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 字数: 88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晓秦 著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5411443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0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上下)》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王晓秦用泼墨重彩的笔法,勾画出一幅鸦片战争的全景图:大清禁烟,英军远征,突袭舟山,关闸之战,广州之战,厦门之战,浙江之战,长江之战,《南京条约》等,一环扣一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书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中英两国的帝王将相,军官士兵,宏商巨贾,流民海盗等,全都粉墨登场。
此书不仅描写了战争,还讲述了官场的隐晦,商人的纠结,民众的困惑,和入侵者的内部冲突,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
作者简介
王晓秦,高校教师。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长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致力于文史类作品的写作与研究;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的史料,并与中国史料进行对比研究,成果颇丰。出版过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等七部著述和十本译著(含合著)。
目录
第一卷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一章两总督邂逅相逢
第二章道光皇帝谈禁烟
第三章枢臣与疆臣
第四章权相回京
第五章红顶掮客
第六章因义士事件
第七章天字码头迎钦差
第八章广州名士
第九章广州十三行的官商
第十章钦差大臣严训行商
第十一章令缴烟谕
第十二章商步艰难
第十三章英国驻澳门商务监督
第十四章严而不恶
第十五章夷商缴烟
第十六章水师提督严惩窃贼
第十七章珠江行
第十八章虎门——金锁铜关
第十九章扬州驿
第二十章闲话清福
第二十一章旧部归来
第二十二章虎门销烟
第二十三章观风试
第二十四章水至清则无鱼
第二卷威抚痛剿费思量
第二十五章明托家族VS大清帝国
第二十六章林则徐误判敌情
第二十七章东方远征军
第二十八章劝捐
第二十九章大门口的陌生人
第三十章定海的陷落
第三十一章绥靖舟山
第三十二章浙江换帅
第三十三章隐匿不报的关闸之战
第三十四章大沽会谈
第三十五章红带子伊里布
第三十六章过境山东
第三十七章疠疫风行舟山岛
第三十八章浙江和局
第三十九章琦善查案
第四十章铁甲船与旋转炮
第四十一章十三行筹资还债
第四十二章艰难抉择
第四十三章互不相让
第四十四章激战穿鼻湾
第四十五章武力催逼
第四十六章虎门炮台临战换旗
第四十七章骑虎难下
第四十八章中英两军弭兵会盟
第四十九章风影传闻
第五十章急转弯
第三卷海疆烟云蔽日月
第五十一章抄家与出征
第五十二章虎门之战
第五十三章哀荣与蒙羞
第五十四章英中名将
第五十五章明打暗谈
第五十六章兵临城下之后
第五十七章盗亦有道
第五十八章联手蒙蔽圣听
第五十九章靖逆将军兵行险棋
第六十章巨石压卵之势
第六十一章广州和约
第六十二章三元里
第六十三章刑部大狱里的落难人
第六十四章炮痴
第六十五章斑斓谎言
第六十六章换将与第二次疠疫
第六十七章罪与罚
第六十八章他乡遇故知
第六十九章梦断中国与生死同盟
第七十章水浸开封城
第七十一章厦门之战
第七十二章天子近臣谨言慎行
第七十三章惊涛骇浪
第七十四章文武阋墙
第四卷大纛临风带血收
第七十五章舟山第二战
第七十六章镇海败局
第七十七章宁波未设防
第七十八章扬威将军
第七十九章弃与守的两难抉择
第八十章统军将领羁留名园
第八十一章乍浦副都统与浙江巡抚
第八十二章闲游道观
第八十三章真伪难辨的汉奸
第八十四章五虎杀羊之战
第八十五章十大焦虑
第八十六章道光皇帝心旌动摇
第八十七章张家口军台
第八十八章战云再起
第八十九章血战乍浦
第九十章投石问路
第九十一章艰难转向
第九十二章吴淞口之战
第九十三章强硬公使
第九十四章蛮横武夫乱杀人
第九十五章八旗兵浴血镇江
第九十六章死营
第九十七章喜相逢
第九十八章长江大疫与全权饬书
第九十九章南京条约
第一百章尾声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序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以诗证史”说,小说是广义的诗,亦足证史。王晓秦先生这部新著《鸦片战争》,即是充满诗意的历史小说。他用如椽大笔,绘形写神,泼墨重彩地勾画出一幅鸦片战争全景图:虎门禁烟,英酋远征,突袭舟山,关闸事变,广州内河战火,厦门岛上烽烟,浙江鏊兵,长江大战,斡旋媾和,签字《南京条约》等等。其场景广阔,情节跌宕起伏,可惊可怖之冲突,可歌可泣之故事,纷至沓来,让人不忍释卷。人物从中英两国帝王将相,到鸿商巨贾,烟民海盗,乃至贩夫走卒,个个刻画生动,个性鲜活。在宏大叙事中,作者激情迸射,长歌当哭,把一部民族痛史,演绎得令人回肠荡气。这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读之不亦快哉。好的历史小说不唯文学性强,有可读性,还必须有史学品质,即可以证史。这就要求作者具有三方面的准备:一要掌握充分的史料;二要目光如炬,有去伪存真的史识;三要独立思索,对历史有自己深湛的见解。王晓秦先生是优秀的学者,研究并讲授英国文学,学风严肃,已有多种学术著作面世。然其对清末灾难频仍的历史情有独钟,二十年前即有“以诗证史”之夙愿,欲揭示大清帝国崩溃之因由,以警后人。于是,倾尽心力广泛汇集相关史料。以其娴熟英文,即在国外得到许多国人罕闻的原始英文资料,且多具当时性和真实性。以是,其作品所涉及的时间、事件、人物、文献、数据、插图都有案可考,极具信史意义。如本书所配图片,大多出自19世纪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另一部分收集于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博物馆和画廊。这些图片首次见诸国人,格外珍贵。在摄影尚不发达的时代,它们准确记录了当时的事件,不独可以以图证史,亦可以增加阅读的兴味。本书史料的翔实,于此可窥一斑矣。更值得称道的是王晓秦先生的史见。他不崇权威,不坠时风,坚持独立思索,敢于质疑曾经的历史成见。在前几年出版的历史长篇小说《铁血残阳——李鸿章》中,他就洗刷了李鸿章汉奸卖国贼的恶名,学界虽有争议,毕竟打开了一扇自由思索的窗口。如今这部百万字的新著中,思索的空间更大,识辨的问题更多,是要读者去发现的。小说毕竟不是说教,乃以不说为说,陈述史实,以形象启人,是禅悟的公案耳。读这部小说,你会有传统良史秉笔直书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的风骨所在。历史尘封在史料里,不是人人愿意翻阅;历史要说的话,不是人人听得懂;历史默默地展示自己,不是人人看得透。这段话是作者的感言,犹如《红楼梦》作者的一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午战争百二十年纪念日于羊城四方轩遵嘱  班澜谨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