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重塑秩序改造社会?
  • 字数: 193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美)张灏 著;高力克,王跃 译
  • 商品条码: 978751172974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依然处于一种混乱而失序的局面。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实验环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间交汇、碰撞。对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期不仅意味着伴随西方扩张而来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传统世界的瓦解。当危机加剧时,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观,以恢复周围世界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890-1911)(精)》中,张灏对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等四位在中国历史转变时期(1890-1911)拥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独辟蹊径的研究。这些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并不止于重塑政治秩序,他们要做的是改造整个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试图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他们既受传统汉学影响,又受西方思想浸染;既有世界主义的倾向,也有民族主义的激进;既关注个人如何追求至善境界,也关注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作者简介
张灏,1937年出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名誉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述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自选集》《时代的探索》等,他也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目录
导言
康有为(1858―1927)
思想历程的开端
探求思想融合
“仁”的道德玄学世界观
康有为的未来乌托邦思想
谭嗣同(1865―1898)
男子汉和殉道者
谭嗣同的思想探索
人性的研究:“仁学”
章炳麟(1869―1936)
两条道路的选择
章炳麟早期思想的形成
超越种族民族主义道德观
超越种族民族主义:章炳麟走向唯识宗的道路
佛教世界观
来自佛家观点的文化批判
章炳麟佛教世界观的两面性
刘师培(1884―1919)
刘师培的思想渊源
寻求“至善之人”和“至善社会”
刘师培诗中的自我和世界观念
无政府主义的理想
结语
附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