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图谱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图谱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徐觉哉 著
  • 商品条码: 97875486157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之一本。近代中国思潮纷呈,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当时报端披露:“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合。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形”。可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以“均富”与“平等”为重要诉求的人类理想,对近代各种思潮都有感染力、辐射力和冲击力,并成为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尤其十月革命以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接踵而至,有识之士纷纷改换门庭,拥抱社会主义,不同程度地将社会主义纳入其思想框架。从洪秀全推崇“天朝田亩”的农业社会主义, 到康有为赞赏“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主义;从胡适、傅斯年鼓吹“群己权界”的自由社会主义,到孙中山主张“贫富均等”的民生社会主义;从刘师复传播的“互助生存”的无政府主义,到江亢虎策划“自由宪政”的社会民主主义;从梁启超、张东荪推行“产业自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到梁漱溟倡导“民族自救”的乡村社会主义;从张君劢选择的“修正民主”的国家社会主义,到张仕章“耶稣救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等。这些儒家的、激进的、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潮虽然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倾慕却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代表了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这种均贫富、人人为公、人得其所的大同理想构成了社会主义被民众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渊源;同时,在本土思想资源充分具备的条件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民族危机又催生了近代有识之士对社会主义的关注,将之作为一种救国的学说进行大规模的传布与阐释,从而共同吹响了社会主义的集结号,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多元谱系。
作者简介
徐觉哉,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中华大地吹起社会主义集结号――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多元谱系徐觉哉
洪秀全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中发表具有农业社会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
晚清译官张德彝在《随使法国记》中有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详尽记载
《西国近事汇编》最早报道西方工人运动并首次使用“康密尼”一词
“社会主义”一词初次出现于《时务报》题为《硕儒讣音》的译文里
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最早出现“乌托邦”一词
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最早披露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
《万国公报》刊登的《大同学》称社会主义为“安民新学”
梁启超在《干涉与放任》一文中肇始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
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
20世纪初留日学子开辟首条社会主义输入的通道
马君武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并最早公布一批经典著作书目
第一本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译著《近世社会主义》问世
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一书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孙中山在复友人函中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不能须臾忘者”
朱执信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最早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近世界六十名人》最早传入马克思肖像
刘师培、何震在东京创办《天义》报鼓吹“国粹”与“互助论”糅合的无政府主义
吴稚晖等人在巴黎创办《新世纪》以鼓吹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起家
刘师培、张继在东京成立我国最早的无政府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
刘师培在《天义》报发表恩格斯著作首篇中译文
李石曾最早在《新世纪》发表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中文节译本
江亢虎在杭州女学联大会上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演说之始
江亢虎在上海张园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以输布广义社会主义之学说
宋教仁在《民立报》发表《社会主义商榷》对四种社会主义学说作出评价和取舍
江亢虎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中国社会党
刘师复发起成立国内第一个传播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晦鸣学舍”
康有为在《不忍》杂志连载乌托邦社会主义巨著《大同书》
刘师复在《民声》刊布否定孙中山、江亢虎之社会主义一文
《民国日报》等首次报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
《东方杂志》初次载文介绍列宁的生平事业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并创办《湘江评论》周刊
《新青年》杂志由“民主与科学”启蒙向马克思主义传播过渡
周作人首发《日本的新村》后掀起的乌托邦“新村主义”运动
首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欧洲渠道
北京《晨报》副刊开辟国内第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
戴季陶等创办以研究报道劳工运动为主旨的《星期评论》
邵力子在上海《民国日报》刊出“五四时期”著名的“觉悟”副刊
李大钊与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周恩来在天津创办“觉悟社”和《觉悟》杂志
张东荪在《解放与改造》上首次公开打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旗号
戴季陶在《新年告商界诸君》中驳斥胡适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批评
从武汉“利群书社”走来上海出任《中国青年》主编的恽代英
李大钊组织成立国内第一个“马克斯学说研究会”
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图书收藏室“亢慕义斋”
《新青年》和《星期评论》首次发刊“劳动节纪念号”
张君劢在《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中提出对“议会”或“革命”道路之辨析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
上海“外国语学社”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苏俄线路
B.罗素的访华演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论战的直接导火索
陈独秀的《谈政治》一文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反击无政府主义的序幕
李季翻译的第一本《社会主义史》中译本面世
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
李达主编的中共第一份党刊《共产党》连发六篇指导建党的《短言》
高一涵在《欧洲政治思想小史》中给“社会主义”下了三种定义
《共产党》月刊创刊号首次集中推荐十九本列宁的重要著作
国内第一部介绍阶级斗争学说的中译本《阶级争斗》作为“新青年丛书”出版
高一涵认定中国社会能够“跨越资本主义”而“达到社会主义的时代”
李季发布《社会主义之思潮及运动》一书中译本出版预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共第一个纲领的诞生及其失落后的海外寻觅
施存统在《马克思底共产主义》中最早阐述实现共产主义的三个时期及其特征
中共首个出版机构成立并规划马列经典的出版
《时事新报》“学灯”增辟“社会主义研究”副刊竖起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旗帜
瞿秋白在《晨报》连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全方位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之真相
列宁为共产国际“二大”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最初由《先驱》传入中国
中共为K.李卜克内西和R.卢森堡编著纪念册以对其笃信的主义和人格深表同情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编印第一本《马克思纪念册》
中共“二大”明文制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张闻天从美国传回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苏俄文告并在《民国日报》首次传播
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中文歌词首次发表于《新青年》
中共建立第二家以“上海书店”为中心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
“列宁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正式出场和传播
毛泽东阐述革命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发于《革命》半月刊
马克思主义通俗理论读物《共产主义的ABC》中译本成为革命青年的入门老师
西学东渐中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向“耶稣主义”转型
广州各界举行首届巴黎公社纪念大会并编印第一本纪念手册
胡适在《欧游中道寄书》中提出“自由的社会主义”命题
李季著述我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在平凡书局出版
杨匏安用唯物史观编译世界历史的拓荒之作:《西洋史要》
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第一个中译本问世
吴亮平首次翻译的《反杜林论》中译本由江南书店出版
张君劢等人以《再生》为阵地推出“修正的民主政治”和“国家社会主义”方案
刘麟生推出《乌托邦》首个中文全译本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力主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完成对“村落社会”的改造
华人方乃宜辑译的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在莫斯科出版
中共在延安清凉山创立出版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的“解放社”
延安成立首个经典著作编译机构“马克思列宁学院编译部”
郭大力和王亚南合作完成《资本论》第一个全译本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及其任务
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作了系统论述
张君劢发表《社会主义之方向转变》主张仿效西方走向“民主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作出加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工作的决定
F.梅林撰写的《马克思传》中译本首次出版
中共中央规定12本“干部必读”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