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印度文化史

印度文化史

  • 字数: 2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尚会鹏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563363902
  • 版次: 0
  • 页数: 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印度,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认同。我们中国人把民族、国家看得比较重,而在印度,对民族的认同主要在宗教。印度人曾经容许无数异族统治者君临其上,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无论是本地人或异邦人。对他们而言要紧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驻的今生。外来民族可以占领国土,掠夺财富,焚烧庙宇,屠戮人民,却无法改变印度教信仰。国家灭亡而印度教不会亡,印度教不亡民族就不会亡。甚至那些最强有力的统治者也领略了宗教的力量:旃陀罗笈多皈依了耆那教,阿育王成了圣者,希腊人国王弥南陀虚心地向佛教徒请教,残暴的游牧民族首领迦腻色迦王最后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徒,阿克巴大帝几乎皈依了印度教。在本世纪内史无前例地统一了印度全境的伟人甘地,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毋宁说是一个圣者。古代印度没有使用武力,其文化却在在亚洲广大地区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上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印度屡被征服却未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人引以骄傲的。
内容简介
大国崛起的时代,印度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公共话题。她距中国如此之近,其文化与中国文化又相差如此之远。 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文字叙述了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了他对印度文化与民族性格的深刻理解。本书以历史时段为经,以宗教文化为纬,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 作者强调,宗教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它渗透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以宗教为切入点,作者还介绍了印度哲学、思想、道德、法律、语言、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成就,并配合以精美的插图,呈现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图景。
作者简介
尚会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印度社会与文化、比较社会文化研究,对日本政治与文化也有所涉猎。主要著作有《印度文化史》、《种姓与印度教社会》、《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图、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等。
目录
绪论 印度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 多样的生态环境 二 多样的社会与文化 三 宗教:印度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章 印度河文化:印度文化的一个渊源 一 印度河文化遗址的发现 二 印度河城市的性质 三 文字与艺术 四 宗教生活 五 印度河文化的衰落及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早期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文化的兴起 一 雅利安人的到来:吠陀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宗教:吠陀教 三 哲学思想的萌芽 四 艺术 第三章 后期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文化的鼎盛时期 一 雅利安人的扩张和种姓制度的发达 二 吠陀文献 三 宗教生活 四 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五 音乐与舞蹈艺术 第四章 “沙门”文化时期:佛教和耆那教文化的兴起 一 城市的出现和自由思想的兴起 二 释迦牟尼与原始佛教 三 大雄与早期耆那教 四 “异端邪说”:顺世论 五 史诗的开端 第五章 孔雀王朝时代的文化:佛教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一 孔雀王朝的建立及统治 二 佛教的发展与分裂:部派佛教 三 正统婆罗门教经典的编纂 四 婆罗门教的复兴:印度教的出现 五 艺术 六 游戏及娱乐 第六章 贵霜王朝时代的文化:大乘佛教文化的出现与印度教文化的兴起 一 贵霜帝国的兴起 二 佛教的变化:大乘佛教的兴起 三 《摩奴法伦》:社会等级秩序的完善 四 文学 五 雕刻艺术 第七章 笈多时代的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 第八章 后笈多时代的文化:印度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第九章 穆斯林统治时期的印度文化: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十章 近代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遭遇与融合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 第十二章 印度文化在古代世界的传播 后记 注释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