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一段短暂而华彩的生命,著名华人学者张灏首度还原谭嗣同的内心世界。
  • 字数: 158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美)张灏 著
  • 商品条码: 978751172732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9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思想家,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光辉的事迹,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谭嗣同生活在19世纪很后四十年,恰逢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巨变。谭嗣同深切地感受着传统秩序瓦解、传统文化价值崩溃给中国人带来的震撼、混乱和空虚,而他本人无疑也加速了旧秩序的动摇和崩溃。
本书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学者、思想家张灏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回顾谭嗣同的经历和作品,勾画出其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探讨作为知识分子的谭嗣同如何回应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其独特的精神以不同面貌在20世纪的一些重要思潮里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中产生回响。
作者简介
张灏,1937年出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名誉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述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自选集》《时代的探索》等,他也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目录
原版前言
序论
性格、身世与环境
心路历程之一――宗教心灵的涌现
心路历程之二――影响和变化
心路历程之三――由保守到激进
谭嗣同的仁学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政教一元还是政教二元?――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政教关系
重访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从史华慈教授的超越观念谈起
转型时代中国乌托邦主义的兴起
张灏:“人最大的敌人是人自己”/崔卫平
摘要
序论

    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能算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但却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他的一生总共只有三十三年,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却留下了光彩的事迹、感人的身世和深远的影响。这一本小书,不是谭嗣同的传记,而是希望透过他的一生行迹和他的作品,勾画出他的主要思想发展,他的“心路历程”。
    谭嗣同的心路历程,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因此,透过他的心路历程,我们也多多少少可以看见一些近代思潮演变的痕迹。
    称之为“心路历程”,不是随便的譬喻,因为我在这里所谓的思想,不仅是指观念层次上的意识,同时也是指情感层次上的意识,它包括内心生活的各面,只有综合内心生活的各面,我们才能看到谭嗣同的精神全貌、他的心灵世界。
大约而言,思想史有两种。一种是观念发展式的思想(history of ideas)。这种思想史的着眼点是观念的历史发展,它的主要目的是看观念如何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从而分析这些观念间的衍生与逻辑关系,探讨这些观念与其他观念之间所产生的紧张性和激荡性。西方史家鲁佛觉(Arthur Lovejoy)的《存在的链锁》(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和莱根(Anders Nygren)论“爱”这一观念在西方传统里的演变(Agape and Eros)都是这一类思想史的典范之作。 A用这种思想史来处理哲学史或思想史上的重要观念有其特殊的价值,但是作者在这本书里不拟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谭嗣同不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的思想本身,抽离地或者孤立地去看,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因此,我所采取的是另一种治思想史的途径,那就是把他的思想放在他的时代脉络里去看,看他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如何在思想上作自觉的反应。只有这样来处理,谭嗣同的思想的历史意义才能彰显。
    谭嗣同生长的时代是 19世纪的最后四十年,他的思想由成熟到发挥影响的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化在近代进入一个转型的时代(1895—1911)。 在这转型过程中,谭嗣同的思想扮演了一个极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他的思想的特殊性,要替他在当时的思想界做一个定位并非易事。首先,当时思想界的重大论争,他几乎都未曾直接参与。当时辩论激烈的今古文之争,谭嗣同并未真正卷入。梁启超与康有为本人都强调谭嗣同受康有为之今文学的影响。事实上,康梁的这种强调都嫌夸大。谭嗣同受康有为之影响甚晚,直至死前的两三年他才与康有为的思想有所接触,而其时他的思想的基本形态已大致形成。故当时康有为的今文学虽然在谭嗣同的思想里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却与他的基本思想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此外,清季的另一思想论战——革命与改革之争,谭嗣同也未介入。这固然是由于这个论战主要爆发在谭嗣同戊戌死难之后,但更重要的是,他晚年虽参加康梁变法,他的思想实兼有当时所了解的革命与改革两种成分,假若他未死于戊戌之难,他后来的思想演变究竟属于改革型还是革命型实在很难说。

    以当时思想界的重大论争去给谭嗣同 “定位 ”固然不易,以今天史学家对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些流行的观念去了解他的心态也颇有隔靴搔痒之虞。“民族主义”这个常用的观念就是一个例子。不错,民族主义之变为近代中国的一个主要思潮,是始于清季转型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谭嗣同思想虽含有一些国家观念与种族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对他的中心思想却影响不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称谭嗣同思想为“世界主义”,实在是有所见而发的。
    除“民族主义 ”之外,中外学者有时以 “现代化 ”这个观念去分析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趋势,但所谓“现代化”是现代学者所用之范畴,是否可以适用于清季知识分子的思想也很成问题。大致而言,“现代化”这一观念有广狭二义:就其狭义而言,“现代化”与一般所谓的“经济发展”不分;就其广义而言,则指社会学家以韦伯(Max Weber)的“功效理性”为基础而建立的“理性化”这一发展过程。重要的是,不论是狭义或广义,“现代化”都不是以“道德取向”为主的概念,而谭嗣同的思想却含有极浓厚的道德色彩,因此,在诠释谭嗣同的思想时,我们很难乞助于“现代化”这一范畴。
    此外,已故美国学者李文孙(Joseph Levenson)在其所著《中国儒家文化与其命运》一书中,曾特别强调“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这一观念,并以此去分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态。李文孙此处所谓之“文化认同”乃指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震荡之下,由挫折感与屈辱感所产生的文化自卑心理。李文孙认为,由于这种自卑感的作祟,中国知识分子,自晚清以来,往往有美化传统的心理需要。从这个观点去看,谭嗣同早年思想容或含有这种心理因素。但其晚年成熟之思想则难以用此种心理解释去概括。由上面的分析可见:现代史家所习用的一些观点与范畴,我们都不能借以窥谭嗣同思想的全豹。
    因此,今天我们要了解谭嗣同之思想特色,必须跳出既有的一些观点的窠臼。我们必须认识到,谭嗣同的一生,因为兴趣和活动极为广泛,其思想难免相当驳杂,但是我们若仔细分析他一生的著作和行迹,亦不难发现他的思想有其脉络可寻,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的思想透露出一种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充分反映在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两件大事上:戊戌死难时他所表现的烈士精神和他在死难前两年所写的一本书——《仁学》。要了解这种心态和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背景,我们必须先对他个人的性格、身世和环境作一番分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