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亚里士多德悲剧概念研究

亚里士多德悲剧概念研究

以《诗学》古希腊文文本、拉丁文注疏及辞书探究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悲剧。
  • 字数: 28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 作者: 梁鹏 著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5001507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及古典语文学方法,以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为中心,辅之以七个拉丁文《诗学》译注本及若干辞书,通过文本的细读,给《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中的悲剧概念一个本体论的定位,亦即亚氏眼中的悲剧是什么。
作者简介
梁鹏,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典诗学、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
目录
序言
前言
义例
缩略语
第一章(悲剧)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第一节西文词源
一、古典语文词源
二、现代语文词源
第二节中文词源
第二章《诗学》中概念的古典语文学分析
第一节宏观分析——概念出现的章节与主题
一、Buhle本中的分布
二、在Hermann本中的分布
三、在Tyrwhitt本中的分布
四、在Didot本中的分布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摘要
序 一如果说柏拉图( Plato, 约前 426— 前 347)是以戏剧的方式,既严肃又诙谐地呈现出对真理的追求的话,亚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 前 384— 前 322)则是以论说的方式建立了后世一切学术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Peri poietikes)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诗学》,罗念生译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6 页)他同时认为,悲剧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体验,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诗学》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而“悲剧”( τραγ?δ?α)概念又是其中心概念之一,厘清 “ 悲剧 ” 概念,在西方文论、文学史,乃至美学研究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关 “ 悲剧 ” 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悲剧理论、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的。但真正从古典语文学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词源学、宏观和微观以及与相关美学概念关系的分析,并不多见。梁鹏的博士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概念研究——以〈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为中心》( On the Aristotle’s Concept of Tragedy — Focused on Classical Greek Text of Poetics)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之上另辟蹊径,从语言对比和分析入手,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古希腊文文本为主,参考 17—20 世纪间的 7 种拉丁语翻译注疏本,通过文本细读,对“悲剧”概念进行分析。除了“悲剧”之外,他还选取了与之相关的“创作”、“要素”、“情节”、“模仿”、“喜剧”以及“史诗”等概念,进行了语文学上的分析和比较。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中,“悲剧”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通过对实际存在的悲剧作品的抽象概括得出的悲剧概念。另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最好的悲剧的概念:具备悲剧之体用但能达到荷马史诗( Hymni Homerici)的艺术效果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悲剧。梁鹏在论文第一章的开头引用了戴震的一段话:“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 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五 / 四部备要本)以此为指归,他提出了古典语文学( Philologie)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探究特定词语的可能的或潜在的意义;二是在具体上下文中,可以确定的多种含义中的特殊意义。其中,词汇的历史学研究则起到了连接古今词义的作用。我想,这样的一个由词源到词义的语文学研究,对于很多我们认为司空见惯的概念来讲,都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二我本人并不做西方文论研究,但对做这方面学问的人充满着崇敬之心。一是因为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大都学贯中西,有着多种语言,特别是西方古典语言的功夫;二是他们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入的理解。由于我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很欠缺,所以后来就只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学问。两年前,梁鹏找到我,希望我来接替他原来的导师,做他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的时候,我真的是既高兴,又诚恐诚惶。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通过指导梁鹏的论文,对这个领域能有所了解了;恐慌的是,之前我在西方文论方面的积淀太少,不知道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之所以答应下来,确实是对古典学、语文学的喜爱,当然也是因为梁鹏已经有了很好的前期成果。他之前已经用语文学和文本对勘的方式对“悲剧”的概念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因此,在指导论文的两年中,我只是在整体的方法论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而已。曾经给罗马皇帝尼禄( Nero)当过老师的塞涅卡( Lucius Annaeus Seneca, 前4—65)说过:“ Docendo discimus.”意思颇合中文的“教学相长”。因此《兑命》中才有:“学学半”(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的说法。梁鹏的论文,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梁鹏懂得多种东西方语言,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柬埔寨语教师。正是因为他在论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概念做了出色的研究,我也委托他翻译我主持的“雅斯贝尔斯著作集”中的《论悲剧》( über das Tragische)一书。同样作为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1883-1969),他对悲剧的认识,我认为可以作为梁鹏进一步拓展悲剧研究视野的新尝试。我也期待着他有更多相关的成就出版。梁鹏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多年来对古典语言和文论执着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古人所谓“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祝贺他的博士论文能够作为专著正式出版。李雪涛 于北外全球史研究院2017 年元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