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共的治理与适应

中共的治理与适应

  • 字数: 35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俞可平,(德)托马斯·海贝勒,(德)安晓波 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5117275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源于2014年由中央编译局优选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联合主办、南昌大学承办的“靠前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治理”靠前学术研讨会,从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所提交的高质量学术文章中精选出14篇文章结集而成,其中中国学者6篇、国外学者8篇。全书主题集中,视野广阔,辑成“中国共产党与意识形态变迁”、“地方政府与中国发展”、“社会治理与政治参与”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涉及党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结构、功能和治理能力,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和城市化进程,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革逻辑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俞可平,有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2006年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轰动,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优选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优选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代表作有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co-ed.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4),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ed.Brill,2010), 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9),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Governance(Brill,2008)、《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敬畏民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等。

托马斯·海贝勒,德国有名中国问题专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科学与东亚研究资历教授。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问题,并曾于70年代末在中国工作,先后围绕个体经济部门、农村城市化、民营企业家、知识分子在决策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企业家、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环境治理、地方官员、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关系等问题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并用德语、英语、汉语发表了40多部著作。

安晓波,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地方政治、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政治文化。
目录
序言/俞可平
导论/〔德〕托马斯·海贝勒〔德〕安晓波
中国共产党与意识形态变迁
的干部教育与国家治理/俞可平
中国高层领导小组的运作机制及其演化/陈玲
政党—国家?——苏联和中国的党、国家与经济改革〔美〕亚当·普沃斯基/文吕增奎/译
意识形态的适应性变革与回应困境: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德〕何必/文何哲/译
地方政府与中国发展
国际因素、合法化机制与地方治理创新杨雪冬
发展主义与中国地方政府的战略行为体:近期调研的初步发现〔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舒耕德/文贾亚娟/译
“城镇化的?”:关于中国农村城镇化中的地方政治经济学〔德〕孟爱莲/文张君马琳/译
“因地制宜”:中国农业转变政策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德〕唐仁立/文刘智利/译
社会治理与政治参与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话语体系变迁与政策调整何增科
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符号空间/戴长征
社会稳定中的“资源诅咒”破解——基于利益分享框架的个案研究曾明詹晶
政权合法性来源与中国模式争论朱云汉/文刘婷婷/译
中国城市中社会地位变化与政治价值观〔德〕安晓波〔德〕蔡楚柯〔德〕杨梅妍/文韩冬临/译
非政府组织和服务分包:一种新形式的社会福利还是社会绥靖政策?〔英〕郝秋笛/文刘以沛/译
摘要
序言
俞可平

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极大地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今天,中国的兴起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治理和世界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几乎已经无可争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牢牢掌握着中国的核心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事业无可争辩的领导核心。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同样,中国未来的前景如何,关键也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点不仅是中国领导人的共识,也是中国学者的共识,并且正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因而,我曾经多次对国际友人说过:欲了解当代世界,就要了解当代中国;欲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当今的中国共产党。
这本《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就是一本集中分析自身的治理能力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的编著。该书其实是2014年3月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最终成果,这次会议的名称是“治理、适应与一党执政体制的稳定:比较的视野”。会议由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德国“中国治理研究协作网络”联合主办,由南昌大学承办。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特地选择在南昌召开,是德国朋友的建议。他们认为,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研讨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她曾经在南昌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支部队,并且早期一直在井冈山活动。一些德国友人要在会议期间上井冈山亲身体验一下初创时期的这个红色根据地,或许是他们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灵感吧。
这次研讨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会议的主题集中,但视野广阔。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研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以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深远意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国际学者,不仅有像托马斯海?贝勒教授这样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而且也有像亚当?普沃斯基教授这样的比较政治学家和像约翰?基恩教授这样的政治哲学家;代表们提交的文章和所做的发言,不仅有宏观的政治分析,也有具体的案例研究。会议的这一特点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全书共收录了14篇文章,其中中国学者6篇,国外学者8篇,内容不仅涉及到了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结构、功能、合法性、适应性、治理能力、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和城市化进程。
一方面,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同样要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引入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道上。另一方面,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又深深地带有自身的特色,以至常常难以用西方已有的流行理论得以充分的解释。正如本书的德方主编托马斯?海贝勒教授所说的那样:“政治学显然还没有发展起合适的工具和范畴,可以对像中国这样的威权政治体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例如,亚当?普沃斯基就认为,流行的“一党制国家”概念,就难以说明“为什么苏联失败了,而中国却兴盛了”。本书的有些观点,从流行的西方中国研究观点看,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例如,一方面,像西方主流观点一样,多数海外作者依然对中国的“发展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执政合法性保持着警惕;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则向中国和世界发出了另一种性质的警告:“推翻统治的结果或许很可能是政治动乱、精英内部的权力争斗、漫长的经济危机,甚至是法西斯专政或军事独裁。这不仅给亚洲,也会给全球体系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认为,敢于对中国研究中的流行理论和范式提出挑战,并且提出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视角,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的许多观点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也具有实践的价值。无论对于欲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革逻辑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研究者来说,还是对于想弄明白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政治改革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政治家来说,本书都值得一读。


2014年11月23日晚于方圆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