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国

战国

  • 字数: 2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顾伯冲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5095608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籍为基础,从时代背景、变法动力、指导思想、变法瓶颈、人才作用、体制机制、人心向背、国际关系、战略眼光等方面,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革的战国变法运动,进行了立体式、全过程、多角度的剖析,继而对我国的改革文化作了探讨、阐述。其中,许多论述与观点立论高妙、文风犀利,既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又有直指人心的畅快感,不失为历史读物中的一部佳作。
作者简介
顾伯冲,历史学者、著名军旅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长江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多部作品被收入“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年度散文”和“中国散文排行榜”,以及高校《实用语文》教科书。
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心远地自偏》、《思想有多远》和《多少瞬间烟雨中》,杂文集《思想的跋涉》,纪实文学《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
目录
第一章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战争是“催生婆”
就这样席卷而来
最乱的时代,最好的舞台
第二章殊死变革为哪般
不想眼睁睁等死
励精图治当自强
王位才是真正的“圆心”
第三章道路是核心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忽而老路又上邪路
地域文化是隐形“导航器”
第四章既得利益:变法不能承受之重
贵族本有“种”
戒不掉的“鸦片”
革命还是妥协,这是个问题
第五章人才兴,则变法成
比拼的就是“头儿们”
能识人,善用人
用对手击败对手
第六章治病除病根
体制才是要害
修修补补难长久
政治有多清,变法走多远
第七章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看中的是实惠
铁血缰绳
血腥的“福祉”
第八章战略:乱云飞渡谁从容
以不变应万变VS用万变应不变
弊在赂秦
结盟是把“双刃剑”
第九章靠的就是眼光
号准社会的脉
看准了就痴心不改
等死也要半途而废
第十章历史并不如烟
横扫六国试锋芒
千年余响
功过任人评说
历史是叫人明白的
摘要
第三只眼看第一次大改革 (自序)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大规模或较大规模的改革几十次,小规模的就不计其数了。开始于2500年前的战国变法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改革。其间,所体现的伟大、曲折、艰辛、坚忍,所提示的特点与规律,所显示的经验与教训,现在都成为了一个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故事,但许多改革者的姓名、事迹、品格、声誉等都随着他们的生命,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 现在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上那一场场改革运动,并不比当时的人们轻松,大到改革的掌舵者,小到被改革的草根阶层,都蕴涵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他们的情感取向,而这些又是与他们的利益观和利益感紧密相连的。改革总是牵动着所有人的利益,有的发了“改革财”,有的被边缘到最底层。因此,评价史上的改革,总是在殷鉴着当下的新政,润物细无声地左右他们的话语。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蹚在改革的洪流中看过去的改革,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吗?也许有,那绝对是少数人。在庸常的社会里,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利益观中生存的。回眸历史时,难免伴随着复杂的感情。理性的反思只有克服被当下的利益左右,才能“旁观者清”,才能比较接近历史的实际。因而,要清醒地看待史上的改革,必须睁开清纯的第三只眼。 人只长两只眼睛,不可能有第三只眼睛。如有,那就是神了。传说,马王爷有三只眼,多出的那一只眼睛长在脑袋后面;杨二郎有三只眼,是长在脑门上的,据说可以看穿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第三只眼神在哪里?神在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其实,它原本与另外两只眼睛一样,都具有原始的本真,就像婴儿有天眼开着似的,比较容易看到大人两只眼里看不到的事物,只是后来世事的纷扰,那两只本来清纯的眼睛被无限红尘污染了,一只变色于名,另一只遮挡于利。 由此看来,能长有第三只眼睛,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实在是太可贵了。 战国变法这出好戏,以及其中的名与利、是与非、美与丑、苦与甜,还有那些时哭、时笑,时扼腕叹息,时击节称快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无穷的营养。与其说这是一部离乱史,不如说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大改革史。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纯真,只有像孩子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背叛童年的成人算什么人呢?浑钝、失明、功利、毒靡……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改革,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又是让当政者如履薄冰、生死决择的重大课题。触摸战国变法这个敏感话题,心情总是跌宕起伏,但努力让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睁开第三只眼,冷眼看八卦。身虽不及,心向往之。 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其前提是历史必须是真实的,长期生活在历史谎言中的民众只能日益愚昧。历史幽默的黑色在于,总是不动声色地撕碎那些企图迷惑历史的大伪面具。虽然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扑朔迷离的偶然现象,可这并不能掩盖住起着深层作用的必然规律。认真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下的深化改革无疑是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这本拙作,并非是纯粹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也非纯学术著作,当然离开了历史知识,离开了前人的学术成果,要想完成这个创作是永远不可能的。正是站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用最纯真的目光读着战国变法运动的来龙去脉,读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读着改革家昨天的故事,读着文明也读着野蛮,读着血泪也读着欢笑,读着卑污也读着高尚。 历史虽然逝去,但并不独立于现实。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容器,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我们能够放入多少内容。作为后来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丰富斑斓的过去放在这个容器之中,极力延展过去的边界。改革,本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写作时刻提醒自己:力图轻松,但绝不是戏说;做到通俗,却蕴含着思索。 此乃序。 顾伯冲 2014 年4 月2 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