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好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教养

好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教养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传媒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德】米夏埃尔.温特霍夫 著 王泰智,沈惠珠 译 译
  • 商品条码: 97875657025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76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上市即登上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第一名!
    ◆德国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权威温特霍夫博士振聋发聩的教育心得!一本备受各界推崇的教育经典。
    ◆教养的前提是:孩子可以听懂成人的教导。当所有的教养书都在教你如何养育小孩时,这本书要告诉你:这个年代,光有教养还不够。
    ◆五岁与十五岁的孩子,在教育和沟通上存在怎样的原则性区别?
    ◆自决不等于自立!“独立自主”的孩子为什么成为不服管教的“刺头”?
    ◆曾被视为“小皇帝”的80后,如何防止教育的悲剧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每位父母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教养孩子,可是错误的教养观点和方法却让孩子困在自我的世界无法自拔。
    ◆不尊重他人,耐挫力差,与父母顶嘴、讨价还价,违抗老师的教导,在校园里任意滋事,甚至酗酒、嗑药!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温特霍夫博士带您解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灵密码,破除三大亲子沟通迷思,“小恶魔”从此蜕变为“小天使”!
    ◆不只教导孩子行为界限,更要划定亲子间的心理界限。
    ◆本书为时下扭曲已久的教育价值观敲响警钟,并提出具体改进方针。
    ◆重新回归教育与教养的本质,以作者临床案例结合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并深入剖析。
    ◆从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环境三方提出建议与见解,从根本解决教育问题,观点更全面。
    ◆不仅限于亲子教养层面,更扩及对社会整体教育与教养观念的检讨。
    ◆掌握3大心理关键,正视它!“小皇帝”才会变成好孩子!
    德国Amazon 读者书评
    《好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教养》使我眼前一亮,让我看到年轻一代的问题所在,他们耐挫力很低,对自己的欲求不能等待,必须立即被满足。父母将他们视为赞赏和爱的源泉,因此,他们不再是孩子的教育者,而成为孩子的傀儡,这是滥用对孩子的感情!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例子,值得推荐!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书中提到的问题,我承认就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是反省并改变我对孩子的教养措施的时候了。
    这本书使我看到很多父母不自觉犯下的教育错误,作者用很多具体的例子指出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的严重失误。
    我很高兴能在圣诞节收到这本书。它揭露了一些错误的亲子教养观念,就是成年人不恰当地将孩子当成自己的“伙伴”,导致孩子的心理发育无法成熟。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很多人纠正他们错误的“孩子方案”,打破亲子教养中的恶性循环,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温特霍夫博士深度探究了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根源。他表明,心理发育成熟的缺失,可能导致青年人缺乏足够的社会工作和正常生活的能力,从而给他们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这本书帮助了我和我三岁的儿子。自从我重新将他视为一个孩子,摆脱了他年幼无知、变幻不定的念头和决定的操纵后,现在,我的麻烦少多了。
    清晰的分析框架,加上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温特霍夫博士对孩子心理发育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亲子教养的主要问题是家长像对待小大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儿童从心灵到身体都还是一个“新人”。这么说不是否定自己孩子的个性,而是说他们必须从小就认识到,除了他们自己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人的存在,因此他们必须接受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规则和界限的约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一点主要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到的。本书讨论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值得深思,绝对不可错过!
    这是一本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不可不看的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不能依赖孩子的爱;要区分成人和儿童的世界;孩子必须被当成孩子来对待等等。非常实用,推荐!这是一本为父母写的书,作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专家,作者描述了他在实践中遇到的很多案例!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爱”。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出现更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本书很有启发性。我觉得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儿童心理学家,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它让我看到将来如果我有了孩子,该如何教养他们。我会建议所有人都来阅读这本书!尤其是那些在职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都奇怪,为什么突然之间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孩子”。本书提醒我们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是成年人做错了。儿童和成年人需要回到“孩子是孩子”的简单直觉中去。阅读本书将改变我们的观念,这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温特霍夫先生真的一语中的!许多父母(尤其是单亲家庭)做了孩子的“伙伴”。一方面,孩子得到了他们还无法正确处理的权力;另一方面,他们过早地介入成年人的世界,被剥夺了童年的单纯和快乐。
    我自己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它非常清楚地剖析了各种教育问题的原因。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温特霍夫先生!
内容简介
    家长管教子女,反而被子女告上法院;老师不能训斥学生,否则家长会到学校兴师问罪;孩子不服管教,因而弑父……这些新闻事件,我们都不陌生。然而,当我们在问“孩子为什么变成小皇帝”时,是否意识到:教育价值扭曲才是关键!培养孩子适龄的心理成熟度,才是解决之道。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多年儿童及青少年问题的个案观察,为教育价值失衡的社会敲响警钟,更要进一步告诉你:
    ◎给父母的三大提醒:
    1.成熟的心理发展,是教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
    2.父母的使命是,陪伴孩子走过心理发展的过程;
    3.唯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父母才能完成教养的使命。
    ◎洞悉孩子成长发展的五阶段:
    两岁前:以自我为中心
    早期幻想阶段,孩子的需求需要立即满足,会以哭闹来表达需求。
    两至三岁:反叛阶段
    孩子可以决定自己和自己身体的功能,也可以决定如何与何时应该说些什么。
    三至五岁:学龄前阶段
    孩子可以区分自我和沟通对象,听懂大人的话。
    六至十三岁:就学阶段,学习进入社会
    孩子可以遵守规则,内化成自身的行为规范。
    十四至十六岁:青春期阶段
    可以察觉错误,并且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揭示三大心理误区,正视它们,小皇帝才会变成好孩子:
    伙伴关系:你错把孩子当伙伴,才会让孩子面对大人的问题。
    投射关系:你害怕失去孩子的爱,采取宠溺、放任的教养态度。
    共生关系:你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浑然不觉。
    ◎教出好孩子,出路在哪里?
    家庭可以怎么做?
    不只要划清孩子行为界限,更要划清亲子间的心理界限。
    学校可以怎么做?
    确立教育目标与方向,给予孩子与老师相同的保障。
    社会可以怎么做?
    认知现今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并且加以导正。
作者简介
    米夏埃尔·温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
    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资深青少年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社会心理学家。生于1955年,已婚,家庭美满,膝下两个子女。毕业于波恩大学医学院,1988年创办自己的心理诊所。温特霍夫多年来始终专注于深入观察和分析青少年心理障碍,并擅长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现今的家庭体系,为有心理发展障碍的孩子开具良方。作为儿童心理学家,他还是青少年心理援助领域的权威。
    温特霍夫的处女作《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小皇帝》一经推出便备受家长推崇,在重视教育的德国造成轰动,引发一股激烈的讨论热潮,并风靡全世界。

    译者简介
    王泰智 沈惠珠
    王泰智、沈惠珠夫妇早年在北京和德国的大学攻读德国语言文学,毕业后常年从事外事工作,先后于德语国家任职近三十年。九十年代退休后,开始翻译工作,至今已为三十余家出版社(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出版社)翻译出版各类德语书籍八十余种。著有国外生活回忆散文集《沿着易北河》(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
目录
  推 荐 德国Amazon 读者书评
第一章  亲子教养出了什么问题?
  一、一本引发教育革命的书
    1. 面对“小皇帝”,父母很无助
    2. 儿童早期的生活造就了今天的“小皇帝”
    ● 从根本做起才能解决问题
    3. 唤起人们的希望
  二、为什么仅有教育和亲子教养还不够?
    1.“小皇帝”越来越多
    ● 被孩子牵着鼻子的父母
    ● “小皇帝”来了!
    2. 孕育“小皇帝”的摇篮:三类沟通障碍
    ● 伙伴关系型
    ● 投射关系型
    ● 共生关系型
    3.“教育”的概念、目的和实施条件
    ● 权威的“教育”概念和目的
    ● 教育能否奏效的前提条件
    4. 告诫压力下的父母
    ● 告诫一: 心理发育成熟是子女教养目标能否实 现的前提
    ● 告诫二: 父母的使命是全程陪伴孩子心理发育 成熟
    ● 告诫三:“ 把孩子当孩子”是终极教养使命
    5. 洞悉孩子的成长发育阶段
    ● 两岁前:婴儿阶段(以自我为中心)
    ● 两至三岁:逆反阶段
    ● 三至五岁:学龄前阶段
    ● 六至十三岁:就学阶段
    ● 十四至十六岁:青春期阶段
    6.“童年”的演变史
    ● “童年”的缺失
  三、怎样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收拾房间?
第二章  各行其是的“孩子方案”
  一、“孩子是孩子”
    1. 唯一正确的亲子教养方案
    ● 父母的正确直觉:孩子就是孩子
    ● 与孩子划清界限!而不是划定界限
    ● 直觉式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 缺乏直觉的原因:父母在压力下情感失衡,精神无法独立
  二、沟通障碍下的“孩子方案”
    1.“孩子是伙伴”
    ● 大人的“开明”使自己变得盲目
    ● 大人世界的进步成为孩子世界的灾难
    ● 孩子被迫成为大人的“伙伴”
    ● 不要强迫孩子承担“平等”的义务
    ● 教育机构执行“孩子是伙伴”方案, 后果更严重
    2.“想被孩子爱”
    ● 孩子成了成人情感的“补偿品”
    ● 根源:缺乏安全感的成人世界
    ● 后果:成年人和孩子两败俱伤
    3.“孩子是我的一部分”
    ● 与孩子在心理上融合
    ● 卷入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
    ● 失能的亲子教养方案
  三、陷入沟通障碍的父母与教师
    1. 卢卡斯的案例
    2. 教师该如何看待家庭作业?
第三章  “鸡同鸭讲”的沟通悲剧
  一、孩子的成长要靠沟通
    1. 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不能互相沟通了?
    ● 无法进行的沟通
    ● 沟通的前提:把孩子看成是孩子
  二、“鸡同鸭讲”的沟通悲剧
    1. 教师之间的沟通
    ● 把学生当孩子的教师和把学生当伙伴的教师
    ● 想从学生那里获得爱的教师
    2. 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 疲于应付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学生
    3. 教师和孩子父母之间的沟通
    ● 滥用法律手段的父母
    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 全面失效的亲子沟通
    5. 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沟通
    6. 夫妻之间的沟通
    ● 陷入险境的夫妻关系
  三、心理发育停滞的孩子
第四章  路在何方?
  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1. 我在杞人忧天吗?
    ● 欠缺就业能力的年轻一代
    ● 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缺失
    ● 社会保障体系或将难以维持
    ● 文化领域受到冲击
    ● “瘾君子”人数激增
  二、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1.“慢下来”才是解决之道
    ● 速度有时是一种病毒
    ● 速度崇拜对心理的影响
    ● 留出时间,放慢脚步
    ● 摆脱动作型抑郁症
    2. 生活“越慢越美丽”
第五章  成年人应该做些什么
  一、出路——真正走出死胡同
    1. 成年人应该自我反省
    ● 分析沟通障碍是基础
    ● 我的“孩子方案”是什么?
    ● 三类沟通障碍并非不可化解
  二、孩子应该怎么“穿衣服”
    1. 理想的穿衣模式
    2. 各式“孩子方案”下的穿衣程序
    ● “孩子是伙伴”方案——孩子决定一切
    ● “想被孩子爱”方案——从不拒绝孩子
    ● “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方案——孩子要自觉穿衣服
  三、蒂姆的非典型案例
第六章  家庭应该做些什么
  一、如何保障孩子不受伤害?
    1. 好孩子的成长来自家庭的保障
    ● 当前的“沟通”概念已经过时
    ● 第一种保障:给孩子制定规范
    ● 第二种保障:划清界限并做孩子的帮手
    ● 惩罚仅用来抑制攻击性
    ● 上幼儿园记
    ● 第三种保障:明确教育目的
第七章  学校应该做些什么
  一、教育制度:给孩子保障
    1. 陷入混乱的学校
    ● 被挑衅的教师
    ● 学校规范制度全面缺失?
    2. 学校迫切需要规范和责任
    ● 制定规则,让学生有安全感
    ● 教师应为合格的沟通对象
  二、教师:回到沟通的平台
    1. 改革误入歧途的教育
    ● 没有界限的“作业自由”
    ● 教师“艺人”化
    ● 教师“顾问”化
    ● 失败的教育改革
第八章  对社会的呼吁——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我们应该走的路
    1. 认识和消除沟通障碍
    2. 审查学校里的“孩子方案”
    3. 实行以沟通为目的的教育方案
    4. 建立必要的全日制教育机构,代替失灵的 家庭体制
    5. 摇醒政治当局
    鸣 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