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正义论》导读

《正义论》导读

《正义论》是政治哲学的经典作品,也是当代社会之学术透视的经典作品。刘莘的《导读》深入浅出,行文流畅,视野开阔,构思新颖,既降低了《正义论》的理解难度,又丰富了《正义论》的思想语境。——童世骏 《导读》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与先秦儒家、柏拉图、康德、马克思的对比论述,使罗尔斯的思想更显生动有趣。作者还巧妙地借助外星文明、人工智能、人类未来等话题,拓展了《正义论》的阐释空间。——徐向东
  • 字数: 33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莘 著
  • 商品条码: 9787220115622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455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正义论>导读》围绕《正义论》的核心关切娓娓道来,导读不离原文文本,用清晰的问题意识去架构全书。为了帮助读者真正理解《正义论》,该书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与先秦儒家、柏拉图、康德、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有趣的比较。最后,该书还借《未来简史》的话题,展现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作者简介
刘莘,四川大学教授,曾任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四川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出版《怀疑论的魅力》《当代政治哲学》《实践伦理学》《康德、罗尔斯与优选正义》等专著译著,并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言《正义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第一节《正义论》及其作者/001
第二节思想史视野中的《正义论》/005
第三节如何阅读《正义论》/010
第四节人类的现实与理想/014
附:《<正义论>导读》阅读指南/018
第一章如何理解正义
第一节正义的作用/20
第二节正义的主题/28
第三节《正义论》的主要思路/35
第四节与功利主义及其他理论的对比/45
第二章正义原则
第一节对制度的说明/54
第二节正义原则的初次表达/64
第三节如何理解差别原则/74
第四节平等主义的正义观/85
第三章论证方式
第一节对原初地位的描述/96
第二节正义的背景条件/107
第三节正义原则的形式规则/116
第四节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的理由/125
第四章自由平等
第一节对自由的理解/135
第二节宽容问题/144
第三节宪法政治/152
第四节康德式解读/157
第五章分配正义
第一节经济制度/168
第二节政府职能/175
第三节代际正义/183
第四节正义原则的充分表达/189
第六章公民义务
第一节义务与责任/198
第二节民主与多数裁决/206
第三节非暴力反抗/215
第四节良心拒绝/222
第七章理性之善
第一节善的弱理论/229
第二节生活中的理性/236
第三节幸福在哪里/244
第四节人之善恶/252
第八章正义感的意义
第一节稳定性问题/262
第二节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269
第三节道德情感与道德教育/278
第四节人类平等的基础/290
第九章正义与善
第一节自律与社会/298
第二节忌妒、自尊与幸福/305
第三节自我的统一/312
第四节反思平衡的本质/326
第十章比较视野
第一节孔孟之道/342
第二节柏拉图的理想国/364
第三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382
第四节人类未来与社会正义/403
附录一关键词索引/430
附录二参考文献/448
后记/451
摘要
总序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分工的好处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拓展每个领域的研究深度。而专业分工也会导致相应的问题:专业壁垒越高,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就越难;专业能力越是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越可能被忽略。面对专业化导致的问题,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取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为应对。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做法容有差别,希望从整体上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和思想视野,却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共同愿景。 出版于1945年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1945)颇为有名,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无论是单纯的信息获取,还是具体技能和才干的发展,都不能给予我们维系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广泛的思想基础。……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地向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机会,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除非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理想的重要性——这些是人类生命深刻的驱动力,否则他们很可能作出盲目的判断。”科南特在这段话中特别强调,通识教育对于价值判断的思想奠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战结束时出版的这本名著充分表达了科南特的担忧:仅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人很容易在自己的创造物中迷失——世界大战是人类集体迷失的悲剧后果。 稍早几年,面对深陷战火的同胞和山河破碎的中华大地,钱穆也说:“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学者不见天地之大,古今之全体,而道术将为天下裂。”(《改革大学制度议》,1940)钱穆固然知道专业人士的重要性,知道现代中国的富国强兵离不开科技人才,可他特别关心的却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无论科南特和钱穆对时代问题的理解有怎样的差异,在他们眼中,塑造共同的价值和接续伟大的传统,都是通识教育应该担负的责任。在他们看来,通识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提供常识。通识教育之“通”,在于协调专业与见识,整合技能与思想,最终达到以器载道的目的。孔子在《论语》中有“君子不器”之说,即为此意。是的,青年学子需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以成其博学笃志的君子气象。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公民精神与文化传承仍然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关切,而新的时代要求也赋予了通识教育新的内涵。这个时代是鼓励创新的时代,科技、思想、文化创新层出不穷。发展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必然关切。专业教育如此,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更要埋下创造力的种子。通识教育为年轻心灵注入的潜在的创造能量,终将在他们的人生路上被激活。我们也面临与前人一样的社会整合和文化传承的问题,但移动互联、大数据、消费主义、人工智能才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符号。 理论上讲,凡能表达为形式化语言的知识都可被人工智能掌握。自有文明以来,人类第一次面临来自自己的创造物的挑战。我们尚不知道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在未来会有怎样的融合,就像不知道未来的文明会有怎样的结构和意义。正因为如此,保持并发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创造力,很可能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然而,创造就像在沼泽中行走,踩到的是无所不在的不确定性。创造是新时代的魔咒,也是人类无法回头且没有尽头的未知远征。也许有一天,人类会遭遇创造物的颠覆性创新。那个时候,机器也许会通过自己的意识推导出“我思故我在”,从而证明自己有资格与历经千百万年自然进化的人类享有对等的地位。也许,机器根本没有那样的诉求,反倒是人类有那样的诉求而不被机器所接受。也许,人类与机器能够和睦相处,并携手将人类改造成今天的我们尽最大的想象也无法理解的半人半神的样子。这些令人感到陌生、向往或恐惧的可能性,已经被各类科幻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那样的未来,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通识教育又该如何应对? 以开放的胸襟直面人类的现实和可能的未来,符合通识教育的价值观。点燃好奇心,拓展想象力,培养超越狭小自我的对世界的真切关怀,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不断突破狭小自我的过程中,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样的人不拒绝简单的快乐,但也不会在感官快乐中迷失。因为他们发现了比快乐更丰厚的存在样态。生命中有太多重要的东西,难以用快乐的强度或持续度衡量。这个道理容易被人的苦乐敏感性遮蔽,特别是在消费主义时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真正威胁今天人类的,也许不是未来的人工智能,而是即时行乐的感官主义。 过去,人类的一个重要威胁来自于自我膨胀变身为利维坦的公权力。奥威尔在《1984》的反乌托邦寓言中,描绘了以“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为真理的极权主义的荒谬。在奥威尔的世界里,黑白被模糊了,真假被混淆了,善恶被颠倒了。“老大哥”无所不在,监控着每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从现实到梦想。那个世界有不允许怀疑的绝对真理,却没有洋溢自由精神的通识教育;那个世界有定于一尊的权威和被强迫的忠诚,却没有阅读和批判性思考。也许奥威尔的世界并不是最可怕的,毕竟其中的人们还知道害怕。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更加荒谬。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只知快乐,不知其他。关键是,人们的快乐总能够通过高科技手段被满足。在赫胥黎的世界里,快乐是赤裸而真实的,人们没有动力跳出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的恐惧才大于他们的快乐。两个世界的人都不读书——奥威尔的世界无书可读,赫胥黎的世界不知有书。 波兹曼在他的名著《娱乐至死》中这样写道:“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信息的汪洋中变得日益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淹没在无聊烦琐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波兹曼认为传媒不是中性的,视频技术的出现使人们沉溺于被动的观看,而不再适应主动的阅读。观看视频使人放松,因此视频里的快乐元素会越来越多。视频图像会以其丰富性窒息符号构成的想象世界,从而将阅读和思考挤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将在信息爆炸的消费主义时代被娱乐化和碎片化,人们再也没有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愿望。《娱乐至死》出版于电视流行的1985年,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看看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吧——波兹曼的担心是不是已经成为了现实? 波兹曼是一个了不起的先知,但他似乎过于乐观地在《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间作出了选择。也许,奥威尔的世界与赫胥黎的世界会在人类历史某一段扭曲的时空里发生叠加,产生只容许快乐正能量的极权主义。在那样的社会,政治正确由快乐和快乐的传播来定义。反思快乐,洞悉快乐的根源和意义的边界,在政治上是危险的。快乐的正能量就像一张无所不在的天网,监控着每一个不快乐的人。谁要试图穿透快乐的表象去捕获人性、历史和现实的真相,谁就是罪人。避免堕入快乐的恐怖主义,唯一的办法是发展慎思明辨的理性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换为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时代虽然不同,我们穿越回奥威尔创作《1984》的年代,看到科南特和钱穆正是从这个维度思考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的。 “尔雅通识经典导读”就是要帮助人们通过阅读,进入那些难以用快乐来衡量的丰厚思想。“尔雅通识教育”是超星集团旗下的一个在线教育品牌,每年为数百万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课程。丛书编委会邀请各个领域的名师大家参与撰著,赋予这套丛书如下特色:第一,丛书作者皆为“尔雅”名师,广受学生好评,所开课程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人在线选修;第二,每一本书都配有一门在线课程,可在“学习通”App上观看,这种“一书一课”的模式属国内首创;第三,这套丛书在规划之初即考虑到全国中小学教师的阅读需求,有助于这一肩负民族未来的特殊群体增强教书育人的诗外功夫;第四,丛书作者皆为知名教授,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以大家著小书,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通识教育。 温文尔雅,读经典上下五千年;博学通识,思天地日行八万里。是为序。 刘莘2019年6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