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间的力量

民间的力量

  • 字数: 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建东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5680095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建东、周洪宇编著的《民间的力量--宋代民间士人的教育活动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专题研究丛书》以两宋剧烈的社会变革为历史背景,围绕宋代一个基层知识群体――民间士人群体的教育活动展开论述,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群体在官学、书院、私学、基层社会、勾栏瓦肆等不同教育场所的“原生态”教育活动场景,在徐徐展开宋代流动而丰富多彩的教育历史画卷的同时,深度呈现这一群体协助宋代统治集团共同维系国体、化民成俗的践行过程。著作顺应视野下移的学术新动向,借鉴社会学相关理论,注重历史感的氤氲,将国家、教育精英和民间学者共同纳入研究视野,用更为立体、完整的研究维度来丰富历史面相,探索历史之真。
作者简介
周洪宇,195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问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的四个世界》、《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画传》、《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中部教育论》、《乐为教育鼓与呼》、《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人大议案》等专著。主编并出版《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陶行知研究在海外》等论著。研究成果1O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和中职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等多项人大建议,促成了国家有关政策出台。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和中国教育宣传网等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
四、学术史回顾
五、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
第二章 宋代民间士人的营生与理想
第一节 易水悲歌:民间士人的营生
一、以所学教后生
二、作商贾于世
三、躬耕以为养
四、悬壶济世
第二节 宋代民间士人视教育为理想的原因剖析
一、师道复兴
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加
三、书籍条件的具备
四、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地方教化的需要
五、束:不必“俯首乞怜于人”
第三章 官学讲坛上的历史背影
第一节 酝酿:宋初官学教育与科举取士的艰难博弈
一、官学的沉寂与科举的喧嚣
二、帷幕拉开:官学重焕生机提供的历史机遇
第二节 巅峰舞台:中央官学里的民间教育家
一、崛起于乡党之学
二、重振太学
三、两宋之际:转向新的学术阵地
第三节 华丽转身:执教州县学的“乡里宿学有道业者”
一、地方官学竞相延聘
二、设坛讲学
三、走下讲坛:社会教化与日常生活
第四章 “留意斯文”:民间士人的书院教育活动
第一节 开放的讲学活动
一、弘扬学说,砥砺学问
二、会讲:大师间的学术争鸣
第二节 负笈寻师:书院游学活动的兴起
一、从官学到书院:两宋之际游学重心的转移
二、书院游学盛况
三、书院游学活动的文教意义
第五章 “忍饥坐谈道”:乡先生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课堂教学场景
一、升堂讲授
二、教学内容
三、师生关系
第二节 精神世界
一、孔颜乐处
二、德泽乡里
三、文人气质
第三节 情感生活
一、张复秀才的爱情
二、乡先生乐君的一天
第四节 社会交游网络
一、与家长的交往
二、与士林相接
三、对门生的倚重
第六章 教育视域下民间士人的藏书活动
第一节 收藏旨趣:“志在于学而不求安”
一、纠正讹误,整理善本
二、刊印图书,润泽四方
三、研习学问,传承文化
第二节 “会友朋,教子弟”:藏书教育功能的空前彰显
一、以书会友,嘉惠士林
二、“藏书教子孙”
三、聚书授徒
第七章 民间士人与地方教化
第一节 长者之风:民间宿儒的道德教化活动
一、敦睦乡邻,息讼美俗
二、济贫恤困,热心慈善
第二节 卑微者的尊严:民间伎艺人的文艺教化活动
一、“满村听说”:讲史人的道德说教
二、影戏
三、“无过虫”:讽谏时政的杂剧伶人
结语 谁主沉浮:宋代教育历史上的精英与民众
一、都是“剧作者”:推动宋代教育事业步入繁盛的“历史合力”
二、无愧于时代:宋代民间士人独特的教育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