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仅供在线)阿来新品签名本(套装)(群山的声音:阿来序跋精选集+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

(仅供在线)阿来新品签名本(套装)(群山的声音:阿来序跋精选集+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冠王”阿来审定,散文代表作及近作全新收录,重要序跋书评首次结集,从不同角度出发,持续思考当代中国的多元精神内核
  • 字数: 44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阿来 著
  • 商品条码: 220046400002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600
定价:¥9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冠王”阿来的重要序跋、代表性散文篇章全收录
内容简介
《群山的声音:阿来序跋精选集》收录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自序/跋、他序、书评、读书笔记等文章共计60余篇,全面体现了阿来对自身以及他人文艺创作的解读,全面体现了阿来的创作观与文学批评视野,并能体会其扎根川西高原、数十年如一日的故乡情怀,对于中国当代文坛、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创作研究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收录了阿来从早期到近几年的重要散文作品,包括旅行、文化考察等过程中的随笔,展示了阿来的散文创作面貌。 他将目光聚焦于大地、群山、星空和历史,文字中无时不在地洋溢着和广阔天地的交流和私语,透露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思索。当代学者谢有顺评论说:“阿来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一种有声音的散文,也是一种重的散文。它的重,就在于他那干净文字后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问。”
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曾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辑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2001年,其*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中篇小说《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四川文坛*位茅奖、鲁奖“双冠王”。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阿来的诗》等,中短篇小说集《奔马似的白色群山》《行刑人尔依》《少年诗篇》《阿古顿巴》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非虚构作品《瞻对》《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群山的声音:阿来序跋精选集》等。
目录
《群山的声音:阿来序跋精选集》目录01.003 … 落不定的尘埃——《尘埃落定》后记009 … 《大地的阶梯》序018 … 《大地的阶梯》后记025 … 《旧年的血迹》重版自序032 … 文学延展的生命空间——《阿来文集》后记036 … 在诗歌与小说之间——《就这样日益丰盈》后记040 … 为什么要写作小说——《格拉长大》后记042 … 流水账——《宝刀》后记046 … 《格萨尔王传》:一部活着的史诗——《格萨尔王》后记060 … 小说,或小说家的使命——《格拉长大》(韩文版)自序064 … 《空山》三记——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077 … 华文,还是汉语——《遥远的温泉》(香港版)序081 … 《看见》自序084 …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序089 … 为《尘埃落定》出版十五周年而作——《尘埃落定》(十五周年纪念版)后记092 … 我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现实——《瞻对》序096 … 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山珍三部”序098 … 《阿来的诗》序106 … 就像袒露一个巨大的情感与精神秘密——微信公众号“阿来的坝子”发刊词02.113 … “锋线科幻系列”序118 … 《雯萍小说集》序120 … 身与心的云南——《日暮乡关》序124 … 《樽前谈笑》序128 … 在一本书中游历故乡——《羌戎考察记》序132 … 《守望牧歌》序136 … 《幸存者说》序139 … 《平凡——“5·12”汶川大地震百日记》序144 … 《震中行》序147 … 《九寨缘》序150 … 小说中的史——《触摸》序153 …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书系”序155 … 治与乱的历史与现实——《金川历史文化览略》序161 … 小篇幅也是大小说——《穿越 2012》序165 … 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169 … 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多样性——《雪山土司王朝》序 9173 … 从细部进入历史——《成都市井闲谭》序176 … 一部研究活态史诗《格萨尔》的力作——《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代序182 … 《康若文琴的诗》序188 … 沉静的宣叙——《钢的城》序194 … 为“阿坝作家书系”序197 … 《饥饿的女儿》序201 … 云行雨步,临观异同——《也看风景也读书》序204 … 爱花人说识花人——《看花是种世界观》序208 … 处处为家处处家——《行走的达兰喀喇》211 … 好小说的两个标准——《追赶与呼喊》代序03.217 … 在新的高度自由歌唱——读《阳光与人群》227 … 《藏地密码》,或类型小说231 … 掬取比意识和理性更深沉的东西——钟正林小说印象234 … 一本书与一个人——周克芹印象239 … 达真,扎根在康巴高地上的写者243 … 《缚戎人》:诗中的悲剧故事247 … 雪域精灵与世界的相遇——记油画家林跃250 … 写龙仁青,也是写我自己255 … 落墨偏爱花世界——读何水法先生众花图有感259 … 不是印象的印象,关于迟子建264 …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十月文学院“名家讲经典”系列文学讲座283 … 从中国偷走茶叶的英国“罪犯”——读《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289 … 一头煽动了鸦片战争的商业巨兽——读《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296 … 鸟类的悲剧是地域的,家族的宿命也是属于这个地域的——读《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302 … 除了理性与感情融合的力量,我们更感到一个伟大科学家强 大的人格力量——读《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目录声音...... 1界限...... 9马...... 15野人...... 24清晨的海螺声...... 39离开就是一种归来...... 45我想从天上看见...... 54露营在星光下...... 57从乡村到城市...... 66看望一颗榆树...... 72上溯一条河流的源头...... 76德格:湖山之间,故事流传...... 111青藏线,不是新经验,也不是新话题...... 128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134政经之外的文化文化...... 138果洛的格萨尔...... 142果洛的山与河...... 150贡嘎山记...... 163达古的春天...... 178一滴水经过丽江...... 188玉树记...... 192大金川上看梨花...... 205成功,在高旷荒原上突然闯入的词...... 217大地的语言...... 222非主流的青铜...... 234哈尔滨访雪记...... 245走向海洋 ...... 249草,草根,及其他...... 253慈溪记:越窑遗址记...... 259春日游梓潼七曲山大庙记...... 264在诗歌与小说之间(代跋)...... 271
摘要
我是谁?我们是谁?(代序)我是一个用中文写作的作家。依我的理解,中文就是中国人使用的文字。在更多情况下,这种语言有另一个称谓:汉语。这个词定义了这种语言属于一个特定的民族:汉族。如果这样定义,像我这样的非汉族人,就会遇到民族主义者,又或者那种把文化多样性作极端化理解的人义正辞严地责问,为什么不用母语写作?你不爱自己的民族?中国地理版图内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如果你要顺利完成与所有人的交流,你就必须使用一种公共语言。所以,我更愿意这样介绍自己,说我是一个用中文写作的作家。中文这个称谓,我想是意味着,这是多民族国家的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国家语言。当一种语言成为国家语言,有许多其他语言族群的人们加入进来使用这种语言,并用这种语言进行种种不同功能的书写时,其他族群的感知与思维方式,和捕捉了这些感知,呈现了这些思维的方式的表达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这种非母语的语言。于是这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讲是英语,在中国就是中文——因为这些异文化元素的加入,而悄然发生着改变。被丰富,被注入更多的意义。于是,一种语言就从一个单一族属的语言变成了多族群多文化共同构建的国家语言,甚至有可能像英语一样,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其实,对中文来说,这种建构是一直在进行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大量翻译带来了语言的极大变化。这不止是一些新的词汇与句法的出现,更重要的随着这些新词与句法的进入,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儒释道三教合一,那么,佛教这种异文化的加入,首先是通过新的语言建构来实现的——语言建构在先,精神变化在后。不是中国人都成为了佛教徒,但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中,都有了佛教的精神气质。这种多文化建构与丰富国家语言的事实也广泛发生在民间。我经常在边疆地带游走,其中最吸引我的因素之一,正是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生机勃勃的语言现实:口音混浊的,词汇杂糅的语言现实。那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新的生长。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依凭一些落后于时代的意识,评判与描述充满生机的语言现实,这除了使我们自身陷于言说的苍白与尴尬外,并无益也无碍于语言本身的丰富与成长。我常问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在身份证上,我的族别一栏标注是藏族。我生长在一直就是藏族聚居地的地方,我写作诗歌、小说、电影,都取材于藏族的历史或现实生活。所以,我就更该是一个藏族作家了。这种身份,也曾给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但现在,这种情形有所变化。当下的某些时候,我的身份似乎成为了一个问题,成为了很多人的质疑对象。是的,我身上有一半的藏族血统。血缘如此驳杂,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身份识别系统中,却只能选择一个族别。选择了这一种,就意味着放弃甚至是否认了另外的血缘。而我所选择的这个民族中,有些血统纯粹的人,和我并不知道他们血统是否纯粹的人就出来发动攻击。他们大致的意思是,作为这3个民族的作家,首先应该有纯粹的血统,其次,在用这个民族的母语进行写作;否则,就意味背叛。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使用非母语进行交流沟通,也有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创造新的文学。可是在我所在的文化语境中,属于哪个民族,以及用什么语言写作,竟然越来越成为一个写作者巨大的困扰,不能不说是一个病态而奇怪的文化景观。也正因为此,且不说我写作的作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就是这种写作本身,也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这就是对于保守与狭隘文化观的一种坚决的对抗。今天中国的文化现实,如此丰富与复杂,但很多时候,中国的知识群体,有意无意间,还在基于简单的民族立场来面对这种现实,还常常基于对后殖民理论的片面理解与借用,机械地理解与言说诸如“身份”之类的问题,而少有人去追问这种理论的现实根由与意识形态背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现实复杂而丰富,却很少可以依凭的思想资源,所以,我们一边前行,一边得不断向自己提问:我是谁?我们是谁?其实,也就是在向所有提问者回答,我是谁,我们是谁。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文学工作,已然超越了文学本身,而具有了更重要更广泛的意义。(在台湾大学“全球华文作家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