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所

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所

  • 字数: 63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穆素洁 著 叶篱 译
  • 商品条码: 978721806153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定价:¥7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Sugar and Society in Chlna,Peasants,Technology,and the World Market(《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穆素洁(suchetaMazumdar)著,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穆素洁就为何在18世纪中叶尚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到了19世纪停滞不前这个基本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本书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她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穆素洁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她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朝史的认识。
目录
统计表、地图和插图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消费和需求:国内市场的参数
  中国北部甘蔗的发现
  唐:制糖业的扩展
  宋:城市化和糖的消费
  元:朝廷支持下的制糖业
  帝国晚期:糖消费的扩张
  结论:中国和英国的国内市场
第二章 世界市场:贸易方式的改变
  欧洲糖市场和欧洲在亚洲贸易的开始
  16世纪东亚贸易
  伊比利亚对东亚贸易的影响
  糖和丝绸在日本市场的出现
  荷兰人出现在亚洲
  郑氏集团挑战荷兰东亚贸易的扩张
  清朝太平时期与中国海贸
  广州糖贸孟买棉:英中贸易的扩张
  结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亚洲的贸易
第三章 从蔗到糖:制糖的技术
  生产糖的后勤工作
  唐宋榨蔗的技巧
  元和明初甘蔗加工的技术
  中国和美洲:革新与同化
  明清炼糖技术的发展
  社会参数和技术的发展
  结论:小生产者的技术选择
第四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
  卑贱的佃户和精英的地主:清以前的广东
  17世纪的危机:明清广东的过渡
  明清台湾的变迁
  清代中国南部的重构:小自耕农的巩固
  土地所有权:宗族、家族和村社
  土地权和小农所有权的社会影响
  政府、地主、士绅和商人:赋税和地租
  结论:农民地产变化的限制
第五章 小农经济中的商品化
  中国南部的新大陆农作物
  清代以前农业商品化的强化
  甘蔗栽培的技术
  甘蔗的产量
  农作物轮作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商品化农业对资本的需要
  地租、赋税和商品化农业
  结论:商品化而无专业化
第六章 市场和买方垄断:商业资本、策略和结构
  贸易路线和商品
  商人等级:公行商人、坐商、经纪人和客商
  没有市场经济的市场
  商人资本和农业商品化
  结论:商业资本和小农产品
第七章 差异的结果:广东和台湾的糖工业
  工业革命和蔗糖制造业
  鸦片战争后东亚贸易的重建
  农民和炼糖厂:19世纪末的广东和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和台湾制糖工业的改革
  结论:小自耕农经济及其危机
  结论
  清代变化的多个维度
  农民经济和市场
  技术与社会
  人口和社会生产结构
  “内卷化”理论的变异
附录
征引书目
词汇
索引
校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