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经典与书写)

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经典与书写)

  • 页数: 0
  •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条码: 9787545800210
  • 版次: 0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身体的语言》比较了古希腊与古中国身体论述及其文化根源。身体在中国医家眼中是全身孔穴、由一条条经络联系而成;西洋医家看到的却是肌肉纠结,全身充满了神经与血管。栗山从“触摸方式”、“观看方式”和“存在(being)方式”三方面加以探讨。《身体的语言》是中西医学比较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内容简介
《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日)栗山茂久译者:陈信宏张轩辞
目录
中文简体版出版说明
导读:身体感的历史
前言
第一部触摸的方式
第一章领会生命的语言
第二章文字的表现性

第二部观察的方式
第三章肌肉与自我认知
第四章颜色的表现性

第三部存在的状态
第五章血与生命
第六章风与自我
后记
参考书目说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