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宪制转型的政治宪法原理

中国宪制转型的政治宪法原理

  • 字数: 42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田飞龙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51172739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3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宪政主义思想基础与制度框架的学术专著。政治宪政主义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努力源出于中国宪政的结构性困局。与“司法宪政主义”的知识接轨取向有所不同,政治宪政主义在两个层面进行着理论上的探索:一是国内政治的经验层面,即从中国宪政的转型历史、主导思想与制度结构中探求实证文本的中国属性;二是知识反思层面,即从世界宪政思想的比较考察中发现宪政转型的政治之维。这种政治观并非权力政治的政治观,而是民主政治与宪政主义的政治观。在完成历史与思想的比较考察之后,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具有规范理论属性的政治宪政主义框架,作为中国宪政转型的另一种进路。基于这一整体性思路,本文在主体内容上分为导论和正文九章。
作者简介
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香港大学法学院Leslie Wright Fellow(2014―2015),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与政治理论、行政法与公共治理、港澳基本法。
目录
法政文丛序
导论:政治宪法观的学术视野
一、背景描述与问题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简述
三、研究方法说明
四、写作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大国宪政的异数: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宪政转型
第一节司法宪政主义的公式:宪政=司法审查
一、司法宪政主义的经验模式(1):美国模式
二、司法宪政主义的经验模式(2):欧陆模式
三、司法宪政主义的经验模式(3):转型国家模式
四、小结:选择理由与观念基础
第二节宪政母国的另一种声音:英国的“政治宪法”传统
第三节一次失败的尝试:齐玉苓案与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规范诉求
一、何以成案:知识状况与基本案情
二、宪法司法化:黄松有的法官逻辑
三、走向失败与理论反思
第四节小结:中国宪政转型的刚性约束
第二章中国宪法文本中的“政治宪法结构”:历史与思想溯源
第一节宪法序言: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一、序言之于宪法:背景性和规范性
二、中国宪法序言:一种政治宪法学的理解
三、经史互济:宪法序言的解释学价值
第二节孙中山的宪政阶段论与旧政协的宪法意义
一、孙中山宪法思想体系:规范论、制度论与实践论
二、宪政阶段论的政治背景与宪法形态
三、训政的转型与旧政协的宪法意义
第三节毛泽东的民主宪政论及其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论:一种全新而全面的立国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宪政论:毛泽东民主宪法思想专论
三、联合政府论: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与建国方略川
四、历史周期率与民主: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对话
五、小结:“大民主”的宪政观与共产党人的政治阶段论
第四节小结:“政治宪法结构”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第三章政治宪政主义理论基础的比较考察(上):美国的“人民自己”模式
第一节政治正当程序:阿克曼的政治宪法学
一、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的学术背景
二、政治正当程序:阿克曼的二元民主论
第二节“人民宪政论”:一条重要的辅线
一、“这里,人民统治”:帕克的人民宪政论
二、“四驾马车”:人民宪政论的发展形态
第四章政治宪政主义理论基础的比较考察(中):英国的“议会自己”模式
第一节英国“政治宪法”的近代脉络
一、从柯克到布莱克斯通:普通法学者的“政治成熟”
二、从白芝浩到戴雪:英周“政治宪法”的学术法典化
三、政治宪法:理解英国宪政的一条线索
第二节英国的“政治宪法”:公法与政治理论的视角
一、汤姆金斯的“共和宪法”
二、贝拉米的常态政治宪政主义
第五章政治宪政主义理论基础的比较考察(下):德国的“总统自己”模式
第一节施米特的宪法处境:议会制的衰败
一、魏玛议会制的衰败与经典代议制的思想原则
二、施米特的民主概念:同质性的设定与追求
三、神学与法学之间:施米特的复调面向,
第二节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的概念基础:政治的概念与宪法的概念
一、施米特的政治概念:区分敌我
二、施米特的宪法概念:存在论与总决断,
第三节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的制度化:“总统自己”
一、总统作为宪法守护者:正面理由
二、总统作为宪法的守护者:排除理由
三、施米特“总统自己”模式的极端化及其理论救赎
第六章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上):价值基础与学术状况
第一节从“阶级论”到“共和论”:新旧政治宪法理论的价值分野
一、“毛泽东时代”:关于国体的宪法学
二、改革前后:学术跟随时代变迁
三、转向共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宪法学的价值基础
第二节一种新式政治宪法理论的兴起:综述与整合
一、陈端洪:主权、制宪权与根本法的结构
二、高全喜: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
三、翟小波:代议机关至上的人民宪政与公议民主
第七章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下):学术对话与初步理论
第一节学术批评视野中的政治宪法学:对话与匡正
一、早期批评:宪法司法化的理论拉锯
二、正式批评:学术状况与基本特点
三、政治宪法学的学术定位:理论流派与方法论的视角
第二节政治宪法学与政治宪政主义:理论性质与制度原则
一、宪法学的时间观与政治宪法学的三种形态
二、政治宪政主义的规范基础与制度原则
第八章政治宪政主义的制度运用:一个初步的讨论
第一节政治宪政主义在中国:一个整体性讨论
一、“双重代表制”之一:基于人民主权的“党的领导”
二、“双重代表制”之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化路径
三、非代表制的参与民主制:一种基础性的补充
第二节权力公开与政治宪法结构,
一、公开性法律建构的改革史简述
二、公开类型与制度类型:一种理论逻辑上的整理
三、公开性法律建构的司法环节:公法文化的视角
四、公开性法律建构的制度创新:以长沙县开放型政府建设为例
五、公开性与政治宪法结构
第三节行政民主与政治宪法结构
一、新行政法与行政民主:行政法的宪法重构
二、厦门PX模式:政治宪政主义的公共行政实例
第四节社会自治与政治宪法结构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自治之维:没有“社会”的管理创新
二、最大的社会自治及其异化:以村民自治为例
三、自治秩序的现实失败及其重建
第九章结语:政治宪政主义与中国宪政转型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