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访美丽新世界

重访美丽新世界

  • 字数: 285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英)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著;章艳 译
  • 商品条码: 978751172940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阿道斯·赫胥黎著的《重访美丽新世界(精)》包括《美丽新世界》和《重访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美丽新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预言了一个机械文明下人类丧失自由与思考的可怖未来。它出版28年后的1958年,当初的预言慢慢开始成为现实,赫胥黎结合社会现实,从人口膨胀、组织臃肿、独裁统治、自由理念等关键话题入手,写下了《重访美丽新世界》。《重访美丽新世界》对“二战”后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精彩绝伦的分析,预言了世界两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未来,同时对《美丽新世界》和《1984》做了详细比较。它广泛地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理论。舆论认为,赫胥黎对现代人类社会的认识至少超出普通人50年。
作者简介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有名作家、学者、剧作家、诗人。1932年发表反乌托邦经典之作《美丽新世界》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回响与激烈的讨论,并对文化、音乐、电影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在这些作品中,他始终都在探索和解释人类生活和感知的意义及可能性。
章艳,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理论研究方向为文化翻译和翻译美学。译作另有《娱乐至死》《通往明天的唯独道路——安·兰德专栏集萃》《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与玛丽·麦卡锡通信集(1949-1975)》(尚未出版)等。
目录
导读自由与奴役
前言
1946年版序言
重访美丽新世界
一人口过剩问题
二数量、质量和道德
三过度的组织化
四民主社会里的宣传
五独裁统治下的宣传
六销售艺术
七洗脑术
八化学药品的诱服力
九潜意识诱服
十睡眠教学法
十一以自由为目的的教育
十二我们能做些什么?
美丽新世界
第一章―第十八章
关于作者
阿道斯·赫胥黎:思考的一生
关于本书
过于超前?:对《美丽新世界》(1932)的当代思考
成真的预言:对《重访美丽新世界》(1958)的当代思考
延伸阅读
给乔治·奥威尔的一封信
译后记
摘要
1946年版序言

所有的道德家就会同意,慢性悔恨是一种最不健康的情绪。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可以忏悔,然后尽自己所能进行弥补,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千万不要沉浸在过去的错误中,在淤泥中打滚绝对无法让你变得干净。
艺术也有自己的道德观,有很多艺术道德的准则和普通伦理的准则是一样的,至少是相似的。例如,不论是对于蹩脚的艺术还是错误的行为来说,悔恨都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我们应该找出不足,承认不足,然后,如果可能,就要在未来避免重复。去深究一部二十年前完成的文学作品中的不足,去试图修补一部有缺陷的作品让它变得完美,把中年时光耗费在弥补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艺术创作之过上——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徒劳无功的。这就是为什么,眼前的新版《美丽新世界》和老版并无二致。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缺陷显而易见,但是如果要弥补这些缺陷,我就得重写这本书,而且在重写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因为岁数增长而发生变化的人,我很可能在改正它的一些缺点时把它原来的优点也一并抛弃了。所以,我抵制住了在悔恨中打滚的诱惑,宁愿把优缺点都扔在一边,去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
但是,我还是应该至少提一下这本书里最严重的一个缺陷,请容我慢慢道来。书中的野蛮人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乌托邦社会里的疯狂生活,一个是印第安部落里的原始生活,后者虽更接近人性,但也同样奇怪反常。在我当时写这本书时,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有自由的意志对不同类型的疯狂进行选择是件有意思的事,而且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为了获得戏剧效果,我让野蛮人说的话和他的生活环境有相当大的距离(他所处的宗教一半是生殖崇拜一半是苦修式1的残忍),即使他熟悉莎士比亚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说话。在书的末尾,他失去了理智,印第安宗教中的苦修主义占了上风,他对自己进行疯狂的自虐,最后绝望地自杀了。“他们从此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这让本书作者这种皮浪主义2的审美家感觉心安理得。
我在这里不想说理智是不可能的。虽然,我现在和过去一样都很悲哀地肯定,理智是很罕见的现象,但我还是相信,理智是可以获得的,而且我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理智。我在最近的好几本书里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而且还编写了一本理智者讨论理智的本质以及如何获得理智的文集,但一位很出色的批评家说我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在危机时代可悲的失败。我想,他的言下之意是,这位教授自己和他的同事们代表着令人激动的成功,这些人类的恩人理应得到尊重和纪念。让我们为这些教授们建一座万神殿吧,它应该坐落在欧洲或日本某个被毁坏的城市的废墟中,在殿门之上,我会用六七英尺大的字母写上这些简单的文字:献给这世上的教育家。如果你要寻找他的丰碑,请环顾四方。1
我们还是回到未来吧……如果我现在要重写这本书,我会给野蛮人第三个选择。在乌托邦和原始社会的两难境地之间,存在着理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那些美丽新世界的流亡者和逃难者身上实现了。他们生活在保留地的边境,在这种社会中,经济上提倡分权制和自由市场,政治上推行共产主义的合作社。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像是安息日,它们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让人为了它们改变并成为它们的奴隶(现在是这样,美丽新世界里更是如此)。宗教是人类对终极目标、对道或逻辑的知识以及超然神性有意识的有理性的追求。人们普遍信奉更高层级的功利主义,最大快乐原则将服从于终极目标原则——在每个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个被提出并回答的问题是:“我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这个思想或行为将对达到人的终极目标有何贡献,有何干扰?”

籍籍无名、却在自己的岗位为华人默默奉献的福益华(Edward Bliss, 1865—1960)。

如果我重写这本书,我会让在土著人中长大的野蛮人有机会直接了解乌托邦社会里自由合作的人们追求理智的事实后才让他到那里去。如果作了这样的修改,《美丽新世界》就会拥有艺术和哲学(请允许我把这样的一个大词用于一本小说里)的完整性,这些显然是我现在这本书所缺乏的。
但是,《美丽新世界》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不管它的艺术和哲学完整性如何,如果它的预言看上去可能会实现,那么这样一本关于未来的的书总能让人感兴趣。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我们沿着现代历史再往前走十五年,这些预言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在1931年和1946年之间这个痛苦的间隙中,有哪些事件已经证明了1931年的预言?
关于预言,我有一个明显的失败,《美丽新世界》没有提到核裂变。在这本书写作之前的很多年里,原子能的可能性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美丽新世界》没有提及这一点确实让人奇怪。我的老朋友罗伯特?尼科尔斯(Robert Nichols)曾经写过一个有关这个话题的剧本,非常成功。我记得我自己在二十年代后期出版的一本小说里也非正式地提到过这个话题。所以,就像我说的,福特七世纪的火箭和直升机还没有用这种原子核做能源似乎很奇怪。这个疏忽也许是不可原谅的,但至少是有理由可以轻松解释的。《美丽新世界》的主题不是有关科学进步本身,而是有关科学进步如何影响人类个体。物理、化学和工程的胜利是不言而喻的,书中唯一特别加以描述的科学进步是如何将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身上。只有生命科学可以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活质量,物质科学的运用要么毁灭生活,要么使生活变得异常复杂和难受,但是如果不是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作为工具,它们本身根本无法改变生活的自然状态和表现形式。原子能的释放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革命,但不是最彻底的终极革命(除非我们把自己炸成碎片以此来结束历史)。
真正具有革命性的革命不是在外部世界里取得的,而是在人的灵魂和肉体里。萨德伯爵生活在一个革命的时期,所以很自然地利用革命的理论来为自己独特的疯狂行为寻找合理性1。罗伯斯庇尔2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那是最肤浅的政治革命。再深入一点的,是巴贝夫3曾经试图发起的经济革命。萨德伯爵认为自己倡导的是真正具有革命性的革命,超越了政治和经济,是发生在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身上的革命,他们的身体将变成所有人共同的性财产,他们头脑里自然存在的廉耻、传统文明所要求的约束被全部清除。当然,施虐狂和真正的革命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萨德伯爵是个疯子,他多少应该意识得到他的革命目标是天下大乱和毁灭。美丽新世界中的领导者也许并不理智(从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上来说),但他们不是疯子,他们的目标不是无政府状态,而是社会稳定。他们是为了得到稳定才通过科学手段开展了终极的、个人化的真正具有革命性的革命。
但是我们所处的还只是第一阶段,还不是终极革命。在此之后的阶段也许是核战争,可是如果真的发生核战争,那么一切关于未来的预言都是多余的。但有一点是可以想见的,即使我们无法彻底停止战争,我们也许至少还有足够的理智像我们十八世纪的祖先一样理性地采取行动。事实上,三十年战争1难以想象的恐怖给了人们一个教训,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欧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有意识地抵制住运用毁灭性军事资源的诱惑,或者(在大多数的冲突中)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然,他们是侵略者,贪恋利益和荣耀,但他们也是保守主义者,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不让这个世界遭到破坏,这是他们持续的关注。可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保守主义者消失了,只剩下右派的民族激进分子和左派的民族激进分子。最后一个保守主义的政治家是兰斯道恩侯爵五世2,他写了一封信给《泰晤士报》,建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像十八世纪大多数的战争一





样以和谈结束,曾经持保守态度的报纸编辑拒绝刊登那封信。民族激进分子一意孤行,造成了我们都知道的后果——布尔什维克主义、法西斯主义、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毁灭和全球性的饥荒。
假设我们能够像我们的前辈从马格德堡3吸取教训一样从广岛吸取教训,我们也许有一天会面临一个虽谈不上和平,但只会发生有限破坏性的战争时期。我们可以假设,在那个时期,核能将只用于工业,其结果是经济和社会方面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迅速而全面的变革。人类生活所有现存的模式将被打破,为了适应原子能非人性的特征,必须尽快产生新的模式。核科学家们就像穿着现代服装的普洛克路斯忒斯4,他们为人类准备好了床,如果人类不适应这张床,那就只能自认倒霉,只能把人拉长或截短,这种事从应用科学开展以来一直存在,只是这一次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极端得多。这些痛苦的手术将由高度集中的极权政府来实施。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久后的未来很可能和不久前的过去情况相似,在不久前的过去,飞速的技术革新发生在大规模生产中,发生在无产者身上,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的混乱。为了解决这种混乱局面,权力必须集中化,政府的控制加强。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在原子能得到控制之前就很可能变成了彻底的极权政府,几乎可以肯定,在原子能得到控制期间及之后,政府将进行极权统治。只有大规模的提倡分权制和自助的大众化运动才能够制止目前中央集权主义的趋势。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出现这种运动的迹象。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说,新的极权主义一定会和旧的极权主义一样。通过棍棒和行刑队、通过人为饥荒、大规模监禁和大规模驱逐统治的政府不仅仅是残酷的(如今已经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而且是低效的。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低效是一种罪恶。在一个真正高效的极权国家里,应该由强大的政治决策者和管理者来控制根本不需要胁迫的奴隶,因为他们热爱被奴役的感觉。在今天的极权国家里,让人们爱上被奴役的感觉是宣传部、报纸编辑和教师们的任务。但他们的方法还太简单不够科学。耶稣会曾吹嘘,如果他们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就可以对人们的宗教思想负责,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和那些教育伏尔泰的可敬的神父们相比,现代教育家对学生进行条件反射训练的效果也许并不显著。宣传的最大胜利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没做什么。真理是伟大的,但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对真理保持沉默更伟大。极权政府的宣传家们根本没有提及某些话题,他们在人民和那些政客不喜欢的事实和观点之间拉下了丘吉尔先生所说的“铁幕”1,他们这样做比最有力的控诉和反驳都更有效地影响了民众的舆论。但是光是沉默是不够的。如果要避免迫害、清算和其他的社会摩擦,还要像利用消极宣传一样利用积极宣传。未来最重要的曼哈顿计划2将是政府赞助对政治家和科学家所谓的“快乐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换句话说,就是研究如何让人们爱上被奴役。如果没有经济保障,人们就不可能爱上被奴役。我们设想一下,强大的政治决策者和管理者将成功地解决长期保障的问题,但是人们很快会对拥有的保障熟视无睹,所以这只是表面的外在的革命。要想让人们真正爱上被奴役,就要在人的头脑和身体里进行深刻的、个人化的革命。为了实现这个革命,以下的这些发现和发明是必须的。第一,要通过婴儿的条件反射设置以及以后对成人使用诸如东莨菪碱这样的毒品来提高暗示技巧。第二,充分认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这样可以使政府给不同的人在社会和经济等级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不得其所的人往往会产生对社会制度有害的念头,并用他们的不满情绪影响他人)。第三(不论现实生活有多么乌托邦,人们总是需要经常休假逃离一下现实),需要找到酒精和其他兴奋剂的替代品,它们既要比杜松子酒或可卡因无害,又要比它们更能让人愉悦。第四(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几代的极权统治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性),要有易于操作的优生学,可以对人的生育实行标准化以便于管理者管理。在《美丽新世界》里,人的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神奇的地步,而且这还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从技术和观念角度来看,我们离装在瓶子里的婴儿以及半白痴的重复克隆组还有不少距离。但是到了福特纪年600年,谁知道有什么事不会发生呢?
装在瓶子里的婴儿以及半白痴的重复克隆组还有不少距离。但是到了福特纪年600年,谁知道有什么事不会发生呢?同时,其他那些让社会更快乐更稳定的东西——索麻、睡眠教学和科学的等级制度,也许在三四代人后就会变成现实。就连《美丽新世界》里的性放纵也不是什么遥远的事。在美国的一些城市,离婚的人几乎和结婚的人一样多。毫无疑问,再过几年,结婚证就可以像养狗证一样被买卖,有效期十二个月,而且没有法律禁止中途更换狗,或者规定一个时间只能养一条狗。随着政治和经济自由的减少,性自由就会作为一种补偿增加。独裁者很乐意鼓励这种自由(他需要更多的炮灰和可以派往殖民地的家庭)。人们在毒品、电影和广播的影响下可以获得更多做白日梦的自由,而性放纵则可以让他们欣然接受自己被奴役的命运。
基于上面的所有因素,我们可以说,乌托邦离我们如此之近,这是在十五年前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那时,我把故事的背景定在六百年后。现在看起来,这些可怕的事情在一个世纪内就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炸成碎片。确实,如果我们不选择分权制,不把应用科学作为创造自由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目的,那么我们就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产生很多不同国家的、军事化的极权政府,其存在的基础是可怕的原子弹,最终的结果是整个文明的毁灭(或者,即使战争受到了限制,也会出现顽固的军国主义);另一个选择是出现超国家的极权统治,这可能出现在快速的科学进步、尤其是原子革命带来的社会混乱之后,这种极权统治为了满足高效和稳定的需要,最后发展成福利和专制并存的乌托邦。两个方案,你们自己选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