 韩训政难忘的故事盛会 庞生桂往昔的故事 张光照诗词二首 唐祝三七十二年——跨越海峡的思念 张曼九十三岁台湾老人唐祝三的故园情徐友益与九命一案 唐敦新赤卫队夜袭於家渡 王志华我在通海口镇工作的回忆点滴 曾定邦排湖岸边是家乡 鄢烈山石家垸传奇 李庆成我忆念的乡村小学 涂阳斌再忆先父夏愚诚 夏甸清我的青春岁月 谢守鼎我是当年女知青 张道兰难忘的岁月 戴武山寻觅故乡 朱墨甲午年金秋回故乡散记理想之花常开在心中 朱墨两头犟牛 朱墨韩斌记和它的女掌柜 韩训华旅台三十年见闻散记 王庆汉文马汉昌推荐八年浴血抗战 文善道一个老黄埔生的片段回忆以粮为纲时代的排头兵 秦贵坤纸船明烛照天烧 王恒琪回首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亲历岁月一颗璀璨的明珠 郭祥刚我的老师 张礼成良师益友王恒璧 张礼成我的农机生涯 黄天佑我的母校通海口中学 李炎高熊氏糕点有传人 熊自强熊自力熊自龙办试验田 钟儒柱(难忘的松宜铁路建设 文必发小人物的科研梦 胡增民缅怀雷万春先生 张珍道缅怀邓友庆老师 李炎高怀念冯方才先生 聂传松口述张礼成整理忆梁崇礼老师 张定福怀念恩师田光泽先生 曾令益我的幺叔王自明 王东柏我的奶奶 曾德雄忆慈母二三事 邓友武怀念母亲 马汉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夏璧清记通海口所官办小学 雷震山当年的通海口南正街 雷震山老字号的故事 熊镜川合作街与堤街 秦前灯财神庙旧址的变迁 秦前灯九家街的由来 秦前灯莫茂修毛范垸与永湘河 秦前灯古老集市的兴衰 王志华於家渡与官路小镇通海口粮所优质服务成果回顾 贾文斌文马汉昌推荐我记忆中的通海口食品所 马道富文王泉远整理记通海口棉花门市部 文必发忆通海口供销社 陈宗江文王泉远整理忆通海口国营拖拉机站 余功权通海口小学之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前的通海口手工业 罗明远胡幼松故居简介 唐敦新马套有个汆子窑 王志华传统渔具及其应用 王志华姜一来石垸 郭登洲和血丹传奇 谢守鼎海洋食品厂的故事 熊自力杂货老店德懋恒 韩训清韩训政说说李家牛行 马道富关于国民党一二八师的训诫与口号 熊镜川民改中的那些事 熊镜川张难先与夏愚诚的文字交往 夏志芳我的乡谁的土 曾德雄年春节返乡记我的右派经历与农民生涯 雷震山家乡的鸟 张礼成有一个空场 张礼成电影的回忆 张礼成老剧院的故事 张礼成茶馆与评书 张礼成话说柴禾 张礼成剃头铺的兴衰 张礼成从步行说起 张礼成那几年 张礼成一个普通的布袋 李炎高/文,熊镜川/整理往事闲语 汪祖典难忘的一课 陈元华惊马 韩训政南京港的枪声 马道富迟到的春天 魏尚斌口述王泉远整理秋虫趣事 雷震山沔阳之殇 戴武山七十寿辰静悄悄 朱同炳失传的手艺 王泉远拼上生命也乐意 涂阳斌为胡幼松同志诞生周年而作血没有白流 方彦记胡幼松烈士沔西名医陈万选 荣延振/陈五一朱墨仙桃人的骄傲 鄢烈山九头鸟不仅仅只是一个传说 李辉记军旅艺术家朱墨农民画家熊庆华 陈涛网友赞其中国的梵高汤宝田的平凡人生 汤远珊大汉太尉张定边 王志华王克松沔阳籍大清官大孝子王冕南 王志华采桑村的带头人黄霞清 吴志洪一个从通海口走出去的好干部 陈勇先父陈昌金二三事人间自有真情在 夏志高我的嫂子 李圣兵奖章的一半属于你 曾祥龙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周守庆严腊英严新红感恩社会的故事 严新珍王冕南家族家规赏析 王志华重修曾氏族谱记 曾令益翁媳通信 雷正元请七姐 韩训政回忆力量的源泉 张忠华百年文脉一镇风流 简希刚后记
摘要
前言继《通镇往事》于2015年出版之后,在编纂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经过编纂小组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历时近三年,《通海口记忆》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作为《通镇往事》的姊妹篇,《通海口记忆》在沿袭《通镇往事》创作宗旨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了史料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也兼顾了可读性。在通海口镇的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故事,也犯过许多错误,但都及时地发现了、纠正了。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成功了! 本书在地域上采用了“大通海口”的概念,所涉及的人和事涵盖了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75年前通海口的辖区范围,有些人或事涉及沔城、陈场等附近乡镇。谨在此加以说明。后记自《通镇往事》问世以来,续编的事就摆上了议事日程,顾绍柏先生曾多次明确表示不再参与此事,谁来接任总纂- 经多次协商,这一重任终于压在了我的肩上。我本是一个文科料子出于多种考虑,最终选择了理工科,自打与农机结缘后我曾暗下决心不写与专业无关的文字几十年来我一直恪守这一诺言以致仅有的一点文字功底几乎全部荒废了,要我担任总纂自知力不从心也曾以各种理由婉辞终因众望所归盛情难却也只好勉为其难了。本书从成集到付梓非我一己之力,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纂过程中编纂委员会的负责人刘祖荣、莫茂修、马道富、韩训政、熊自强等同志多方协调严格把关,以我为首的编纂小组成员曾令益、韩训政、王泉远、张礼成等同志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使编纂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稿件的取舍文章的修改都经过会议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定案这样做对保证本书的质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书名定为“逝者如斯”,但出版社提示“逝者如斯”这个书名不太合适建议改用“通镇记忆”作为书名,但我们不同意将通海口镇简称为“通镇”。其一通海口地名被简称为“通镇”始见于“通镇往事”的书名,通镇一说既未见诸史料亦不闻于市井也不宜采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将通海口镇简称为“通镇”,有悖地名法,于是就有了“通海口记忆”这个书名,直到签订出版合同时我们再次提及书名问题方知其中原委,原来中华书局已出版了一本名曰《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因此我们不得不忍痛舍弃原书名。在编纂过程中老伙伴们尽心竭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令我十分感动,王泉远先生在搜集稿件、初审整理、交付打印并及时纠正打印中的错误等方面作了十分细致而扎实的工作对加快编纂进程起了重要作用,老伴见他日夜泡在打印处既心疼又打趣地说:“这书编得好,王泉远每天有事做忙得连麻将也不打了。”曾令益、韩训政、张礼成三位先生除撰稿、审稿外,还热情承担了部分稿件的修改任务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压力,马道富先生在筹资、组稿、撰稿等方面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莫茂修先生除积极撰稿外,后期在校对、摄影和插图搜集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于他们的密切配合与无私奉献在此深表感谢。本书共收录文章127篇,参加撰稿者绝大多数已年逾古稀,他们不顾年老体弱有的甚至拖着病体撰写出许多好文章实属难能可贵,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文章未能被收载谨致歉意。夏甸清先生在健康欠佳的情况下百忙之中热情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本书的封面设计谨此致谢。黄天亮、雷本海、韩祖英、李佑垓、曹乾榜、熊良海、定梅生等人对本书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此外,镇领导对本书的编纂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客居武汉的颜永仁、戴武山等乡友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为本书的出版解决了部分资金缺口,前仙桃市粮食局局长马汉昌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仍秉持老骥伏枥的精神不仅为本书组织稿件还亲自撰写文章,湖北元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乡友黎昕先生为本书的编纂出版提供了热心的赞助,对各位给予本书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鄢烈山先生和贤婿魏敦友博士在百忙之中分别为本书写了序言张忠华和简习刚二位先生分别为本书写了书评深表谢忱, 敦友博士在文中对我多有褒扬之词令我不安,我曾致电南宁建议将“一位”老者改为“一群”老者,并将文中涉及我个人的部分内容略去他执意不允并以文责自负婉拒,既然如此,就权作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书作者多为耄耋老者,更非科班出身,连我这个并不称职的所谓总纂也只是一个学农机出生的门外汉,因此书中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斧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