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印度的发现

印度的发现

  • 字数: 567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 著;向哲濬,朱彬元,杨寿林 译
  • 商品条码: 97872081376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尼赫鲁于1944年5月-9月在狱中写的一本关于印度过去的历史和正经历的现实的书。在书中尼赫鲁的传奇生涯与印度的悠久历史和恢弘的解放运动交相辉映。全书分十章,前两章主要谈他对周围世界和人生问题的看法,并讲述了自己近期的经历和感受。第三到第六章主要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等诸方面讲述自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历史,突出印度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多样性中所体现出的一致性。第七、八两章是讲述近代印度的历史,也就是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历史。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介绍当时印度所经历的事件并提出他的一系列对现实和未来的看法。
作者简介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1964),印度独立后首任,也是印度在位时间很长的。他毕业于剑桥大学,长期投身争取印度独立的运动,多次担任国大党。在政治家的身份之外,他因学识渊博而常被人称为博学尼赫鲁,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称呼为伟大的学者。1921年至1945年他先后9次被捕,过了将近9年的铁窗生活。他在狱中撰写《自传》、《世界历史一瞥》和《印度的发现》等重要著作,体现出极高的史学、哲学、文学和宗教学等方面的修养。
向哲溶(Hsiang Che-ehun,1892-1987),法学家、教育家。湖南宁乡人,早年考取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1917年被派送至美国,先后在耶鲁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文学十和法学十学位。1925年回同,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北京法政大学教授法律和英语;1927-1945年,先后担任司法部秘书、外交部秘书、吴县地方法院院长、上海靠前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兼任中央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同防优选委员会秘书和优选法院湘粤分庭首席检察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柃察官,兼任东吴大学、大厦大学法律教授;1946-1948年被任命为中同检察官,参加远东同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的审判。闭庭后继续在上海任教。1952年经院系调整,先后在复旦大学法律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捐任法律教学和研究工作;1960年担任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兼外语教研室主任,1965年退休。
朱彬元(Bing-Yuan Chu,1893-1967),字仲梁,经济学家、银行家、教育家、作家。原籍湖南湘乡。早年考取游美肄业馆。1916年被派送至美国,先后在卫斯理安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十学位。1924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26年创建清华大学经济系,为首任系主任。历任经济学家马寅初秘书、北京税务专科学校校长、上海金城银行经理,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及大夏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兼职教授。晚年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金融研究室研究员。著有《货币银行学》、《银行实践》(英文本)、《世界金融概况》及多篇经济论文义稿。
杨寿林(1912-1991),翻译家、法学家。1934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抗战胜利后,在日本东京先后任远东斟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秘书、盟国总部靠前法庭中国法官,后任东吴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56年调入上海外围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历任英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外国语》编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礼剐总编辑。长期从事翻译、教学与教材编写、学报学刊编辑等工作。著有《翻泽教程》等。1956年本书中文版出版时,三位译者署名为“齐文”。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一章亚马那加堡垒
一、二十个月
二、饥荒
三、争取民主的战争
四、在狱中对时间的感觉
对行动的要求
五、“过去”对于“现在”的关系
六、人生哲学
七、过去的负担
第二章巴登外勒,洛桑
一、卡麦拉
二、结婚和婚后
三、人类的关系问题
四、一九三五年圣诞节
五、死亡
六、墨索里尼
回国
第三章探索
一、印度历史的全景
二、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三、印度的力量和弱点
四、寻找印度
五、印度母亲
六、印度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七、旅行全印度
八、大选
九、群众的文化
十、两种人生
第四章印度的发现
一、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二、亚利安人的到来
三、什么是印度教?
四、最古的记载
经典与神话
五、《吠陀》
六、人生的肯定与否定
七、合并与调整
种姓制度的开始
八、印度文化的持续性
九、《奥义书》
十、个人主义哲学的好处与坏处
十一、唯物主义
十二、史诗
历史、传说与神话
十三、《摩诃婆罗多》
十四、《薄伽梵歌》
十五、古代印度的生活和工作
十六、大雄和佛
种姓
十七、旃陀罗笈多王和阇那迦
孔雀王朝帝国的建立
十八、国家的组织
十九、佛的教义
二十、佛的故事
二一、阿育王
第五章世世代代的回忆
一、在笈多王朝下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二、南印度
三、和平发展与作战方法
四、印度对自由的要求
五、进步与安定
六、印度与伊朗
七、印度与希腊
八、古代印度戏剧
九、梵文的生命力与持久性
十、佛教哲学
十一、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十二、印度教怎样同化佛教
十三、印度的哲学看法
十四、哲学的六大派别
十五、印度与中国
十六、在东南亚的印度殖民地和印度文化
十七、印度艺术在国外的影响
十八、古代印度艺术
十九、印度的国外贸易
二十、古代印度的数学
二一、发展与衰微
第六章新的问题
一、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二、阿拉伯文化的繁盛及其与印度的接触
三、伽色尼的麦哈慕德和阿富汗人
四、印度—阿富汗人
印度南部
维查耶纳伽尔
巴卑尔
海权
五、混合文化的合成及成长
闺阃制度
克比尔
师尊那纳克
艾密尔·胡斯鲁
六、印度的社会组织
集团的重要性
七、农村自治
苏克拉的《政术精华》
八、种姓制度的理论与实际
大家庭
九、巴卑尔与亚格伯
印度化的过程
十、亚洲及欧洲在机械进步及创造能力上的对比
十一、共同文化的发展
十二、奥朗则布开倒车
印度民族主义的滋长
西瓦吉
十三、马拉塔人和英国人的争夺霸权
英国人的胜利
十四、印度的落后以及英国人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优势
十五、兰杰·辛格和杰·辛格
十六、印度的经济背景
两个英国
第七章最后阶段(一)英国统治的巩固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帝国的思想意识
新的种姓
二、孟加拉的掠夺物帮助了英国工业革命
三、印度工业的摧毁和农业的衰败
四、印度初次成为另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附属体
五、印度土邦制度的成长
六、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矛盾
罗姆·摩罕·罗易
报纸
威廉·琼斯爵士
孟加拉的英国式教育
七、一八五七年的大起义
种族主义
八、英国统治的伎俩
均势与对称
九、工业的成长
各省不同之点
十、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中的改革以及其他的运动
十一、凯末尔帕夏
亚洲的民族主义
伊克巴
十二、重工业的开始
铁拉克和郭克雷
分别选举单位制
第八章最后阶段(二)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一、中产阶级的束手无策
甘地出现
二、甘地领导下的国民大会党成为一个生气蓬勃的组织
三、各省的国大党政府
四、印度的动力与英国在印度的保守主义
五、少数派问题
伊斯兰联盟
默·艾·真纳先生
六、国家计划委员会
七、国民大会党与工业
大工业与农村工业
八、政府阻碍了工业发展
战时生产是正常生产的转变
第九章最后阶段(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国民大会党拟定一种外交政策
二、国民大会党对战争的态度
三、对战争的反应
四、另一次国民大会党的提议和英政府的拒绝
温斯顿·丘吉尔先生
五、个别人的和平抵抗
六、珍珠港事变以后
甘地与非暴力主义
七、紧张
八、克里浦斯爵士来到印度
九、挫败
十、挑战:退出印度的决议

第十章还是亚马那加堡垒
一、一连串发生的事件
二、两种背景:印度和英国
三、群众的骚动和被镇压
四、国外的反应
五、印度的反应
六、印度的疾病
饥荒
七、印度的动力
八、印度发展受到阻挠
九、宗教、哲学和科学
十、民族观念的重要性
印度变革的必要性
十一、印度:分割的还是成为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或是超民族国家的中心?
十二、现实主义与地理政治学
世界的征服或世界的联合
美国与苏联
十三、自由与帝国
十四、人口问题
出生率的降低和民族的衰微
十五、理解旧问题的新途径
十六、结束语
后记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