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对话福田亚细男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对话福田亚细男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作者: (日)福田亚细男,(日)菅丰,(日)塚原伸治 著 陈志勤,赵彦民,彭伟文 译
  • 商品条码: 978754743582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4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二〇世紀民俗学」を乗り越える——私たちは福田アジオとの討論から何を学ぶか?》中文版著作 一场高手云集的“学术论剑”,对话日本民俗学会前会长福田亚细男——继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之后公认的日本民俗学第二代领军人物 ,探讨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0年7月31日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举行的主题为“超越福田亚细男——我们能否从‘20世纪民俗学’实现飞跃?”的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的全程研讨记录。本书主要探讨了6个方面的内容:课题1:民俗学的定义问题;课题2:民俗学的方法问题;课题3:传承母体论的问题;课题4:民俗学的国际性问题;课题5: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课题6: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作者简介
[ 日 ] 福田亚细男 1941年出生于日本三重县,1971年东京教育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史学专业硕士毕业,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著有《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柳田国男与民俗学》《柳田国男的民俗学》《日本的民俗学——“野”之学问200年》等;参与编著《民俗调查手册》《日本民俗学概论》《日本民俗大辞典》等。 [ 日 ]菅丰 1963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县,1991年毕业于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博士,东京大学教授。著有《河川属于谁?——人与环境的民俗学》等;参与编著《人与动物的日本史3——动物与现代社会》《地方·公共资源的可能性——自治与环境的新关系》等。 [ 日 ]塚原伸治 1984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县,2011年毕业于筑波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东京大学博士后。主要论文有:《街头的“买卖”关系——围绕生意的两种缘分》《作为经营战略的“传统”——地方都市零售业的传统性商业惯行的选择》等。 译者简介 陈志勤 女 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硕士、国际开发研究科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发表中外文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地方社会与民俗文化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人与水的环境民俗学——江南地域“水乡民俗”的变容》(一粒书房)、《崇祯年间山阴·会稽的救荒与乡绅的作用》(一粒书房)。 赵彦民 男 197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名古屋大学学术博士。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现任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中外论文多篇,代表性著作有:《冷水沟村》(山东大学出版社)、《“满洲移民”的历史与记忆》(明石书店)、《满洲爱国信浓村的生活》(三重大学出版会)。 彭伟文 女 1971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日本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民俗。发表中外论文多篇,主要专著有《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译著《木棉以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女性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1
序言/5
凡例/9
序章为民俗学的衰颓而悲哀的福田亚细男/1
前言/1
将20世纪民俗学具象化的福田亚细男/3
为民俗学的衰颓而悲哀/7
失去存在理由的民俗学应该消失/12
民俗学不是永远不灭的——20世纪民俗学的去向/15
课题1民俗学的定义问题/22
民俗学的定义/24
不把民俗学作为特殊的学科/29
福田定义的意图/31
“历史民俗学派”的特征/34
不断变化的海外民俗学/38
历史民俗学是否一直是民俗学变革的“障碍”?/43
超越个人的体验、经验后所发现的认识/47
民俗学可以消失吗?/50
课题2民俗学的方法问题/53
民俗学的理论危机/54
历史认识的新方法是什么?/59
“历史、再见”之后有取而代之的方法吗?/63
课题3传承母体论的问题/67
关于传承母体论的课题/68
传承母体的理论/69
传承母体论的功过/73
其他学科对传承母体论的影响/75
村落的类型论把握/78
能适用于“新的民俗”吗?/80
从“个人”出发把握民俗/82
课题4民俗学的国际性问题/84
民俗学的国际性/85
在世界上孤立的日本民俗学/89
一国民俗学的问题、比较民俗学的问题/95
去除一国民俗学/97
跨文化理解的困难性/100
课题5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106
民俗学调查方法的改变/108
调查手册与集团型调查产生的背景/113
《民俗调查手册》的功罪/117
自治体史编纂事业的现在评价/122
为什么民俗编加入自治体史?/126
课题6民俗学的实践问题/132
失去实践性的民俗学/133
排除眼前现实的民俗学/137
对福田亚细男的实践的提问/141
多样的实践形式/143
柳田国男的实践和宫本常一的实践/147
与现场观众的讨论/151
总括/161
参考文献/163
附录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171
后记/20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