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

  • 字数: 25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红娟 著
  • 商品条码: 97872081524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引导,着重探讨实践如何表达理论创新的诉求、理论创新如何实现以及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三个问题,尝试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自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陈红娟,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课题、教育部课题多项。获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目录
   总序/童世骏

中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问题与特质

0.1.1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

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质

二、已有研究

0.2.1国内研究现状

0.2.2国外研究现状

0.2.3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视域下实践逻辑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节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认识

1.1.1结合论

1.1.2理论创新论

1.1.3其他相关论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解析

1.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结构分析——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三重解构

1.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1.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阐释中实践逻辑的“合法性”

1.3.1本质之内在性的理论定位

1.3.2本质之超越性的现实依据

1.3.3实践逻辑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

第二章问题的凸显与表达:实践对发展理论的诉求

第一节实践作为起点之缘由

2.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问题

2.1.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

2.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特质

第二节实践诉求之生成进路

2.2.1认识与实践差异性存在:实践诉求生成之可能

2.2.2辩证唯物主义视域内理论与实践的演化

2.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践诉求生成的具体路径

第三节实践诉求之表达

2.3.1实践诉求具体表达:矛盾的凸显与变迁

2.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诉求表达

2.3.3表达方式一:问题沉淀与过滤——“基本问题”的生成

2.3.4表达方式二:非“基本问题”的演化

第四节实践诉求之定位

2.4.1共时性维度:在时代中定位

2.4.2历时性维度:在历史中定位

2.4.3现时性维度:在现实中定位

第三章实践互动与理论创新:理论生成的四个环节

第一节调查研究

3.1.1调查研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

3.1.2调查研究实例枚举

3.1.3作用一:明晰事实

3.1.4作用二:统一思想

第二节定点试验

3.2.1定点试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3.2.2定点试验实例枚举

3.2.3作用一:降低运行风险

3.2.4作用二:推动理论内生

第三节经验汲取

3.3.1总结实践经验

3.3.2作用:理清关联关系

3.3.3借鉴国际经验

3.3.4作用:提取“共性”要素

第四节理论提升

3.4.1从经验到理性:理论生成的关键

3.4.2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3.4.3理论内部突破

第四章大众认同与践行理论:理论走向实践的三重转化

第一节转化障碍

4.1.1认知误区

4.1.2认同障碍

4.1.3利益阻滞

第二节学理化

4.2.1理论的内部分解

4.2.2理论的内在建构

4.2.3学理化双重效用

第三节大众化

4.3.1理论前提

4.3.2实现路径

4.3.3存在问题

4.3.4对策分析

第四节现实化

4.4.1制度规约

4.4.2政策转化

4.4.3条件与限度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的整体审视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的有效链接

5.1.1问题意识主导方向

5.1.2整体建构相对滞后

5.1.3二者的有效链接

第二节理性选择与经验汲取的恰当契合

5.2.1理性选择的回归

5.2.2经验汲取的勃兴

5.2.3两者的恰当契合

第三节灵魂性与灵活性张力的适度制衡

5.3.1张力的存在

5.3.2限度的突破

5.3.3正确的态度

结语研究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