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

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

  • 字数: 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著作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主编 刘悦笛 许中云 译者
  • 商品条码: 97872200804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代靠前艺术界“风起云涌”,当代世界美学界也是“风云变幻”,这都是“优选化”带来的文化后果。本书特邀当代靠前有名的十二位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以十二个精妙的课题,一同深描了当代艺术和美学在优选化当中的命运,并特别关注于当代中国美学与艺术的近期新嬗变。阅读此书,可以直接将您带到当代艺术和美学的前沿地带,极富当代气息和冲击力量。本书主编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为靠前美学协会前。
作者简介
斯洛文尼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学所学术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美学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的首任会长(1984—1999),靠前美学协会会长(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1983)、《美学与认识论》(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主义艺术》(1988和1991)、《20世纪80年代的斯洛文尼亚文化艺术》(合著,1991)、《美学与批评理论》(1995)、《图像时代》(1996和2002)、《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状态》2003)、《爱在很后一瞥:前卫、美学与艺术终结》(2004)。
目录
■译者导言  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  刘悦笛  许中云
  一、四个艺术时期: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艺术”(1978-200)
  二、妖魔化的来源:从政治到市场“意识形态”
  三、三种文化符号:“民俗”、“政治”和“商业”图像
  四、艺术家与创作空间:立法者与阐释者,公域与私域
  五、双重标准:“本根的创造性”与“意义的复合性”
  六、走向“新中国性”:中国艺术并不仅仅为了中国
■全球化与美学,或作为全球化的美学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
  柯提斯·卡特
  观念艺术的一般原则
  作为西方观念艺术工具的语言
  观念艺术在中国
  对全球观念艺术的展望■走向规范性而非文化理论:全球消费主义时代的美学保罗·克劳瑟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结论
■在场与通道:当代亚洲艺术中的可能性条件
  帕特里克·D.弗洛里斯
  批判的话语
  策展的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高建平
  一、“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形态
  二、美学的普世性与个别性之争
  三、一般与特殊观念及其在对话中形成的不同美学间的张力关系
  四、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思路
■从乌托邦的承诺到异托邦的不确定性,空间与场域——全球化时代审美体验的可能性
  彼得·乔治
  在普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
  博物馆、文化遗产、索还
  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化
  空间、场域、非场域、全球流散
■谁的全球化?爱德华·露西史密斯
■异己-自己/自己-异己: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哥拉多·墨斯凯拉
■美学与全球化挑战海因茨·佩茨沃德
■“艺术界”与常识:全球化与历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0.谁决定什么是艺术?
  1.《布乐利盒子》与“艺术界”
  2.“常识版”的艺术史
  3.从常识的角度看《喷泉》及《布乐利盒子》
  4.全球化与艺术史
■当今艺术具有何种美学意义?——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现实性
  哈希达·布巴克特里基
■在全球化时代重新思考身份认同问题——跨文化视角沃尔夫冈·韦尔施
  Ⅰ.跨文化视角的身份认同
  Ⅱ.亚洲美学中民族主义观念的当前复兴
  Ⅲ.日本的身份认同:跨文化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