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ZZ)也看风景也读书

(ZZ)也看风景也读书

  • 字数: 36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崔济哲 著
  • 商品条码: 978754114183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9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得主崔济哲近期新散文集
★ 阿来倾情作序推荐,贾平凹盛赞其为 “文章圣手”
★ 陈建功、熊召政、缪俊杰、韩小蕙、穆涛等高度好评
★ 笔尖温蕴,笔底风雷;以阅历凝聚文字,以文字舒卷历史,以历史观照当下
★ 脚带你走过山川与河流 书带你走过掌故和世情

山西的山药蛋和火炕
北京的名角儿和澡堂
莫高窟前王道士双眼已混浊枯瘪
彩衣堂里翁同龢衣袂仍迎风猎猎
宋太祖丢了腰带
秦始皇身背长剑
马克思喝着苦咖啡
安特生握着破陶片
几方水土 几个时代 都有故事
内容简介
《也看风景也读书》是崔济哲先生的近期新散文集,收录散文41篇。全书洋洋36万字,内容涵盖地方风物人俗、古人古事感怀、佛说佛思佛史、历史伟人逸事,以及他国历史文化。在这本书中,有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严肃追寻,也有对独特且有趣的地方文化的展现;有当下的细枝末节,也有过往的风起云涌;有因风物之壮阔而诞生的美丽文字,也有因文字之厚重而更美胜一层的风景。这本书打开了大千世界的一条门缝儿,透过这道门缝儿,你看见的是崔先生与历史、社会、人生的对话。
从山药蛋、火炕到儿时的收音机,从老北京堂会到范钦的书房,从残风阵阵的灵丘到迎雪怒放着杏花的白登山,从风沙高扬的莫高窟到书声琅琅的白鹿洞书院,从宋太祖的腰带到秦始皇的长剑,从鸠摩罗什两次破戒到慧能继承禅宗衣钵,从伯克利校园里的钟声到土耳其的苦咖啡……几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给了崔先生的文字一种敏锐犀利,却也诚恳真挚;海量且泛杂的阅读更让他拥有站高望远的眼界和胸怀。有人曾盛赞他的文章是“有血性的大散文”,而今他以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纸笔当剑,在本书中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以其细致、独到的观察为血,以其广博、深刻的见识为肉,以其深厚的文化、文学根基为骨,呈给读者一本血肉饱满、骨肢健壮的世象绘本。
贾平凹在读过崔先生的散文后说:“什么是好文章?放下还想拿起来再读的,就是好文章。”崔先生的这本文集涉猎广博,厚重沉静,内质深邃,让人不禁反复回味,摩挲品咂,一读再读,无法释卷。
作者简介
崔济哲(网络用名:白头翁;微信公众号:闲话烟雨)
记者、作家、学者、教授。祖籍安徽萧县,生于山东济南。“老三届”毕业生,先去农村插队,后到工厂做工,1982年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新华通讯社山西分社工作。曾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得主,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等,多篇作品被中国散文学会选为当年年度散文,被译为多国文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目录
阿来序:云行雨步,临观异同
自序
第一辑
山药蛋的遐想
火炕的回忆
收音机的记忆
老北京风景
消逝的堂会
北京爷
闹 酒
说不尽的麻将牌
文身文化说
第二辑
沙家浜随记
彩衣堂里帝王师
访问王道士
解读沈万三
孤坟鬼泣
胭脂井
第三辑
不朽的云冈石窟
白登山问古
瞻仰天一阁
感受白鹿洞书院
探秘石钟山
绍兴三记
登庐山
第四辑
老酒清茶月下客
佛门神僧
参禅悟道
普寿寺过堂
太监中的热血汉子
第五辑
宋襄公背的黑锅
宋太祖的腰带
楚庄王的范儿
与孔子论君子
与诸葛亮论小人
与西楚霸王论生死
与秦始皇论剑
第六辑
跟随安特生
奥斯威辛的门牌
循着钟声远行
西部漫行记
咖啡,还是咖啡
雄狮,王者的图腾
追踪象牙
摘要
阿来序:云行雨步,临观异同

    早起,开邮箱。
    邮箱里有一本书。一本尚未正式出版的书。下载。阅读。
    冬天,天亮得迟,加上成都冬天的雾霭,还有城中依稀灯火,还是犹在半夜的感觉。在灯下读这些涉猎广泛的文章,情感流动,思绪弥散,心里就渐渐明亮起来。直到天真的放出了亮光。把这些文章放下,去做白天的事情。想好了,明天再早起,再来读着这些文字,并且等待天亮。
    如此这般,过了三个早上。
    读文章,就是读人:经历,学问,情感,思想。我不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崔先生,但文字的魔力就在这里,从这些文字中,一个不认识的人渐渐地变得熟悉起来。
    看见一个行走的人。一个行走中总是在观察,在记录,在思考的人。今天的社会,定在一地一时,不须行走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每一个人总是在行走之中。但行走中那些经过的,看见的,都那么容易地消逝在身后。被忽略,被遗忘。行走中的人,要么,从这里到那里,目的明确,只要到达,只要得到,并不留意过程。身在路上,却不知晓心的安放。崔先生职业记者,有行走的方便,但在职业的写作之外,还处处留心,把这么多行走中的所遇所感,认真描摹。并对所描摹的对象,无论是人,是事,还是物,都有深入的体察。比如开篇就写的山药蛋,既写出这种作物在晋蒙一带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的关联,更有对于这种作物从安第斯山中启程,而欧洲,而中国,而晋蒙的漫长历程的追溯。想起读过一本关于马铃薯的书,记得那个外国作者说过大意如下的话:在写这种最终走遍世界,养活众生的植物的时候,不论是把场景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还是普通人的生活中,都能反映出社会运作的另一种真实的层面。现在,我读这篇文章,所收获到的,就包含了这样的认知与体察。又比如写希腊,从顾拜旦这位奥运会的缔造者说起,很自然就转移到对于古希腊文明的缅怀与古希腊文明价值的从容的分析与言说。
    不由得想起曹操诗中的两个词。一个叫“云行雨步”,一个叫“临观异同”。这首诗也是写在路上,东征乌桓的路上。但他不写自己作为一代豪杰四方征讨的事功,而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人生感慨。“云行雨步”,不是真的就腾云驾雾了,而是带着情感与思索地行走。而这样的行走,正是为了“临观异同”。我想,崔先生的这些行走中的文字正有这样的效果。
    读这些文字,还让我看到一个沉静的读书人。
    一个读得宽,读得杂,读得深的读书人。一个读后有所思,有所得的读书人。
    一个愿意把所思所得与人分享的读书人。
    即便是那些看起来随手摘录的文字,也会让人了然会心。我读到关于傅斯年,关于李济这些民国学人的逸事时,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怦然心动。我自己也愿意效仿前辈,多读些书。这些年也读了些佛学方面的材料,读过慧能继承禅宗衣钵的故事,读过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也曾去过古凉州武威和禅宗五祖寺追慕先贤,却不能像崔先生,写下像《佛门神僧》和《参禅悟道》这样翔实诚挚的文字。其考据与思索的正是禅门中一直追问的问题:“如何是佛祖西来意?”
    总之,这本文集题材涉猎之广,钩沉之深,都远超我阅读前的想象。所以,更多的篇章中所关涉的学问与思考却是我无力置喙的了。
    最后要申明的是,崔先生比我年长,更比我阅历深广,让我来做这篇序文,显然是很不合适的。
    但崔先生的文稿,是一位亦师亦兄的人所推荐,又不能不从命。于是,只能作为一个先读到这些文字的普通读者,写了一点读后感在这里,请读者原谅。

于2015年12月19日清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