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课堂革命

课堂革命

  • 字数: 15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钟启泉 著
  • 商品条码: 978721421190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课堂转型,已经不可逆转了。钟启泉著的《课堂革命》旨在勾勒革新的教师应有的工作姿态及其实现方略,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学的思想基础。
21世纪“知识社会”的时代意味着从“学历社会”转向“学力社会”,需要培养能够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拥有“核心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职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作,更是一种能动的“文化创造”过程。革新的教师不满足于教学技术的熟练、甘于“教书匠”的生涯,而是秉持自我变革的哲学、寻求“反思性教学实践家”的成长。
作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优选教育展望》杂志主编。出版专著《读懂课堂》《对话教育》《教育的挑战》《课程的逻辑》《现代课程论》等,译著《学校的挑战》《学校见闻录》《教师的挑战》《学习的快乐》《课程与教师》等。
目录
引言 为社会公正而教
第1章 课堂教学的愿景
第1节 “课堂革命”的时代与课题
一、现行学校教育的尴尬
二、“知识社会”所要求的学校教育模式
三、核心素养与新型教学模式
第2节 “知识社会”时代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结构及其意涵
二、优质教学及其制约因素
三、优质教学的原理
第3节 从“定型化设计”走向“情境化设计”
一、课堂教学:动态的生命体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定型化”走向“情境化”
三、从单元设计到课时计划
第2章 学习论的进化与课堂研究的向度
第1节 学习论的进化
一、“学习”的三种隐喻
二、“学习”的三种实践
三、何谓“有效学习环境”
第2节 儿童学习的机制
一、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问题解决的机制
三、表现力的机制
四、学习动机的机制
第3节 课堂研究的向度:新视点与新方法
一、“学习”的认知研究
二、课堂研究的新视点
三、课堂研究的新方法
第3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研修
第1节 课程的意义
一、课程的构成
二、课程的层级与单元组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四、运用R-POCA循环的课程经营
第2节 从教学实践中学会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
二、从课堂实践的比较中了解自身的教学
三、教学研讨:从自身的实践中学会教学
第3节 作为校本研修的课堂研究
一、教师研修与课堂研究
二、作为校本研修的课堂研究
三、教师的规范与课堂文化
第4章 课堂研究与教学创新
第1节 课堂研究的视角、范式与方法
一、课堂研究的视角
二、课堂研究的范式
三、课堂研究的方法
第2节 教师的课堂分析及其课题
一、教师的课堂分析
二、课堂教学的要素
三、学习集体的组织
四、学习集体的形成与“儿童思维体制”的把握
第3节 课堂对话的创造
一、课堂对话
二、课堂对话的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
三、民主对话空间的创造
第5章 课堂评价:问题与展望
第1节 课堂评价的问题诊断
一、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
二、摆脱课堂评价中的二元对立
第2节 课堂评价的方向与课题
一、走向人性化的课堂评价
二、教学模型与课堂评价
三、新的学习评价方式:实作评价与档案袋评价
四、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反馈
第6章 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
第1节 教师教育改革:理念与目标
一、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
二、“学的专家”:教师教育的目标
三、锻造教师的教育实践力
第2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专业化的机制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实践性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师学习过程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的过程与方法
第3节 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
一、教师的知识与思维的特征
二、教师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7章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日本的案例
第1节 “学习共同体”:愿景与哲学
一、“愿景”优先
二、“学习共同体”的哲学
三、“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系统
第2节 基于“协同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协同学习”的功效
二、“协同学习”的两种课题设计
三、如何将“协同学习”引进课堂
第3节 “同僚性”的涵养与走向专业文化
一、涵养教师之间的“同僚性”
二、走向专业文化
结语 课堂革命与教师成长
一、“课堂革命”的概念框架
二、课堂研究的走向与教师学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