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意地筑造

诗意地筑造

  • 字数: 2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孟宪浦 著
  • 商品条码: 978754860573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7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在生存论思想的观照下,主要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对苏轼的诗学思想进行阐释,以期揭示其诗学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作者简介
孟宪浦,江苏赣榆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2008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教学与研究。200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摘多篇,主持省厅级研究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道:艺术存在的生存论根基
第一节 苏轼论“道”的特点与立场
一、“道”的突破与解“道”之难
二、批判的切入与立场的确立
三、生存之域的敞开与“道”之融通
第二节 苏轼之“道”的本真属性
一、物生而阴阳隐:道之隐匿
二、非性无以成道:道的非对象化
三、莫之求以自至:道的非现成识度
第三节 苏轼论“道”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一、“文与道俱”的背后:生存论的原初关联
二、“有道有艺”的创建:道在艺术中栖身
第四节 苏轼对诗人生存的本真筹划
一、有为而作:入世为人
二、无意乃佳:出世为诗
三、不能不为:自然为文
第二章 意:文学艺术的本源
第一节 “以意为主”的生存论探源
一、从“有意”到“尽意”:快意平生的生存论基底
二、从“言志”到“缘情”:意之遮蔽的历史现象
三、从“存意”到“寓意”:率意为文的创作揭秘
第二节 “意”之为“诗意”的生成性特征
一、自是一家:向来我属
二、神与物交:即物而生
三、博观约取:先行组建
四、成竹于胸:整体性构成
五、境与意会:境域化逗留
第三章 物:艺术是对自然的应合
第一节 物之为物的生存论解读
一、失己所存:物之患源于人之爱欲
二、无心而一:人与物的原初关联
三、静与空:物之为物的澄明之“镜”
第二节 苏轼论物的本然状态
一、形:可见而有所隐
二、神:晦而不失其明
三、理:形神各当其处
第三节 苏轼论物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一、不“留意于物”而“寓意于物”:意与物合
二、从“不留一物”到“身与竹化”:以物为形
第四章 言:诗化的道说方式
第一节 言止于达意:在恣意中道出自身
一、有意而言:言说之根基
二、自伸其喙:说的自我性
三、穷而后工:工夫在言外
第二节 达于物之妙:在体物中敞显世界
一、使了然于口与手:在言说中物成其物
二、亲到其处知语工:在吟咏中带出世界
第三节 冲口出常言:在纵笔中人乎化境
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返求寻常之本真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臻达平淡之天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